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汁
食鹽官賣
現(xiàn)代社會,人們常把石油比作黑色的黃金,以顯其珍貴。在中國古代,有一種戰(zhàn)略物資,其地位堪比今天的石油,那就是鹽。為了爭奪鹽的控制權(quán),歷朝歷代大大小小打了無數(shù)次仗,成千上萬的人因此喪命,有的還因此亡國。
在古代,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鹽的地位都很高,某種程度上相當于黃金了。古羅馬、印度等國都曾實施過鹽業(yè)專賣。古羅馬帝國還曾用一部分鹽來作為軍餉,稱作“薪水錢”。古希臘人、古羅馬人還經(jīng)常用鹽來購買奴隸。如果奴隸主認為某個奴隸勞動不行,就說:“他不值那么多鹽?!?/p>
中國古代,在春秋之前,雖然一直也把食鹽作為國家戰(zhàn)略物資,但對民間自由買賣食鹽并不限制。到了齊國管仲時,這一狀況被改變。
管仲是春秋時期齊國的賢相。他推行的一項計策叫“官山?!保凑獙⒋蠛@锏柠}、山里的鐵都收歸國有。他向齊桓公進言:“鹽是人人必須吃的,大王您的國土又方便產(chǎn)鹽,如果朝廷壟斷了食鹽的生產(chǎn)、銷售、流通渠道,即便將食鹽價格定得很高,也不怕賣不出去了。這樣在一買一賣的差價中,國家就能穩(wěn)收鹽利,大王您的國庫充盈,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管仲的改革,就是實現(xiàn)國家對鹽業(yè)資源的壟斷。齊國果然迅速崛起,齊桓公也因此成為一代霸主。
漢朝初年時,政府曾允許民間資本經(jīng)營鹽業(yè),此舉造就了一大批富商大賈。司馬相如的岳父就靠著鹽井生意,積聚了大量財富,家仆丫鬟多達數(shù)百人。到漢武帝時,因為對外用兵需要用錢,這些鹽商集體哭窮,皇帝一生氣,就把鹽、鐵全部收歸國有,實行專賣,由政府直接組織食鹽生產(chǎn)、運輸和銷售,禁止私人經(jīng)營。
唐初,國力興盛,財政收入的渠道很多,有一段時間,不光對食鹽買賣采取放任自流的態(tài)度,還免除食鹽征稅??上Ш镁安婚L,安史之亂后,政府財政枯竭,只好重新打起了鹽的主意。
與漢代那種政府負責產(chǎn)銷一條龍、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的政策相比,唐朝中后期的食鹽政策有很大變化,簡單說,就是鹽場生產(chǎn)食鹽,政府低價買、高價賣給商人,商人運輸?shù)秸付ǖ慕?jīng)銷店銷售。如果說之前的政策是政府統(tǒng)管,考慮到民生,鹽的價格還不會太離譜,那么按照后面這種做法,商人自由售賣食鹽,如果價格過高,老百姓就吃不起鹽,就會尋求購買私鹽。
私鹽如果做大,必然導(dǎo)致政府鹽稅減少。政府收入減少,就會繼續(xù)提高食鹽的批發(fā)價,同時加大打擊私鹽的力度。官與民的矛盾就這樣逐步尖銳起來,直到不可調(diào)和。
官私較量
食鹽的利潤有多高?管仲曾說過,一家10口人,就有10口人吃鹽,使鹽價每升增加半錢,萬乘之國每月就可多錢上千萬。鹽業(yè)如此高的利潤,也引得無數(shù)人愿意火中取栗。
官府為了打擊私鹽,制定了嚴苛的刑罰。漢代規(guī)定,敢私自制鹽者,割掉左腳趾。晉代,私煮鹽的百姓判4年,官吏判2年。到了唐末,打擊力度更大,唐德宗時,敢販私鹽一石的,處以死刑,后又規(guī)定,不僅販私鹽的人要處死,街坊鄰居沒有檢舉揭發(fā)的,受連坐之罪。
