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代德父子關(guān)系看德宗建中時期政治道路的選擇

      2020-03-03 08:30:55杜思勰
      蘭臺世界 2020年12期
      關(guān)鍵詞:德宗政治

      杜思勰

      唐肅宗至德宗這一時期,是安史之亂后唐代重要的過渡階段,但學(xué)界對這一歷史時期的關(guān)注不多,研究較少①。近幾年隨著元載墓志的出土,王慶昱[1]、唐雯[2]、[3]等圍繞墓志內(nèi)容,結(jié)合傳統(tǒng)文獻,探討了唐德宗的太子地位及代、德關(guān)系。不僅指出德宗雖被立為太子,但其地位并不穩(wěn)固,與其父代宗的關(guān)系亦不和;而且論述了元載對德宗被立為太子及其太子地位最終得以穩(wěn)固的作用,推進了代德兩朝政治的研究。胡平《未完成的中興:中唐前期的長安政局》是學(xué)界最新的也是很深入的一本研究整個中唐時期長安政局的論著[4]。胡氏書中著重分析了肅代之際唐朝統(tǒng)治的初步重建,元載執(zhí)政和中唐政治的關(guān)系,并結(jié)合藩鎮(zhèn)研究和黨爭研究的成果探討德宗朝的政治發(fā)展。作者以“中興”為主線,將肅、代、德、憲等朝的政治聯(lián)系起來考察,并利用西方的政治學(xué)理論來分析中唐時期的政治發(fā)展。綜上所述,學(xué)界對唐德宗和德宗朝政治的研究已經(jīng)很豐富而且深入。但關(guān)于代德關(guān)系及德宗建中初年的諸多政治舉措的論述不多,相關(guān)內(nèi)容仍有可以進一步研究的地方。筆者將從代、德關(guān)系,德宗即位之初用人的政治意圖,建中初年的諸多政治舉措三個方面來進一步探析唐德宗建中初年政治道路的選擇。

      一、德宗與代宗的父子關(guān)系

      1.皇太子李適和父親代宗的關(guān)系。德宗李適是代宗長子,廣德二年(764)二月,被立為皇太子,時年22。被立為太子后,李適與父親代宗的關(guān)系逐漸不和②。永泰年間(765—766),禁中失火,此事引起了代宗的猜疑。

      時禁中失火,燒屋室數(shù)十間,火發(fā)處與東宮稍近,代宗深疑之。涓為巡使……乃上直中官遺火所致也……德宗時在東宮,常感涓之究理詳細,及刺衢州,年考既深,又與觀察使韓滉不相得,滉奏免涓官,德宗見其名,謂宰臣曰:“豈非永泰初御史趙涓乎?”對曰:“然。”即拜尚書左丞[5]3760。

      此次大火“燒屋室數(shù)十間”,足見火勢之大,又因“與東宮稍近”,所以“代宗深疑之”。幸好主持審理此事的御史趙涓處理得當,不然很有可能對德宗的太子地位產(chǎn)生動搖,從《趙涓傳》所云德宗“常感涓之究理詳細”即可看出。像代、德父子關(guān)系不協(xié)的情況,是唐代皇帝與太子關(guān)系之常態(tài)③。

      德宗雖然被立為太子,但其政治地位并不穩(wěn)固。大歷初,天下兵馬元帥一職由代宗次子鄭王邈出任[5]3391。鄭王邈在大歷九年(774)去世,代宗“廢朝三日,由是罷元帥之職……冊贈昭靖太子”[5]3391。從代宗對鄭王邈死后的廢朝、罷職、追贈,可知鄭王邈頗受代宗的喜愛,但因其早逝而沒有對德宗的太子地位形成威脅。真正對德宗的太子地位構(gòu)成威脅的是獨孤氏及其子韓王迥。德宗生母沈氏在安史之亂中兩度與代宗失散,之后一直下落不明。而獨孤氏,“以美麗入宮,嬖幸專房,故長秋虛位,諸姬罕所進御。后始冊為貴妃”,生韓王迥、華陽公主。由于獨孤氏獨受恩寵,不僅她的女兒華陽公主備受代宗寵愛[5]2191,其子韓王迥也“既生而受封,雖沖幼,恩在鄭王之亞。寶應(yīng)元年(762),封韓王”[5]3392。不僅如此,韓王迥的受寵甚至一度威脅到德宗的太子地位?!缎绿茣㈥虃鳌吩疲捍趯櫔毠洛?,而愛其子韓王。宦人劉清潭與嬖幸請立妃為后,且言王數(shù)有符異,以搖東宮[6]4796。

