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正史忠義類傳的新變化
      ——論《宋史·忠義傳》的纂修體例、入傳標準及文學色彩

      2020-03-03 18:58:38
      歷史教學問題 2020年4期
      關(guān)鍵詞:正史宋史忠義

      孫 廷 林

      忠義是傳統(tǒng)社會重要的道德觀念之一,其演變有著顯著的階段性。①相關(guān)研究參見魏良弢《忠節(jié)的歷史考察:先秦時期》《忠節(jié)的歷史考察:秦漢至五代時期》(《南京大學》1994 年第1 期第110—120 頁、1995 年第2 期第119—130 頁)。作為反映忠義觀念的重要史料,正史忠義類傳也有其發(fā)展過程。②廿四史中,忠義類傳首見于唐初所修《晉書》《隋書》,《晉書·忠義傳》《隋書·誠節(jié)傳》各1 卷;五代北宋時期纂修的《舊唐書·忠義傳》2 卷、《新唐書·忠義傳》3 卷,《新五代史》死節(jié)、死事各1 卷;元代以降,《宋史·忠義傳》10 卷、《金史·忠義傳》4 卷,《元史·忠義傳》4 卷,《明史·忠義傳》7 卷。《宋史·忠義傳》凡10 卷280 人,卷次之多、人物之眾,在正史忠義類傳中空前絕后。它不僅是匯集宋代忠臣烈士最為集中的史料,也是反映宋元時期忠義觀念的重要思想史文獻??追泵魧Α端问贰ぶ伊x傳》的纂修過程考證頗深,③孔繁敏:《危素與〈宋史〉的纂修》,收入羅炳良主編《〈宋史〉研究》,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 年,第160—175 頁。有關(guān)《宋史·忠義傳》史源多源性的考證,為據(jù)以分析宋元忠義觀念奠定了基礎(chǔ),④孫廷林:《〈宋史·忠義傳〉史源考》,《史學史研究》2016 年第3 期,第108—116 頁。更多研究則是考證個別忠義人物生平事跡。⑤如楊博文《〈宋史·忠義傳〉中的滕茂實》(《上海師范大學學報》1985 年第3 期,第58—80 頁)、魏志江《康保裔“陣亡”說再辨》(《北京師院學報》1986 年第2 期,第72—73 頁)、馬君驊《華岳生平事跡瑣議》(《安徽大學學報》1993 年第12 期,第100—104頁)、宋三平《陳東、歐陽澈事跡考》(《江西社會科學》1993 年第12 期,第145—146 頁)、王曾瑜《陳東和歐陽澈之死》(《河北學刊》1996 年第5 期,第95—98 頁)等?!端问贰ぶ伊x傳》所確立的纂修體例、入傳標準以及忠義敘事等,對之后正史忠義類傳影響深遠,是忠義類傳發(fā)展到新階段的集中體現(xiàn),對此目前尚缺乏專題研究。故不揣谫陋,就此進行探討,不當之處,懇請方家指正。

      一、秉筆直書與適當隱諱的纂修體例

      史書纂修體例,也即為什么修和怎樣修。為什么修的問題,有兩個主要原則,即記錄的延續(xù)性原則和以史為鑒的原則。①楊連生:《中國官方修史的組織:唐至明朝正史編修的原則和方法》,孫業(yè)山、王東編譯,《歷史教學問題》1995 年第5 期,第35—40 頁。以史為鑒、為現(xiàn)實政治服務(wù),這一修史原則是中國傳統(tǒng)史學較為顯著的特色之一。具體到為什么修《宋史·忠義傳》,其最主要的也便是為了以史為鑒、為元朝晚期的現(xiàn)實政治服務(wù)。

      元修遼、金、宋三史是脫脫更化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②邱樹森:《脫脫和遼金宋三史》,《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1983 年第7 期,第10—21 頁。元順帝即位之初,丞相伯顏擅權(quán),“變亂祖宗成憲”,③《元史》卷一三八《伯顏傳》,中華書局,1976 年,第3338 頁。采取一系列排斥漢人、南人的政策。至元元年(1335)伯顏奏廢科舉,④權(quán)衡撰,任崇岳箋證:《庚申外史箋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年,第16—17 頁。至元三年(1337),乃至“請殺張、王、劉、李、趙五姓漢人”。⑤《元史》卷三九《順帝紀二》,第843 頁。這些舉措無助于社會矛盾緩和,元順帝斥逐伯顏,起用脫脫,“悉更伯顏舊政,復科舉取士法……又開經(jīng)筵,遴選儒臣以勸講”,史稱“更化”。⑥《元史》卷一三八《脫脫傳》,第3343 頁。至正三年(1343),詔修遼、金、宋三史,脫脫任都總裁官,關(guān)于正統(tǒng)問題,“脫脫獨斷曰‘三國各其正統(tǒng),各系其年號’”。⑦權(quán)衡撰,任崇岳箋證:《庚申外史箋證》,第44 頁。

