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亮,付華華,黎家恒
(新余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江西 新余 338001)
2月上中旬9號高爐爐況順行良好,高爐各項經濟技術指標均較好,壓差波動小,下料均勻順暢,冷卻壁溫度圓周方向分布均勻。具體參數(shù)及指標見表1。
表1 2月10日~28日操作參數(shù)及指標
9號高爐此次塌料前爐況表征主要有以下幾點:
(1)爐芯溫度下降,鐵口以下區(qū)域爐缸側壁溫度下降。按照以往經驗,爐芯溫度和側壁溫度同時下降,應是死料柱浮起較高或者死料柱透氣性較好的爐缸,自由鐵水流動區(qū)較大,流速較小,爐缸活躍。
(2)從邊緣指數(shù)于2月17日開始下降,同時銅冷卻壁溫度變化呆滯,6、7、8段個別點較低的狀況判斷,邊緣有自動加重的趨勢。
(3)2月23日基于爐況平穩(wěn)判斷,開始提煤比,同時提高富氧率,提煤比前后參數(shù)及指標對比見表1。
(4)25日中班爐渣堿度高,27日早班堿度較低,鐵水物理熱不足,堿度的頻繁波動,使爐缸工作狀態(tài)變差,渣鐵溫度與爐缸溫度不匹配。
9號爐爐況頻繁塌料過程:
自2月26日開始,出現(xiàn)下料不均勻時快時慢,至2月28日4:00產生滑尺、塌料等現(xiàn)象。進入3月以后,1日~3日爐況基本穩(wěn)定,但爐溫波動大時,尤其是爐溫上行過程中會產生壓差波動,然后滑尺的現(xiàn)象。3日開始,高爐在正常爐溫情況下,換爐、換罐時產生的壓差波動也會導致塌料。6日早班冷卻壁溫度持續(xù)下降,8段從85℃到75,至8日降低到62℃,同時7段、9段大部分測溫點溫度下降,高爐出現(xiàn)結厚。8日開始高爐頻繁出現(xiàn)踏料、滑尺,壓差波動幅度及塌料時料線塌落的深度均增加,爐況進一步變差。
(1)此次爐況波動,爐缸工作狀態(tài)變差引起是主要原因之一,主要有:
渣系的影響,2月底,爐渣堿度波動頻繁且高堿度居多。3月初,渣中Al2O3高且MgO低,Al2O3最高時達15.94%,MgO/Al2O3長期低于0.5,最低時0.43,見圖1,爐渣穩(wěn)定性變差,黏度上升,渣鐵流動性嚴重變差。
圖1 3月上旬MgO/Al2O3變化情況
2月23日高爐提煤比,干煤比提高4kg/t,小時煤量由38t/h,上升到40t/h。從圖1可以看出,2月下旬爐底溫度以及側壁溫度是呈下降趨勢,說明爐缸工作狀態(tài)未達到最佳水平,此時提煤比,將會使未燃煤粉增加,使爐缸活躍性變差,因此2月下旬提煤比時機不對。
在爐缸工作變差后,中心氣流不穩(wěn)定,而2月邊緣負荷較重,8檔礦焦比4.8倍,中心氣流不強時,容易引起壓差升高。而且3月堿負荷、鋅負荷高,尤其是Zn負荷,在2月底3月初達到1kg/t,Zn、堿負荷變化見圖2.在3月初調整布料角度后,邊緣出現(xiàn)快速結厚。爐況嚴重惡化是在8日前后,在此期間,爐身部位爐墻結厚成為事實,操作爐型發(fā)生了變化,氣流經過結厚部位是氣流方向會發(fā)生改變,造成上部氣流分布紊亂。而且由于中心死料柱過大,高爐下部透氣性、透液性較差,在爐溫波動時極易造成壓差波動,在壓差升高時料速減慢,壓差下降時料速加快,壓差波動幅度大時就產生踏料、滑尺現(xiàn)象。
圖2 鋅、堿負荷變化情況
從3月初的滑尺統(tǒng)計來看,滑尺前均出現(xiàn)壓差升高,而造成壓差升高的主要原因則是爐溫上行引起爐缸煤氣體積膨脹,由于死料柱較大,爐缸容積變小,引起高爐下部壓差升高。反之,在爐溫合適時,高爐熱壓波動小,下料均勻。1~9日[Si]及物理熱。9號爐3月初的爐溫波動比較大3月1~9日[Si]偏差0.072,平均[Si]:0.45%,鐵水溫度指數(shù)2號較低,3號正常,在5日鐵水溫度指數(shù)最低僅1.8,爐缸溫度與鐵水溫度不匹配。熱制度不穩(wěn)定引起軟熔帶的上下移動,破壞煤氣流在軟熔帶的二次分布。