      又《舊唐書·黎干傳》云:大歷中,德宗居?xùn)|宮,(黎)干及清潭嘗有奸謀動搖[5]3426。黎干和劉清潭的密謀雖然最終沒有成功,但細想之下,代宗對這一切不可能全不知情。而且在“宦人劉清潭與嬖幸請立妃為后,且言王數(shù)有符異”的情況下仍然沒有對黎、劉等人的做法表示反對或制止,這正反映了代宗對韓王迥的寵愛和時為太子的德宗的猜忌和疏遠。德宗的太子地位受到了嚴重的威脅[2],只不過,鄭王早逝,獨孤氏也在大歷十年(775)病逝,韓王迥失去了來自宮中的支持,二人最終都沒有動搖德宗的太子地位。

      2.從德宗對代宗喪葬的處理看代、德父子關(guān)系。大歷十四年(779)五月,代宗病逝,即位后的德宗,首先要處理的是其父代宗的喪葬問題。代宗去世時遺詔薄葬,而德宗卻“應(yīng)緣山陵制度,務(wù)從優(yōu)厚,當竭帑藏,以供費用”[5]4012。因此令狐峘上書勸諫,請德宗遵從遺詔。德宗答曰:朕頃議山陵,心方迷謬,忘遵先旨,遂有優(yōu)厚之文。卿聞見該通……免朕獲不子之名,皆卿之力也……古之遺直,何以加焉![5]4013

      正是由于令狐峘的進諫,使德宗得以“順水推舟”遵從代宗遺詔,進行薄葬,而且使自己免于“不子之名”。雖然遵從遺詔進行薄葬,是為人子者“孝”的重要體現(xiàn),但是王夫之對此已早有論述:“為人子者,當親存之日,無言不順,無志不養(yǎng),沒而無遺訓(xùn)之不奉,故置此言焉可也。他不具遵,而唯薄葬之言為必從,將誰欺也?”[7]826王夫之可謂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德宗對代宗的“心有不敬”。

      在代宗的靈柩前往山陵的時候,也可以看3 出德宗對其父代宗的態(tài)度:(大歷十四年九月)己酉,葬睿文孝武皇帝于元陵……見辒辌車不當馳道,稍指丁未之間。問其故,有司對曰:“陛下本命在午,不敢沖也。”上哭曰:“安有枉靈駕而謀身利乎!”命改轅直午而行。……山陵但取七月之期,事集而發(fā),不復(fù)擇日[8]7272。

      唐代皇帝的喪葬禮儀是和郊廟祭天一樣重要的國家大典,是朝廷向臣民展示政治形象的大事。通過喪葬禮儀,往往可以體現(xiàn)繼任皇帝的孝道。當宮內(nèi)的喪禮部分結(jié)束后,將通過太極宮的承天門走向?qū)m外,護送大行皇帝梓宮前往山陵。而送葬的大型儀仗隊伍從宮中出發(fā)后,就進入了公眾的視野中,以其浩大的聲勢和悲哀的氣氛給旁觀者以深刻影響[9]234。代宗的陵墓——元陵,在今陜西富平,與京城的距離較遠。這漫長的送葬途中,這支規(guī)模龐大、動靜非常的隊伍將會受到廣大民眾的注目,是可以想見的。然而,代宗的靈車從宮中出發(fā)之時,竟然行不當?shù)馈_@使德宗極其不安,因為這不能體現(xiàn)其孝道,有損于自己的政治形象。故而對有司官員說“安有枉靈駕而謀身利乎”之語為自己辯解,并下命“改轅直午而行”來彰顯自己不惜己身的孝道?;实墼岫Y有諸多程序,需依禮而行,但德宗對其父代宗的安葬過程竟如此草率,選擇“事集而發(fā)”,甚至“不復(fù)擇日”。從王夫之所言德宗對其父代宗的“心有不敬”,到葬禮安排過程中的“不復(fù)擇日”,以及結(jié)合上文所論及的德宗為太子時的地位及其與代宗之間的關(guān)系,我們更可以看出代宗和德宗父子之間的不和。