      元修三史,最終確定三史“各與正統(tǒng)”纂修原則,反映出元朝統(tǒng)治者對正史“正正統(tǒng)、辨華夷”功能的忌諱,但褒揚前朝忠臣義士則是允許的,更有著現(xiàn)實意義。每一群體、每一王朝都需要忠義之士為之舍生忘死?!端渭救方忉層涊d宋末忠臣烈士的原因:“大元混一,識天時而歸附者,固皇帝之所嘉。盡臣道而死節(jié)者,亦皇帝之所重?!雹嗤跞饋恚骸丁此渭救倒{證·前言》,中華書局,2010 年,第13 頁。沒有對前朝忠義之士的認可、表彰,也就缺乏忠義典范,缺乏對現(xiàn)世忠義之士的引導與鼓舞。而撰寫前朝忠義之士的專傳與類傳,會起到激勵現(xiàn)世中人以忠義修身、以忠義殉國的作用,具有政治的合理性。

      纂修《宋史·忠義傳》來表彰忠義、激勵忠義也是當時迫切的政治需求。蒙元政權(quán)在各種矛盾沖擊下,已處于風雨飄搖之中,更需要樹立值得民眾效法的典范,鼓勵忠義殉國的風氣。元修三史進呈時,順帝說:

      史者,所系甚重,非儒士泛作文字也。彼一國之君行善則國興,朕為君者宜取以為法;彼一朝行惡則國廢,朕當取以為戒。然豈止儆勸人君,期間亦有為宰相事。善則卿等宜仿效,惡則宜鑒戒。朕與卿等皆當取前代善惡為勉。⑨《元史》卷一三九《阿魯圖傳》,第3361—3362 頁。反映出統(tǒng)治集團急需通過修史,借鑒前代的治道,以求改善當時蒙元岌岌可危的統(tǒng)治局面。⑩周少川:《元代史學思想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年,第13 頁。所以,《三史凡例》明確規(guī)定:“金、宋死節(jié)之臣,皆合立傳,不須避忌?!?《遼史》附錄,中華書局點校本,1974 年,第1557 頁。實際上,這也是出于元末亟需鼓勵忠義,以維系搖搖欲墜的現(xiàn)實政治考量。因此可以說,《宋史·忠義傳》的纂修體例具體而典型地體現(xiàn)了“以史為鑒”原則。

      至于“怎樣”修的問題,最重要的是一對具有內(nèi)在矛盾性的原則,即秉筆直書與適當隱諱的原則?!端问贰ぶ伊x傳》在纂修中整體上貫徹了這一原則。秉筆直書原則實際上即求真原則,是中國傳統(tǒng)史學的優(yōu)良品質(zhì),也是史書的生命所在?!端问贰ぶ伊x傳》前的小序也指出“前代忠義之士,咸得直書而無諱焉”。?《宋史》卷四四六《忠義一》,第13150 頁?!端问贰ぶ伊x傳》的分修者危素在至正六年(1346)所寫《昭先小錄序》中談到:“仰惟今皇帝示天下以至公,明詔史臣毋諱死節(jié)?!?危素:《危學士全集》卷二《昭先小錄序》,《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4 冊,齊魯書社,1997 年,第658 頁。元王朝政局動蕩形勢下,對前代忠臣義士大書特書,鼓舞忠義之風,是當時國家的現(xiàn)實政治需求。這就為《宋史·忠義傳》在纂修中貫徹秉筆直書原則、凸顯忠義氣節(jié)創(chuàng)造了重要條件。