從2月初開始,生鐵含[Mn]在0.3%左右,含[S]長期低于0.030%,爐溫偏足時,含[S]甚至低于0.025%。[Mn]、[S]含量低,鐵水流動性差,鐵水物理熱低渣鐵流動性差,渣鐵流動性同時變差,爐缸工作變差是必然趨勢。
綜上所述,此次爐況波動主要因爐缸工作變差引起,因爐缸變差引起爐缸溫度與渣鐵溫度不匹配,熱制度波動大,從而進一步引起上部氣流分布欠佳,中心不足,邊緣氣流分布也不均勻,引起高爐上部滑尺、塌料的現(xiàn)象。
在爐況波動時,采取的上下部相結合的措施,主要調劑如表1。
表2 爐況波動期間主要調劑
在2月28日爐況出現(xiàn)波動的初期,于59批將礦批從71t縮至68t,以適當開放中心。3月1日將八檔角度減少0.5°,同時控制8檔負荷4.5~4.6,采取疏松邊緣的措施,但效果不明顯,在爐溫偏高時,高爐壓差波動大,滑尺、踏料現(xiàn)象頻繁,3日將頂壓從220降低至215kpa,同時縮礦批,減富氧。6日布焦時間由97秒延長至100秒,因塌料頻繁,采取適當控制風量的措施,同時延長布焦時間的措施。經過采取疏松邊緣的措施后,爐況未明顯好轉,且冷卻壁溫度持續(xù)下降,出現(xiàn)爐墻結厚征兆,7日將8檔礦、焦角度增加至42.6°,8日又將角度減小至42.3,同時提高進水溫度,降低冷卻強度。采取一系列措施后,爐況未向好的方向發(fā)展,反而惡化,壓差波動加劇,塌料次數(shù)增多,且塌陷更深,說明之前未找到爐況波動的主要原因,為引導中心氣流,降低壓差,減少或制止塌料,采取進一步疏松邊緣的措施,同時下部增加風量提高鼓風動能以活躍爐缸,于10日增加第9檔焦炭,布焦時間107S,同時壓差情況逐步提頂壓,并在合適的時候逐步增加礦批。至13日,頂壓逐步提高至221kpa,礦批66t/批,富氧量11500m3/h。在此期間,壓差穩(wěn)定性提高,踏料現(xiàn)象逐步減少,爐況逐漸恢復。
(1)爐缸工作變差,中心氣流不穩(wěn)定時要及時采取疏松邊緣的措施降低壓差,提高料柱透氣性,疏松邊緣的同時適當控制冶強,但冶強不宜過低,要保證足夠的產能來活躍爐缸。
(2)時刻關注原燃料變化,有害元素過高時,要限制入爐,若中心氣流不足需疏松邊緣時,更要關注Zn、堿負荷的變化,防止爐墻快速結厚。
(3)嚴格半倉上料制度,半倉以下必須停用,同時加強槽下篩分的管理,減少粉末入爐,提高高爐上部透氣性。
(4)日常操作中,密切關注渣系的變化,尤其是渣中Al2O3的情況,有上升趨勢及時使用云浮塊(高硅塊),增加渣量以降低渣中Al2O3含量,同時適當控制堿度,確保生鐵含[S]在0.030%左右,以改善渣鐵流動性,提高高爐下部透氣性及透液性。
(5)工長必須精心操作,確保鐵水物理熱1500℃~1520℃,杜絕低爐溫、低物理熱,同時避免爐溫的大幅度波動。
此次爐況波動起因為爐缸工作變差,進一步導致中心氣流不足,而初期邊緣相對較重,引起高爐頻繁踏料,而在處理過程中,有以下不足之處:
(1)初期疏松邊緣幅度不夠,參數(shù)調節(jié)太多,爐況變差或變好,難以分析出是哪一方面的調節(jié)引起。6日減風不合理,鼓風動能嚴重不足,只能維持在12000kg.m/s,爐缸工作難以改善。處理爐缸時要保障高爐下部鼓風動能,有利于減少死料柱,改善爐缸活躍性。
(2)處于爐況期間,爐渣堿度按正常水平操作,而鐵水含[Si]量相對偏高,不利于改善高爐下部透氣性、透液性。
(3)爐況波動期間,高爐外部環(huán)境影響較大,各原燃料倉位難以保證,增加了原燃料的摔打,粉礦、粉焦上升,高爐上部透氣性難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