      二、論德宗即位之初用人的政治意圖

      1.德宗圍繞代宗喪葬問題對先朝舊臣的打壓。在德宗處理代宗的喪葬過程中,代宗朝宰相常袞與其積怨已久的政敵崔祐甫之間圍繞代宗的喪禮發(fā)生了爭執(zhí)。德宗利用這次喪禮之爭,解除了常袞之權(quán),進一步加深了對朝政的控制,為組建新的權(quán)力中樞鋪平了道路。

      大歷十二年(777),元載被殺后,楊綰和常袞入相。但楊綰執(zhí)政不久就去世了,直到代宗去世,他并未再任命新的宰相,因此常袞是代宗最后兩年里唯一的執(zhí)政宰相。不僅如此,因為常袞的小心翼翼和不敢自專,深得代宗的信任和支持,郭子儀也極力向常袞示好,為常袞奏請“特加銀青光祿大夫,封河內(nèi)郡公”[5]3446。作為代宗朝的元老,本應(yīng)在新皇即位時發(fā)揮更大的政治作用。但事實恰恰相反,在德宗即位的過程中,常袞與其積怨已久的政敵崔祐甫之間圍繞代宗的喪禮發(fā)生了爭執(zhí)④。這一事件的最終結(jié)局是:常袞在德宗即位十余天后被貶,而中書舍人崔祐甫入相?!顿Y治通鑒》詳細記載了常袞和崔祐甫爭禮事件:

      常袞性剛急,為政苛細,不合眾心。時群臣朝夕臨,袞哭委頓,從吏或扶之。中書舍人崔祐甫指以示眾曰:“臣哭君前,有扶禮乎!”袞聞,益恨之。會議群臣喪服……乃奏祐甫率情變禮,請貶潮州刺史;上以為太重,閏月,壬申,貶祐甫為河南少尹。

      初,肅宗之世,天下務(wù)殷,宰相常有數(shù)人……詔直事者代署其名而奏之,自是踵為故事。時郭子儀、朱泚雖以軍功為宰相,皆不預(yù)朝政,袞獨居政事堂,代二人署名奏祐甫。祐甫既貶,二人表言其非罪,上問:“卿向言可貶,今云非罪,何也?”……上初即位,以袞為欺罔,大駭。甲戌……貶袞為潮州刺史,以祐甫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聞?wù)哒疸ぁ榷撼紗史褂眯栕h[8]7376。

      詳讀上述二則史料,首先,是常袞作為宰相向德宗施壓,奏請將崔祐甫貶為潮州刺史。德宗當時在諒陰中,尚未親政,迫于壓力不得不貶謫崔祐甫。但兩日后(從壬申至甲戌),事情就發(fā)生反轉(zhuǎn)。常袞在德宗即位十余天后被貶為潮州刺史,而崔祐甫入相。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代宗喪服之禮,最后還是采納了常袞的提議。既然常袞的提議并沒有錯,而且德宗也不可能不知道宰相署名之慣例⑤。那么常袞之貶就不能簡單地分析為德宗認為常袞代宰相署名以欺罔自己。筆者認為,德宗的態(tài)度由“上以為太重”,變?yōu)椤吧铣跫次唬孕枮槠圬?,大駭”,是得到了肅代以來位高權(quán)重的郭子儀的支持。同時也反映出德宗即位之初對朝政的控制逐漸加強的過程。而且,前人未將德宗對代宗的喪葬安排和常袞之貶聯(lián)系起來考察。從常袞爭禮被貶的曲折經(jīng)過,到代宗喪葬的最終安排,我們可以看出德宗即位之初逐漸穩(wěn)固其權(quán)力的過程。

      2.德宗即位之初的用人。德宗即位后的第一次人事大變動是以崔祐甫代替代宗朝頗受信任的常袞,第二次的人事大變動就是楊炎的入相⑥。《通鑒》載:“甲辰,以道州司馬楊炎為門下侍郎……并同平章事。上方勵精求治,不次用人,卜相于崔祐甫,祐甫薦炎器業(yè),上亦素聞其名,故自遷謫中用之。”[8]7385楊炎入相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楊炎得到了宰相崔祐甫的推薦。第二,由于楊炎的政治背景——代宗朝宰相元載的接班人,《舊唐書·崔寧傳》云:“楊炎又出自載門?!盵8]3400而且,德宗當年被立為太子,有得于元載的支持[6]4714。第三,德宗對楊炎早有了解?!缎绿茣钛讉鳌罚骸暗伦谠跂|宮,雅知其名,又嘗得炎所為《李楷洛碑》,寘于壁,日諷玩之?!盵6]4722德宗直接任命尚在貶任上的楊炎為宰相,不僅在于他是元載一黨的重要成員,也是對楊炎才華和能力的重視,希望通過楊炎來“勵精求治”,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