      纂修者個人學識素養(yǎng)對貫徹秉筆直書原則極為關(guān)鍵?!端问贰ぶ伊x傳》由危素分修。?孔繁敏:《危素與〈宋史〉的纂修》,見羅炳良主編《〈宋史〉研究》,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 年,第161 頁。危素(1303—1372),字太樸,撫州金溪人,幼時距宋亡未遠,耳聞宋末忠義之事必多。承擔分修《宋史·忠義傳》任務(wù)后,危素盡心搜訪遺書,尤其是南宋末年宋國史未曾纂修的人物、事跡,搜集宋人的撰述記載。他自稱:“素待罪史官,分修《忠義傳》,網(wǎng)羅放失,夙夜兢兢?!雹傥K兀骸段W士全集》卷二《昭先小錄序》,第658 頁。如他拜訪宋末禮部侍郎鄧剡(字光薦)的孫子鄧晉(字子明),希望鄧晉能將其祖之撰述獻上。在其感召下,鄧晉獻出其祖鄧剡所撰《文丞相督府忠義傳》。②鄧光薦:《文丞相督府忠義傳》,見《文山先生全集》卷19 附錄,四部叢刊本?!段呢┫喽礁伊x傳》所列忠義之士38 人,其中24 人被危素直接照錄入《宋史·忠義傳》。③尹玉見錄于《宋史》卷四五〇《忠義五》,第13253 頁;其余23 人見錄于《宋史》卷四五四《忠義九》,其中陳龍復、張云2 人有目無文。此外,把南宋末與元直接抗衡的張世杰、陸秀夫、陳文龍、張玨等眾多堅持抗元的人物,收入《宋史·忠義傳》,凸顯他們“時窮節(jié)乃見”的忠義精神,均體現(xiàn)出《宋史·忠義傳》堅持秉筆直書的原則。

      與秉筆直書直接對立的是適當隱諱的原則,《宋史·忠義傳》也貫徹了適當隱諱的原則?!度贩怖芳囱裕骸叭龂鶗?,有與本朝相關(guān)涉者,當稟?!雹堋哆|史》附錄《三史凡例》,第1557 頁。因而有關(guān)宋蒙(元)戰(zhàn)爭的相關(guān)史料就不免適當隱諱。如名將王堅死守合州,致蒙哥汗死于城下,《宋史·忠義傳》僅列堅子《王安節(jié)傳》而不為王堅立傳等。常州之戰(zhàn)中,通判陳炤忠烈殉國,《宋史·忠義傳》中的《陳炤傳》出自名臣余闕手筆,刪減了常州之戰(zhàn)中大部宋人殉節(jié)和全部元人屠城的細節(jié)描寫。⑤熊燕軍:《宋元易代與宋季忠義人的歷史書寫——以〈宋史·陳炤傳〉立傳始末為中心》,《宋史研究論叢》2018 年第21 輯,第292—307 頁。此外,元修《宋史》還存在篡改文字乃至篡改史實的情況,對宋與蒙元戰(zhàn)爭中蒙元失敗的紀錄一般予以刪削。⑥王曾瑜:《文天祥事跡四題》,收入《絲毫編》,河北大學出版社,2009 年,第269 頁。凡此,可以說是元在纂修《宋史·忠義傳》時貫徹適當隱諱的原則。也正因意識到《宋史·忠義傳》由于適當隱諱原則導致的失載、誤載等不足,后世出現(xiàn)諸多為兩宋忠義人士重新立傳、補寫傳記的著述。如元趙景良《忠義集》、明程敏政《宋遺民錄》、清萬斯同《宋季忠義錄》、陸心源《宋史翼·忠義傳》、近代王國維《〈宋史·忠義傳〉王稟補傳》等。

      二、“不事二君”與“以類附從,定為等差”

      確定纂修體例是史書修纂的重要前提,作為人物類傳,入傳標準則是指導具體纂修工作的指針。入傳標準就是為什么人樹碑立傳的準則。在總的方面,立傳標準是隨著社會性質(zhì)的不同、階段性的變遷、政權(quán)的更迭等而發(fā)生變化的,但通過人物傳來體現(xiàn)某一時代撰寫者的意志和要求卻是共同之處。⑦代繼華:《中國史學作品形態(tài)論綱》,汕頭大學出版社,2001 年,第129 頁。《宋史·忠義傳》的入傳標準,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出纂修者的忠義準繩,纂修者的忠義準繩又勢必受其時代文化濡染。換言之,《宋史·忠義傳》的入傳標準,既是纂修者忠義思想的體現(xiàn),也是時代忠義觀的反映。

