于芳芳
摘 要:在翰林院發(fā)展史上,明代是翰林院充分發(fā)展且基本定型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其中庶吉士教育制度的建立,更是表明翰林院在高級人才培養(yǎng)中發(fā)揮的巨大作用。分析翰林院在高級人才中的價值,指出在人才培育上翰林院發(fā)展的不足,借此豐富明代翰林院研究。
關鍵詞:明代;翰林院;培養(yǎng)價值;不足
明代翰林院使高級官員和低級官員產生了分流,明人要想做大官,必須進翰林院,即“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因此,明代翰林院作為培養(yǎng)或提拔高級官員(大官)的專職機構,其對官員的教育作用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
一、明代翰林院對高級人才的培養(yǎng)價值
翰林院對于國家高級人才的培養(yǎng)價值,主要體現在對庶吉士群體的培養(yǎng)上,庶吉士群體多為進士中第而來,經過翰林院的學習后,其主要轉階途徑是外道官、閣臣或是六部成員。從明代翰林院發(fā)展的大致脈絡看,多數庶吉士經過“散館”之后主要進入六部或是內閣,因此庶吉士成為國家高級官員的主要來源。
庶吉士經過嚴格的挑選、入選后,即開始接受培訓。其學習內容主要是“講習四書五經”“觀史傳”“正唐音”“法李杜詩”“臨字貼”等。每月考試,成績留檔立案。庶吉士三年學成,“即行分官委職”“謂之散館”。其成績優(yōu)異者,留翰林院任編、檢等職;次者則出為給事中、御史,或外任州縣官正統(tǒng)以后,“庶吉士只入翰林”“即由進士而為庶吉士,而入翰林,再入內閣,由于這樣一條仕進道路,使得眾多的封建士子把當選庶吉士作為躋身統(tǒng)治集團上層的重要途徑。而庶吉士制度也確實造就了大批翰詹、六部侍郎、尚書以至內閣宰輔等朝廷重臣。庶吉士制度在培養(yǎng)高級官員上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庶吉士制度發(fā)展到明代已經臻于完善,作為科舉制度的補充和發(fā)展,為科舉考試之延伸和保障。
二、明代翰林院在高級人才培養(yǎng)中的不足
1.庶吉士之選任:翰林院建設之初只是聚集技藝所長之人,以學士名官,始于魏晉,至唐開元初年,正式定制,專掌內命。因此從唐代開始翰林院已經發(fā)展為政治和教育兩者相結合的產物。明初選取翰林官的主要途徑為薦舉和征召,故使得翰林官流品不一,魚龍混雜。洪武十八年,進士之入翰林,自此始也,以后進士成為選翰林官的前提條件。從翰林官的選任方式看,并非每一個士子都有機會選入翰林,因此翰林院的教育作用只是對于入選翰林官的群體來講。
2.庶吉士之儲養(yǎng):雖提倡為學與歷事并舉,在實際學習內容和考核范圍上也較為注重培養(yǎng)生員的時政能力,但是就學習與考課的側重點來講,“選館”的內容仍舊以詩文為主。庶吉士學習重詩文,重筆墨,作習課業(yè)多述風花雪月之事。這對培養(yǎng)國家實政人才是不利的。此外,在人事管理上:由于缺乏有效的內部競爭,選任庶吉士就意味著必能入仕,升任高官的機會增大,因此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庶吉士學習動力不足,部分庶吉士便不思進取,惶惶度日,虛名獵利。
從翰林院具體教育活動看,翰林官具體參與的教育有對庶吉士的教育,對帝王進行關于經筵講經的教育,對皇子進行東閣講學和對官宦進行內書堂教習。從上述教育活動中可以看出,翰林院的教育活動只是具體到個人或是群體的教育,對高級官員培養(yǎng)的作用也屬于對于人的教育作用。教育的作用不僅是微觀的作用與人的教育,更有宏觀的作用于社會的教育,并未看到翰林院教育對社會發(fā)揮的作用。
三、明代翰林院在高級人才培養(yǎng)中的反思
翰林院的特殊地位為高級官員提供了近距離了解高層政治的便利,較快地積累了高層行政經驗,擴大了與有學問的人一起磨煉學問的空間。因此對高級人才的順利成長發(fā)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這些人才培養(yǎng)優(yōu)勢都是基層官員所不具備的。通過翰林院的修養(yǎng),一些官員具備了進可兼濟天下,退能獨善其身的士大夫情懷。
除了認識到翰林院在培養(yǎng)人才的教育作用外,還要認識到翰林院教育對社會的教育作用。翰林院對社會的作用仍舊體現在翰林院翰林的具體職能上,除了參加翰林院組織的統(tǒng)一學習,翰林士子還擔負主持考試和修纂史書等功能,而這兩點對促進社會發(fā)展上,起到了促進作用。
但是在具體人才培養(yǎng)方式上,明代翰林院的發(fā)展仍存在不少的問題,庶吉士學習內容仍舊以理論學習為主,具體處理政務能力不能得到鍛煉,在人才管理上還缺乏有效競爭等,這幾點理應在當代學校人才培養(yǎng)中引起重視,即在當代學校人才培養(yǎng)中應當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在學生管理上,還應該建立完整的人才培育機制,規(guī)范培養(yǎng)人才。
參考文獻:
[1]廖道南.殿閣詞林記[M]上海: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
[2]楊果.中國翰林制度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
[3]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