      由于楊炎的被貶是受元載一案的株連,而劉晏在代宗誅殺元載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于是在楊炎秉政后,重要的事就是打擊劉晏,為元載報仇。劉晏在代宗時期就“久典利權(quán)”,而且在代宗去世、德宗即位之際,進一步取得了統(tǒng)領(lǐng)天下財賦的權(quán)力。大歷十四年(779)五月,代宗“以戶部侍郎判度支韓滉為太常卿,以吏部尚書劉晏判度支。先是晏、滉分掌天下財賦,晏掌河南、山南、江淮、嶺南,滉掌關(guān)內(nèi)、河?xùn)|、劍南,至是,晏始兼之”[8]7379。楊炎入相后,想要打擊劉晏,首先就要罷其諸使、分奪其權(quán)。建中元年正月(780),甲子,罷劉晏諸使,二月,“己酉,貶劉晏為忠州刺史”[8]7396,后被遣中使縊殺之。

      楊炎和劉晏的政爭中,楊炎完全勝出,而自代宗以來長期握有財政實權(quán)的劉晏最終被殺??贾T史實,筆者認為:楊炎并不是這次政爭的關(guān)鍵核心,他只是德宗政策的執(zhí)行者。德宗殺劉晏,主要原因是忌憚劉晏的權(quán)勢過大。史稱劉晏:“天下財賦,皆以晏掌之?!盵5]2117握有財政大權(quán)的劉晏,“勢軋宰相,要官華使多出其門”[6]4796。在代、德兩朝交替之際,劉晏更是總領(lǐng)天下財富,以至于“軍國之用,皆仰于晏”[5]3515。剛剛即位的德宗,不僅不會忘記“晏與黎干、劉忠翼同謀”,危及自己太子地位的事件[8]7394,更不愿看到劉晏的繼續(xù)掌權(quán)。因此,德宗支持楊炎打擊劉晏,分奪其權(quán)。

      將常袞之貶和劉晏之死這兩件德宗即位之初的政局大事做對比考察,可以進一步深入理解德宗即位之初的政局形勢,也可以看出德宗即位后用人態(tài)度和政治意圖。常袞是代宗朝最后一位執(zhí)政宰相,但是他的權(quán)力遠不及元載,政治聲望也不如楊綰,對于德宗的威脅并不大。而劉晏是肅代以來著名的理財家,如前所述,他的權(quán)勢過大,以至于“軍國之用,皆仰于晏”,這是不能為德宗所容忍的。常袞之貶和劉晏被殺,崔祐甫、楊炎、張涉、喬琳等人進入權(quán)力中樞,不僅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政治常事,更重要的是德宗想走與其父代宗不一樣的政治道路。德宗的“勵精求治,不次用人”,并不是真的擢拔了一批才德兼?zhèn)渲耍鋵嵸|(zhì)是任用親信之人,將先朝重臣排擠出去,組建新的權(quán)力中心。

      三、建中時期政治道路的選擇

      代宗在位期間,弊政漸生,“事多留滯”,有著“憤藩鎮(zhèn)之強僭,有鞭撻海內(nèi)之志”的唐德宗,不想再沿著代宗時期的政治道路繼續(xù)走下去,而是想勵精圖治,實現(xiàn)恢復(fù)太平的大業(yè)。

      1. 德宗對代宗朝政治的改革及其政治形象的建立。德宗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政治措施,對代宗朝以來的種種弊政做了改革。

      一是罷諸處歲貢,出宮人、伶人。德宗即位后首先下詔停罷諸處歲貢,《舊唐書·德宗紀》云:“丙子,詔諸州府、新羅、渤海歲貢鷹鷂皆停。戊寅,詔山南枇杷、江南柑橘,歲一貢以供宗廟,余貢皆?!了?,罷邕府歲貢奴婢……劍南歲貢春酒十斛,罷之?!盵5]320大歷十四年(799)六月,“己未,揚州每年貢端午日江心所鑄鏡,幽州貢麝香,皆罷之”[5]322。出伶人、宮人。《舊唐書·德宗紀》云,“停梨園使及伶官之冗食者三百人,留者皆隸太?!?,又“出宮女百余人”[5]320。