      元代是理學忠義觀倫理化、世俗化時期。理學的變化在元代有兩個表現(xiàn):其一是元代理學從理論上論證蒙元統(tǒng)治的合理性,確立起官學地位。在趙復、姚樞、許衡、劉因、郝經(jīng)等理學家的提倡、傳播之下,“朱氏諸書,定為國是,學者尊信,無敢疑二”。⑧虞集:《道園學古錄》卷三九《跋濟寧李璋所刻九經(jīng)四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7 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 年,第561 頁。其二是理學在元代的倫理化、世俗化。程端禮在《送家鉉翁詩序》中說:“自程子朱子出而真儒之學復明,自許文貞公以程朱之學光輔世皇帝而真儒之效復著,自近年以程朱之學設(shè)科取士,而真儒之道漸于吏治?!雹岢潭硕Y:《畏齋集》卷四《送家鉉翁詩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9 冊,第676 頁。所謂世俗化趨勢也就是將理學中的道德修身運用到日用民生之中。在理學的世俗化傾向中,特別強調(diào)恪守君臣之義,“自古及今,天下國家惟有個三綱五常”,⑩許衡:《魯齋遺書》卷一《語錄上》,《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8 冊,第280 頁。提出“為人臣者常存心于君,以君心為心,承順不忘”,?許衡:《魯齋遺書》卷二《語錄下》,第291 頁。要求臣子完全承順君主。在此環(huán)境下,盡君臣之義、不事二主的忠義觀念和行為成為理學倫理道德的具體化。因此,元修三史時一方面面臨的現(xiàn)實政治局面,迫使朝廷不得不重視提倡忠義;另一方面,元代理學的普及與強化也影響著士人的人生信仰,強化著他們的綱常意識和忠義觀念?!端问贰ぶ伊x傳》纂修者危素早年師承堅守陸學的“江東四先生”(陳苑、祝蕃、李存、舒衍),同時又是主張朱陸會和的大儒吳澄的高弟。①胡青、桑志軍:《危素學術(shù)思想探析》,《江西教育學院學報》1998 年第5 期,第34—38 頁。從其家學和師承而言,危素深受理學忠義觀的熏陶,把理學忠義觀貫穿在《宋史·忠義傳》的纂修之中,勢屬情理之中。

      時代的忠義觀和分修者危素的忠義觀,兩者決定了“不事二君”成為元修《宋史·忠義傳》的最主要的入傳標準,也是《宋史·忠義傳》的突出特色。在此前的正史忠義類傳中,是不存在或不夠凸顯這一標準的。如《晉書·忠義傳》入傳人物共計27 人,其中劉敏元、韋忠等人,不僅沒有忠烈事跡,甚至侍奉“偽朝”,之所以仍然得以列于《忠義傳》,乃因他們舍身救人的“義行”。②《晉書》卷八九《忠義傳》,中華書局,1996 年,第2310、2311 頁?!杜f唐書·忠義傳下》中的劉敦儒,是劉知幾的孫子,并無忠節(jié)的事跡,之所以列于《忠義傳》,也是因為他突出的孝行符合“義”的標準。③《舊唐書》卷一八七《忠義下》,中華書局,1975 年,第4910 頁。然而自《宋史·忠義傳》起,類似這種舍身救人的“義行”,不再列入正史忠義類傳,“不事二君”、對皇帝的絕對忠誠成為進入正史忠義類傳殿堂的唯一門票。

      在“不事二君”入傳標準下,《宋史·忠義傳》沒有嚴格的社會身份高低的限制。如康保裔、李若水、劉韐等是級別較高的朝廷官員;閻進、范旺、張貴、張順等基層官兵,郭靖、尹玉等鄉(xiāng)寨治安巡檢等,屬于基層行政人員。再如江仲明、林空齋等則是布衣百姓,舉凡僧人、道士如五臺僧真寶、天慶觀道士徐道隆等只要有突出的“不事二君”的忠烈事跡均可進入忠義傳??梢哉f,在元代理學忠義觀倫理化、世俗化的大背景之下,《宋史·忠義傳》明確昭示:忠義傳是不拘身份的開放殿堂,進入此殿堂只需一張門票,那就是“不事二君”、為國獻身。

      《宋史·忠義傳》入傳者280 人,不以時代先后、身份高下為序,而以忠義等級排列。正史忠義類傳中,按忠烈事跡把忠臣烈士分等級的做法,始于歐陽修。在《新五代史》中,歐陽修把忠臣義士明確地分為死節(jié)、死事兩類。按照“全節(jié)”這一衡量忠臣義士的較高標準,《死節(jié)傳》僅僅入傳“全節(jié)之士三人”。退而求其次,《死事傳》收錄“初無卓然之節(jié),而終以死人之事者”15 人。④《新五代史》卷三二《死節(jié)傳》、卷三三《死事傳》,中華書局,1974 年,第347、355 頁。至元修《宋史·忠義傳》,在“不事二君”入傳標準下,對符合入傳標準的眾多忠臣烈士,“以類附從,定為等差”,做出更為嚴格的忠義等級分類。《宋史·忠義傳》小序明確將忠義之士分成五個等次:

      若敵王所愾,勇往無前,或銜命出疆,或授職守土,或寓官閑居,感激赴義,雖所處不同,論其捐軀徇節(jié),之死靡二,則皆為忠義之上者也;若勝負不常,陷身俘獲,或慷慨就死,或?qū)徚x自裁,斯為次矣;若蒼黃遇難,殞命亂兵,雖疑傷勇,終異茍免,況于國破家亡,主辱臣死,功雖無成,志有足尚者乎!若夫世變淪胥,毀跡冥遁,能以貞厲保厥初心,抑又其次歟!至于布衣危言,嬰鱗觸諱,志在衛(wèi)國,遑恤厥躬,及夫鄉(xiāng)曲之英,方外之杰,賈勇蹈義,厥死惟鈞。⑤《宋史》卷四四六《忠義一》,第13149 頁。《宋史·忠義傳》對忠臣烈士“以類附從,定為等差”進行編排。這五個等級的劃分,不是著眼于忠臣烈士的生前身份高下,而是根據(jù)他們忠義事跡的典型性,忠義等級分類顯然更加細致。綜觀《宋史·忠義傳》10卷,所收錄近300 位忠臣烈士,整體上即是按照以上五等進行編次的。錢大昕在《廿二史考異》中言:“崔縱、吳安國、林沖之、滕茂實、郭元邁、閻進、朱績諸人,皆奉使不屈者,當與朱弁、張邵等合傳”。⑥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卷八二《宋史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第1123 頁。客觀來看,這番話是對《宋史·忠義傳》“不事二君”的入傳標準和“以類附從,定為等差”的編排原則失察所致。因雖同屬奉使不屈,但“崔縱、吳安國”等大多皆是身死異域,符合序文所擬定忠臣烈士中的第二等,與朱弁、張邵等生還的奉使者不同,纂修者把他們列入《忠義傳》并無不妥。

      在上述纂修體例和入傳標準下,《宋史·忠義傳》成為入傳人物數(shù)量最多、范圍最廣的忠義類傳?!督鹄溩印吩疲骸端问贰ぶ伊x傳》“有唐琦,衛(wèi)士;李震,小校;閆進,隸;易青,摧鋒軍;范旺,軍校;馬進,兵;真寶、莫謙之、萬安僧,皆緇流;徐道明,黃冠;皆他代所蔑聞。于此焉效宋家三百年禮義之化、忠厚之澤,其入人信深矣”。①陳絳:《金罍子》下篇卷四三,《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124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第774—775 頁。事實上,兩宋王朝危亡關(guān)頭,茍且偷生、屈膝投降者比比皆是,并不比其他朝代少,之所以給后人“宋家三百年禮義之化、忠厚之澤其入人信深矣”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不事二君”的入傳標準之下,各階層、不同身份的忠義之士均被納入了忠義傳中。受時代忠義觀影響,在忠義敘事中,撰述者有意凸顯忠義事跡、鼓吹忠義行為,為各層級、各群體樹立起忠義楷模,以鼓勵引導后人效法。

      “不事二君”的入傳標準和對忠臣烈士按照忠烈事跡“以類附從,定為等差”的排列,反映出時代和纂修者的忠義觀念,也彰顯出國家對忠義行為的價值導向。通過對忠義人士五個等級的劃分,似在提醒人們,應(yīng)當義無反顧地選擇最為典型最為壯烈的忠義殉國之路。這種從《宋史·忠義傳》開始確立的、較為開放而又極為明確的入傳標準和等次分明的纂修體例,是前此正史忠義類傳所不具備的,也深刻影響到明清正史、地方志忠義類傳的纂修。

      三、忠義敘事的文學色彩

      傳統(tǒng)紀傳體史書的人物傳自然是要以客觀、真實記錄人物的生平事跡為中心,一般在用詞中通過春秋筆法和“論贊”加以褒貶,表明纂修者的態(tài)度。忠義類傳則不單單是記錄忠義人士的事跡,還承擔著傳播、鼓舞忠義風氣的功能。實現(xiàn)這一教化功能,勢必要求忠義類傳具備一定的文學色彩,以增強其感染力與說服力。而這一特點在《宋史·忠義傳》之前的正史忠義類傳中,除極個別(如《舊唐書·張巡傳》)外,呈現(xiàn)得并不明顯。如《舊唐書·忠義傳》:

      唯(袁)光庭守伊州累年,外救不至。虜百端誘說,終不之屈,部下如一。及矢石既盡,糧儲并竭,城將陷沒,光庭手殺其妻子,自焚而死。②《舊唐書》卷一八七《忠義下》,第4904 頁。

      再如《新五代史·死事傳》:

      (張)源德守既堅,而貝人聞晉已盡有河北,城中食且盡,乃勸源德出降,源德不從,遂見殺。

      (夏)魯奇閉城拒之,旬月救兵不至,城中食盡,魯奇自刎死,年四十九。③《新五代史》卷三三《死事傳》,第356、358 頁。

      在上述忠義事跡中,“殺其妻子,自焚而死”“不從,遂見殺”“自刎死”等,側(cè)重于記錄忠烈殉國的客觀記錄,對忠臣烈士殉國過程、場面、生死關(guān)頭的心理抉擇等敘述極為簡潔,尤其是對于忠臣烈士殉國的場景,幾乎沒有予以詳細敘述。從歷史書寫“求真”的角度而言,這種書法單純敘述事實,是值得肯定的。

      《宋史·忠義傳》的忠義書寫則不同于此?!端问贰ぶ伊x傳》的忠義敘事凸顯出濃厚的文學色彩,突出地表現(xiàn)在忠義之士與敵搏斗和英勇殉國的場景方面,往往繪聲繪色再現(xiàn)壯烈場景,力求達到震懾人心的效果。試舉數(shù)例如下:

      楊邦乂“……知溧陽縣”,建炎三年,金人渡江破城,“金帥完顏宗弼既入城,……邦乂不屈膝,以血大書衣裾曰:‘寧作趙氏鬼,不為他邦臣。’宗弼不能屈。又遣人說邦乂,許以舊官。邦乂以首觸柱礎(chǔ)流血,曰:‘世豈有不畏死而可以利動者?速殺我?!雹堋端问贰肪硭乃钠摺吨伊x二·楊邦乂傳》,第13195 頁。

      李彥仙日與金人戰(zhàn),將士未嘗解甲。婁宿使人呼曰:“即降,畀前秩?!睆┫稍唬骸拔釋帪樗喂?,安用汝富貴為!”……城陷,彥仙率眾巷戰(zhàn),矢集身如猬,左臂中刃不斷,戰(zhàn)愈力。……彥仙易敝衣走渡河,曰:“吾不甘以身受敵人之刃?!奔榷劷鹑丝v兵屠掠,曰:“金人所以甘心此城,以我堅守不下故也,我何面目復生乎?”遂投河死,年三十六。⑤《宋史》卷四四八《忠義三·李彥仙傳》,第13211 頁。

      (朱)昭退坐廳事,召諸校謂曰:“城且破,妻子不可為賊污,幸先戕我家而背城死戰(zhàn),勝則東向圖大功,不勝則暴骨境內(nèi),大丈夫一生之事畢矣?!北娢磻?yīng)。昭幼子戲階下,遽起手刃之,長子驚視,又殺之,徑領(lǐng)數(shù)卒屠其家人,舁尸納井中。部將賈宗望母適過前,昭起呼曰:“媼,鄉(xiāng)人也,吾不欲刃,請自入井?!眿嫃闹?,遂并覆以土。將士將妻孥者,又皆盡殺之。昭謂眾曰:“我與汝曹俱無累矣!”⑥《宋史》卷四四六《忠義一·朱昭傳》,第13170 頁。

      “以血大書衣裾”“以首觸柱礎(chǔ)流血”、朱昭殉國前率將士殺戮家人等,通過語言、動作、行為、心理等頗具文學性的筆法,呈現(xiàn)激烈的戰(zhàn)斗場景和悲壯的殉國過程,達到忠義事跡動人心魄的效果。

      在凸顯忠臣烈士生死關(guān)頭的心理、行為等的抉擇方面,文學色彩也非常突出。如敘述劉韐在面臨生與死的抉擇時,考慮到的是“貞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君。況主憂臣辱,主辱臣死,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此予所以必死也”。①《宋史》卷四四六《忠義一·劉韐傳》,第13164 頁。唐重,靖康二年(1127)以天章閣直學士知京兆府,金兵圍永興,“重度勢不可支,以書別其父克臣曰:‘忠孝不兩立,義不茍生以辱吾父?!顺紙笾唬骸昴芤陨硌硣岷θ氲匾??!敖鹑巳刖?,重遺書轉(zhuǎn)運使李唐孺曰:‘重平生忠義,不敢辭難?!m竭智力何所施,一死報上不足惜?!雹凇端问贰肪硭乃钠摺吨伊x二·唐重傳》,第13185 頁。太學生、進士出身的這類忠義人士,他們身為讀書人,浸潤于儒家倫理道德之中,往往有著極強烈的忠君報國、舍生取義的使命感和自覺性。實際上,借忠義人士之口表達的忠臣不事二君、忠孝不兩立的忠義觀,寄寓著纂修者的希望,即一旦國家面臨危難,民眾能夠挺身而出、忠君報國,即便于事無補,也要殉國而死而不能茍且偷生。