重刑重壓之下,公元874年,著名的私鹽販子王仙芝聚眾數(shù)千人,在河南長垣揭竿而起。不久,另一名私鹽販子黃巢也加入到起義的隊伍中。黃巢家三代販私鹽,是個資深私鹽販子。后來,王仙芝戰(zhàn)死,黃巢一個人帶著隊伍把當時的唐僖宗趕出長安,黃巢自己還登基當了皇帝。對于一個私鹽販子來說,這算得上達到了人生的頂峰。
元朝的命運與唐相似,元后期,朝政腐敗,財政吃緊,于是拼命提高鹽價,食鹽收入在朝廷總收入中占據(jù)重要比例。鹽價像坐火箭一樣直線上升,最終引發(fā)了元末農(nóng)民大起義。起義隊伍中,要么起義頭領(lǐng)自己是鹽販子,要么起義隊伍中有很多鹽工,所以有人說,元末農(nóng)民起義,基本就是一伙兒私鹽販子在爭奪江山。
歷史上的一個著名鹽販子就是張士誠,原名張九四,是泰州白駒場的亭民,也是世代以煮鹽為生的人。白駒場是元末兩淮29個鹽場之一,也是張士誠干活兒的地方。這個鹽場有個小領(lǐng)導(dǎo)叫丘義,丘義經(jīng)常濫用職權(quán)欺負鹽民,名聲很臭。終于有一天,張士誠和3個弟弟,加上其他鹽民共計18個人,拿著刀棍,把丘義給殺了,連帶著把平時欺負他們的鹽商、官吏10多個人也給一鍋端了,跑到臨近的草堰場,召集到鹽丁數(shù)百人,公開舉起了反元大旗。
鹽的江湖
鹽販子不僅跟朝廷斗,也互斗。比如,黃巢起義就受到了當時另一名鹽販子錢镠的頑強阻擊。
錢镠是杭州臨安人,也是個專業(yè)私鹽販子。史書載他“善射與槊,稍通圖緯諸書”,是個文武雙全的人物。這樣的能力素質(zhì)在鹽販子中間自然算得上出類拔萃,所以成為鹽販子的首領(lǐng)。
黃巢起義后不久,官府兵力不夠用,就招用民間武裝力量,這時也不管這支武裝原來是干啥的,只要反對起義軍就是朝廷的人。錢镠的隊伍就這樣被招安,成為臨安石鑒鎮(zhèn)董昌的部下。黃巢兵臨臨安城時,錢镠獻計,認為敵我兵力懸殊,不可力敵,只能智取,他親自率領(lǐng)一隊人馬埋伏在黃巢必經(jīng)的山谷中,狙殺了黃巢先鋒軍的頭領(lǐng),趁著義軍群龍無首的空檔,主動追擊,斬殺數(shù)百人。之后,他放出風聲,說臨安的兵屯到八百里了。黃巢是外地人,不知道八百里是當?shù)氐囊粋€地名,感慨道,一隊人馬我們況且打不過,何況屯兵八百里,于是就撤退了。
錢镠借此一戰(zhàn)成名,之后晉升為吳王,安穩(wěn)度過晚年。安全著陸的錢镠,成為眾多鹽販子的人生偶像。
相比之下,張士誠可就沒這么好的運氣了。起義后,他先后攻克平江、湖州、松江、杭州等地,之后在平江府自稱吳王。朱元璋這個時候勢力還不夠強,特意派使者給張士誠送信,一來套套近乎,二來希望加強聯(lián)合,合力抗元??杀鄬V的張士誠根本看不起朱元璋,傲慢地拒絕了對方,并扣押了朱元璋的使者。
朱、張從此結(jié)怨,并很快爆發(fā)戰(zhàn)爭。張士誠的弟弟張士德被朱元璋圍城,絕食而亡。張士誠被朱元璋擠壓在蘇南的狹小地帶,動彈不得。朱元璋后來在攻打他前,曾給他寫過一封勸降書。張士誠倒是挺有骨氣,至死不降,數(shù)次突圍未成,最后被俘,自縊身亡。
元末算是私鹽販子活動的頂峰。明清兩代,依舊實行的是官府專賣制度,雖然仍存在私鹽販子,但面對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封建統(tǒng)治的嚴密,更樂意成為游走在灰色地帶的商人,不再把權(quán)勢放在心上。而對于官府來說,也樂于讓這些商人成為朝廷的代理人。乾隆時的兩淮鹽商,固定資本達9000萬兩白銀,是朝廷兩年財政收入的總和。
從官鹽與私鹽斗爭的歷史看,食鹽專營確實能夠給政府帶來穩(wěn)定、可觀的稅收收入,但由于鹽政中往往存在著巨大的權(quán)力空間,其帶來的破壞力也是顯而易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