      二是限制宦官的權(quán)勢,廢止代宗朝宦官出使四方時求取之弊。首先“疏斥宦官,親任朝士”[8]7408,防止宦官干政,并且任命白志貞代替代宗朝宦官王駕鶴掌握禁軍[8]7382。德宗對神策軍的人事安排,即可說明德宗對代宗舊臣及宦官勢力的防范。其次,廢止代宗以來宦官求取之弊?!锻ㄨb》云:“代宗優(yōu)寵宦官,奉使四方者,不禁其求取……上素知其弊……于是中使之未歸者,皆潛棄所得于山谷,雖與之,莫敢受?!盵8]7381

      三是減省官員,減少冗費和倡導(dǎo)節(jié)儉。首先是減省冗官冗費。《舊唐書·德宗紀》云:“王府六品以上官及諸州縣有司可并省及諸官減者,量事廢省?!盵5]324其次是對代宗朝以來競相豪奢的行為進行打擊,躬行和倡導(dǎo)節(jié)儉,改善社會風(fēng)氣?!杜f唐書·德宗紀》云:“壬申,毀元載、馬璘、劉忠翼之第,以其雄侈逾制也。癸酉,減宮中服御常貢者千數(shù)?!盵5]322

      四是打擊佛教勢力。代宗迷信佛教,令僧人于宮中陳設(shè)佛像,不時誦經(jīng),謂之內(nèi)道場。《舊唐書·王縉傳》:“代宗七月望日于內(nèi)道場造盂蘭盆,飾以金翠,所費百萬。”[5]3417代宗信佛,其弊有二。耗費國庫,大歷政治日趨衰敗,此為一。僧人不僅得到巨額賞賜,而且權(quán)勢日熾,以至于“京畿之豐田美利,多歸于寺觀,吏不能制”,此為二[5]3417。德宗于建中元年(780)秋“七月丁丑,罷內(nèi)出盂蘭盆,不命僧為內(nèi)道場”[5]326。

      五是恢復(fù)朝集制度和文武六品以上清望官每日二人待制之制。《舊唐書·德宗紀》云:“十一月辛酉朔,朝集使及貢使見于宣政殿,兵興已來,四方州府不上計、內(nèi)外不朝會者二十有五年,至此始復(fù)舊制。州府朝集者一百七十三人,詔每令分番二人待詔。”[5]327“舉先天故事,非供奉侍衛(wèi)之官,自文武六品已上清望官,每日二人更直待制,以備顧問?!盵5]321

      以上五個方面的措施,主要目的和作用是革除前朝政治中諸多弊端。由此可見,德宗采取這諸多政治改革舉措,不僅是自己與代宗不同政治道路的表現(xiàn),也是要迫切地樹立自己的政治形象。前代弊政,在建中初年一掃而空;新君即位,建中政局如中興之象,朝野中外,莫不震動。不僅德宗滿懷信心,欲致太平,遠在河朔等藩鎮(zhèn)的人也感受到了德宗的決心。淄青鎮(zhèn)的軍士,“投兵相顧曰:‘明主出矣,吾屬猶反乎!’”[8]7378李惟岳在其父死后上表求節(jié)鉞,因朝廷不允而欲謀逆,他的舅舅谷從政在勸諫其不要與朝廷對抗時說:“主上神武,必致太平?!盵5]3869

      2.德宗對軍事的整頓和對藩鎮(zhèn)的態(tài)度。德宗即位后在軍事方面也進行了整頓。前已論及以白志貞代王駕鶴典禁軍事,這里再談一下德宗分奪郭子儀之權(quán)。自安史之亂以來,唐朝借以平叛的朔方軍越來越壯大,不僅東御河朔,而且負責(zé)西北的防務(wù)。郭子儀的權(quán)勢也越來越大,對政局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力。如大歷二年(767),郭子儀自河中來朝,“宰臣元載、王縉、左仆射裴冕、戶部侍郎第五琦、京兆尹黎干各出錢三十萬,置宴于子儀之第”[5]286。再如,在常袞之貶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都是郭子儀在政局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的體現(xiàn)。德宗即位,對于郭子儀權(quán)勢的忌憚是不言而喻的。為了解除郭子儀的兵權(quán),德宗尊其名而奪其權(quán),以郭子儀為“尚父”,以其部將李懷光、常謙光、渾瑊分領(lǐng)朔方軍[5]320,巧妙地將郭子儀之權(quán)肢解為三,把“代宗欲分其權(quán)而難之”[8]7377的事解決了。