      應(yīng)該指出的是,凸顯、渲染忠義事跡以達到鼓勵忠義的目的,是忠義類傳本身的功能?!端问贰ぶ伊x傳》忠義敘事中濃厚的文學色彩,既是凸顯忠義類傳教化功能的必然要求,也與宋元時期理學忠義觀的凸顯有著相當關(guān)聯(lián)。當然,《宋史·忠義傳》文學色彩濃厚的忠義書寫,還與其所據(jù)史源的忠義書寫,以及纂修者缺乏深入的加工裁剪有關(guān)。綜上,《宋史·忠義傳》在講述忠義人士的忠義事跡、英勇殉國的場景細節(jié)中,采取了富于文學色彩的撰述技巧,繪聲繪色地再現(xiàn)忠義人士英勇殺敵、慷慨陳詞、死節(jié)殉國的場景,尤其突出的是廣泛采用借忠義人士之口,說出充滿忠義情懷的話語,使忠義事跡極具感染力。

      結(jié) 語

      正史《忠義傳》首見于唐修《晉書》,廿四史中明確以“忠義”名傳者共九部,③《晉書》《隋書》《舊唐書》《新唐書》《新五代史》《宋史》《金史》《元史》《明史》。其中《隋書·誠節(jié)傳》實際上可視為《忠節(jié)傳》,《新五代史》分立《死節(jié)傳》《死事傳》,這兩部正史雖無“忠義傳”之名,卻有其實。但就忠義類傳整體發(fā)展來看,似未可以此為限。大體而言,正史忠義類傳的發(fā)展演變可以歸納為三個階段?!妒酚洝分谩队蝹b列傳》表彰“救人于戹,振人不贍”“不既信,不倍言”的仁義之士。④《史記》卷一三〇《太史公自序》,中華書局,1982 年,第3318 頁。班固盡管對游俠頗有微詞,但也肯定其“溫良泛愛,振窮周急,謙退不伐,亦皆有絕異之姿”,⑤《漢書》卷九二《游俠傳》,中華書局,1962 年,第3699 頁。述之于《漢書·游俠傳》?!逗鬂h書·獨行傳》載錄“蹈義陵險,死生等節(jié)”等義行卓著者。⑥《后漢書》卷八一《獨行列傳》,中華書局,1965 年,第2665 頁。在這一階段,正史中尚無“忠義傳”之名目,嚴格來說,尚無褒揚忠節(jié)的類傳,而主要以《游俠列傳》《獨行傳》表彰義行卓著,所凸顯的是“義”,可視為正史忠義類傳的萌芽階段。

      南北朝至唐初時期是正史忠義類傳第二個發(fā)展階段,經(jīng)歷了“孝”“忠”合傳、孝先于忠,到“忠”“孝”各自獨立立傳、忠先于孝的發(fā)展歷程?!端螘贰赌淆R書》《周書》《南史》諸史書皆有《孝義傳》,既著錄孝行卓著者,也收錄義行、忠節(jié)卓著者,孝行、忠節(jié)均被納入《孝義傳》中。《魏書》首先出現(xiàn)《孝感傳》《節(jié)義傳》分別立傳,可視為忠義類傳的一個突破性發(fā)展。此后《北史》中《孝行傳》《節(jié)義傳》并舉,《晉書》中《孝友傳》《忠義傳》并列至《隋書》以《誠節(jié)傳》⑦陸游《老學庵續(xù)筆記》載:“唐初,魏鄭公等撰《隋書》,以隋文帝之父名忠,故凡‘忠’字皆謂之‘誠’,謂死事之臣為《誠節(jié)傳》,書中凡忠臣皆日‘誠臣’。書作于唐,猶為隋避諱,驟讀之,殆不可曉。太宗詩云‘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嗍潜芩逯M耳?!毕嚓P(guān)研究參見段真子《唐初〈隋書·誠節(jié)傳〉的編修及政治背景》,收入樊英峰主編《乾陵文化研究(十)》,三秦出版社,2016 年,第166—177 頁?!缎⒘x傳》并舉,忠義類傳在編排次序上開始排在《孝義傳》之前,反映出在歷史編纂規(guī)則中確立了“忠”先于“孝”的價值取向。⑧瞿林東指出,《隋書》以《誠節(jié)傳》《孝義傳》居于類傳前列,是“唐初重視實行教化政策在歷史編纂中的反映?!保ㄒ姟对u價歷史人物的社會意義——論中國古代史學的一個重要歷史理論問題》,《學習與探索》2010 年第2 期,第216—222 頁)可以說,至唐代初期,“忠”“孝”各自獨立立傳、忠先于孝的價值取向最終確立起來,奠定了此后忠義類傳在正史中的地位與格局。