      在軍事整頓的基礎(chǔ)上,來看德宗對河朔藩鎮(zhèn)的態(tài)度。德宗改變了代宗以來對藩鎮(zhèn)的姑息態(tài)度,想要逐步削弱河朔藩鎮(zhèn),進而消滅之。李惟岳在其父死后上表求節(jié)鉞,德宗并沒有答應(yīng)[5]3869?!杜f唐書·洪經(jīng)綸傳》的記載也是一證。引之如下:“洪經(jīng)綸,建中初為黜陟使。至東都,訪聞魏州田悅食糧兵凡七萬人,經(jīng)綸素昧?xí)r機,先以符停其兵四萬人,令歸農(nóng)畝。”[5]3579

      由《舊唐書·洪經(jīng)綸傳》可知,初即位的德宗想通過黜陟使巡行天下的方式,削弱河朔藩鎮(zhèn)的軍事力量。但“停其兵四萬人”這一做法,太過激進,沒有考慮到對于河朔驕藩來說要講求策略和方式,于是遭到了河朔藩鎮(zhèn)的抵制。不僅沒有成功,反而激起了藩鎮(zhèn)對朝廷的仇視。

      四、結(jié)語

      德宗即位時38 歲,即位前經(jīng)歷了開元盛世的余光、安史之亂的動蕩。被立為太子后,德宗小心翼翼地度過了15 年的儲君時光而順利即位。德宗在位26 年,是中唐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以往的研究對其評價不高,多指責(zé)其對藩鎮(zhèn)務(wù)在姑息,寵信宦官,猜忌大臣,貪財聚斂等等。但筆者認為,唐德宗在即位之初、涇師之變、貞元時期的一系列政治活動并非完全是個人好惡和能力問題所致,應(yīng)該加以區(qū)分。德宗在即位之初,對代宗朝弊政的改革,對軍事的整頓及對藩鎮(zhèn)的態(tài)度,是他想要勵精圖治、平定天下而選擇的政治道路。德宗對山東、河北藩鎮(zhèn)的戰(zhàn)爭曾經(jīng)一度取得勝利,但是,涇師之變,患起肘腋,使得德宗建中時期的政治道路難以繼續(xù),不得不作出改變。誠如呂思勉先生所說:“德宗初政,可謂能起衰振敝,然而終無成功者,則以是時藩鎮(zhèn)之力太強,朝廷兵力、財力皆不足,而德宗銳意討伐,知進不知退,遂致能發(fā)而不能收也?!盵10]242雖然德宗沒有實現(xiàn)“太平”之業(yè),但德宗在貞元時期的努力為后來憲宗削藩奠定了一定的物質(zhì)基礎(chǔ)。

      注釋

      ①如岑仲勉《隋唐史》(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5 年)對隋唐政治、藩鎮(zhèn)、經(jīng)濟、馬政、邊疆等問題都有論及,但對肅、代、德之際的政治沒有討論。呂思勉《隋唐五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七章《德宗事跡》對德宗朝的重要事件做了梳理,限于體例,多為札記類史料,論述不多。王仲犖《隋唐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2007 年)第二章《唐王朝的建立與唐代政治》之第三節(jié)論及“德宗的統(tǒng)治”,對德宗在位期間發(fā)生的兩稅法改革、涇原兵變等重大政治事件做了總體的論述,但對德宗建中、興元、貞元時期具體政局和政治發(fā)展的論述不夠深入。近年來學(xué)界對于德宗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稅法實施、建中之亂、朋黨之爭、貞元政局等重大政治事件上。如劉玉峰:《唐德宗朝的朋黨之爭》,《文史哲》1998 年第4 期。劉玉峰《唐德宗評傳》(濟南:齊魯書社出版社,2002 年)對德宗朝的朋黨之爭、宦官問題、財政改革、民族關(guān)系等重要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對唐德宗作出了客觀的認識和評價。李志賢:《楊炎及其兩稅法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2 年。黃永年《六至九世紀中國政治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第十一章《肅代兩朝的中樞政局》探討了肅代時期的中樞政局。)