      宋元以降是正史忠義類傳的第三個發(fā)展階段。在此階段有關(guān)忠義類傳的教化功能、纂修體例、入傳標準、忠義等級分類等問題開始引起時人關(guān)注?!缎绿茣烦浞种匾暤街伊x類傳的教化功能,“忠義者,真天下之大閑歟!……故王者常推而褒之,所以砥礪生民而窒不軌也”。①《新唐書》卷一九一《忠義上》,中華書局點校本,2013 年,第5496 頁。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陳云年譜》(修訂本)下卷,第334 頁。至歐陽修著《新五代史》嚴格地把忠義類傳分為《死節(jié)傳》《死事傳》。南宋陳亮也主張把忠義殉國者分為死節(jié)、死事。②陳亮撰,鄧廣銘點校:《陳亮集(增訂本)》卷二十二《中興遺傳序》,中華書局,1987 年,第241 頁。在元末衰世修史背景下,以《宋史·忠義傳》類傳為標志,明確的纂修體例、寬松而嚴格的入傳標準、鮮明的文學色彩等,尤為突出地體現(xiàn)出正史忠義類傳的新變化。正史忠義類傳的三個發(fā)展階段,一方面與忠義觀念的時代演變存在密切關(guān)系,另一方面與國家逐漸重視忠義類傳的教化功能密不可分。

      《宋史·忠義傳》秉承鮮明的以史為鑒、服務(wù)于現(xiàn)實政治的纂修體例,貫徹了秉筆直書與適當避諱的原則?!端问贰ぶ伊x傳》明確確立“不事二君”作為入傳標準,這一入傳標準不受身份限制,具有開放性,有利于鼓勵官、民、僧、道等不同階層、不同身份的人為忠義獻身。同時把入傳的忠義之士分為五等,重點依據(jù)忠義事跡的不同來區(qū)別高下,為勇于獻身殉國的忠義之士指明了獲取身后哀榮、永垂丹青方向。《宋史·忠義傳》在忠義細節(jié)、殉國場景等方面,廣泛運用富于文學色彩的敘事技巧,使《宋史·忠義傳》富有感染力、震顫力,顯示出強大的文學效應(yīng),有助于忠義類傳政治教化功能的實現(xiàn)。《宋史·忠義傳》在正史忠義類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僅在于其卷數(shù)之多、入傳人物之眾,尤在于其所確立的忠義類傳的纂修體例、入傳原則及其忠義敘事等,對后世正史忠義類傳、地方志忠義類傳等影響深遠。

      猜你喜歡
      正史宋史忠義
      讓正史守住人民的心
      孝母
      傳話游戲
      這條忠義街
      抱樸立新 德行忠義——江陰市立新中心小學“新忠義的力量”少先隊活動掠影
      少先隊活動(2018年8期)2018-12-29 12:15:38
      “情—理—情”模式與《宋史·蘇軾傳》文本的形成
      Contents and Abstracts
      古代文明(2018年2期)2018-04-25 09:57:02
      我國第一部納入正史的楹聯(lián)藝術(shù)志《山西省志·楹聯(lián)志》太原首發(fā)
      對聯(lián)(2017年6期)2017-06-13 05:59:26
      正史與造作——以蒙元時代為例
      朋友的情誼
      鲜城| 北川| 沂水县| 岑巩县| 苍溪县| 方山县| 岳池县| 汾西县| 明水县| 乐亭县| 阿克苏市| 桦川县| 云霄县| 沧州市| 凤庆县| 黄大仙区| 广灵县| 玉溪市| 金堂县| 新化县| 弋阳县| 徐汇区| 香港 | 广南县| 运城市| 上杭县| 应用必备| 汝阳县| 偃师市| 合川市| 贵港市| 禄劝| 保德县| 湖口县| 甘孜县| 丹东市| 临沂市| 泽州县| 宿州市| 莆田市| 会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