      ②德宗幼時與代宗的關(guān)系,有小說家言如唐人所撰《劉賓客嘉話錄》云:“德宗降三日,玄宗立于高階上,肅宗次之,代宗又次之,保母襁褓德宗來呈,色不白皙,耳向前,肅宗、代宗不悅?!焙綋?jù)此認為:“因為出生時相貌不佳,德宗并未能得到代宗的喜愛。”筆者認為小說家言難以確信,不足以說明德宗不受代宗喜愛。相反,代宗對于身為嫡長子的德宗曾委以重任,曾命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與回紇可汗會談。關(guān)于德宗在被立為太子前的具體表現(xiàn),史料記載不多,故而考察代宗與德宗的父子關(guān)系還是應(yīng)該從德宗被立為太子后開始。

      ③誠如陳寅恪先生指出:有唐一代,皇太子之地位與皇位繼承權(quán)極不穩(wěn)定。參考陳寅?。骸短拼问肥稣摳濉分衅墩胃锩包h派分野》,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1 年。

      ④關(guān)于常袞和崔祐甫的矛盾,見《舊唐書·常袞傳》:“時既無中書侍郎,舍人崔祐甫領(lǐng)省事,袞以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得總中書省,遂管綜中書胥吏、省事去就及其案牘,祐甫不能平之,累至忿競。遂令祐甫分知吏部選事,所擬官又多駁下”。(《舊唐書》卷119《常袞傳》,第3446 頁。)楊綰死后,中書侍郎一職空缺,但代宗未讓時為門下侍郎的常袞接任,而是以中書舍人崔祐甫負責(zé)中書省政務(wù)。因此常袞才“以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得總中書省,遂管綜中書胥吏、省事去就及其案牘”,這實際上是常袞侵奪了崔祐甫在中書省的權(quán)力。

      ⑤筆者認為德宗不至于不知道宰相“代署”的慣例,因為德宗不僅自己在代宗朝至少名義上出任宰相,而且德宗此時已年近四十,對于朝廷制度應(yīng)是比較熟悉。

      ⑥楊炎入相與劉晏之死,前人的研究大多是從黨爭的角度加以分析,本文試從用人的角度加以分析。參讀林偉洲:《政治沖突與中唐稅收——以劉晏、楊炎為中心》,載中國唐代學(xué)會編輯委員會編:《唐代文化研究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 年。鄭學(xué)檬:《唐代德兩朝黨爭和兩稅法》,《歷史研究》1992 年第4 期。李志賢:《楊炎及其兩稅法研究》之第四章《楊炎的政治斗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2 年。劉玉峰:《唐德宗朝的朋黨之爭》,《文史哲》1998 年第4 期。

      猜你喜歡
      德宗政治
      政治呵護只盯“短處”?——乾 縣“政治呵護”重在政治激勵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30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當代陜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臣子離婚,皇帝懵圈
      百家講壇(2019年8期)2019-07-13 13:26:58
      “政治攀附”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純”
      當代陜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過硬,必定不可靠——政治體檢不能含糊
      當代陜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唐朝回紇“化俗”政策研究——以德宗時期為重點
      法律史評論(2015年0期)2015-07-31 18:56:51
      中唐名將:平亂是條不歸路
      百家講壇(2014年22期)2014-02-11 11:52:34
      中唐宰相:文官不愛錢的典范
      百家講壇(2014年20期)2014-02-11 11:52:32
      一句良言導(dǎo)致的濫殺
      百家講壇(2014年19期)2014-02-11 11:52:30
      唐山市| 长垣县| 保德县| 当雄县| 长宁县| 建瓯市| 方城县| 奉贤区| 会泽县| 上蔡县| 云林县| 通辽市| 轮台县| 武城县| 鹤庆县| 宝丰县| 托克托县| 榕江县| 根河市| 视频| 南雄市| 巧家县| 东莞市| 修水县| 右玉县| 惠水县| 和龙市| 和顺县| 罗平县| 正镶白旗| 临洮县| 拉孜县| 平山县| 监利县| 铅山县| 靖西县| 徐州市| 合山市| 武城县| 揭西县| 尤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