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2008—2020年臺灣青年的政治參與現(xiàn)狀研究

      2020-03-08 01:53楊洋
      海外文摘·學術 2020年19期
      關鍵詞:政治參與兩岸關系

      楊洋

      摘要:近年來,隨著島內政治生態(tài)環(huán)境變遷,臺灣青年的政治參與熱度逐漸上漲,這對臺灣政局和兩岸關系的未來發(fā)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兩岸青年是未來兩岸關系發(fā)展的主導者,觀察臺灣青年的政治參與現(xiàn)狀,了解促成這一現(xiàn)狀背后的原因以及該現(xiàn)狀所導致的影響,將有助于我們更深刻地理解臺灣政治生態(tài)以及兩岸關系的發(fā)展走向,有助于我們在深化兩岸融合發(fā)展的進程中突出重點,積極促成兩岸關系朝著積極、正面的方向發(fā)展。

      關鍵詞:臺灣青年;政治參與;兩岸關系

      中圖分類號:C913.5;D675.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177(2020)19-0001-05

      長期以來,青年群體往往被視為是政治疏離感強、政治參與意愿低的人群。然而,近年來,隨著島內政治生態(tài)變遷以及連續(xù)發(fā)生多次社會運動,尤其是在經歷了2014年“太陽花學運”后,臺灣青年的政治參與熱情被激發(fā)起,一時形成了一股“參與熱”,這種變化不僅影響了隨后2014年“九合一”地方選舉和之后島內的數次選舉結果,同時,也深刻地影響著兩岸關系的發(fā)展走向。隨著臺灣青年在政治選舉中的作用愈加顯現(xiàn),這一群體成為了各主要競選政黨和候選人競相爭取的對象之一。是什么原因使這一“政治冷漠”群體搖身一變成為政治選舉的“熱情參與者”?其政治參與對臺灣政治生態(tài)以及兩岸關系發(fā)展將產生哪些影響?為了探究這一問題,本文選取了最能反映政治參與情況的政治選舉作為研究切入點,分別研究2014年“太陽花學運”前后兩階段臺灣青年(本文將“臺灣青年”的年齡規(guī)定在20~39周歲范圍內)參與政治選舉的情況,期望為未來更好地開展對臺青年工作提供一些參考。

      1 2014年前后兩階段青年群體的政治參與情況分析

      1.1臺灣青年群體參選情況

      臺灣地區(qū)的現(xiàn)行“憲法”規(guī)定,臺灣民眾的參選權年齡下限為23周歲,因此這里將參選青年年齡劃定在23~39周歲間。本文僅選取2008年及以后選舉年份中臺灣青年參選“中央立法委員”“直轄市議員”“地方縣市議員”“鄉(xiāng)鎮(zhèn)民意代表”與“村里長”的數據進行分析。

      1.1.1中央“立法委員”

      自2008年開始,“立法委員”的產生方式由“不可轉移單票制”改行“單一選區(qū)兩票制”,總席次由225席調整為113席,并且“立法委員”的任期由三年制改為了四年制。

      表1數據顯示,從2008年至2012年,臺灣青年群體參選中央“立法委員”的比例有所減少,而在2016年和2020年的選舉中青年參選人數和參選率都有明顯回升。

      1.1.2直轄市議員

      目前臺灣地區(qū)有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與高雄市6個“直轄市”。

      表2數據顯示自2010年以來,臺灣青年參選“直轄市議員”的人數和參選率持續(xù)上升,尤其是2014年后的參選率增幅更大。

      1.1.3縣市議員

      目前臺灣地區(qū)共有16個地方縣市。

      表3的數據顯示2014年臺灣青年群體參選與當選地方“縣市議員”的比例與2009年的數據相比有所減少,而2018年的選舉中,這一數據又有明顯回升。

      1.1.4鄉(xiāng)鎮(zhèn)市民代表與村里長

      從表4和表5的數據顯示,自2014年到2018年,臺灣青年參選“鄉(xiāng)鎮(zhèn)市民代表”與“村里長”的人數和占比都有小幅上升。

      綜合以上五個表格的數據,我們發(fā)現(xiàn),除2012年臺灣青年參與中央“立法委員”選舉與2014年臺灣青年參與地方“縣市議員”選舉的人數和占比有所下降以外,其后的選舉中(截至目前)臺灣青年的參選人數和比例都在穩(wěn)步增長,且增幅較大。同時,臺灣青年在參選“直轄市議員”的人數和比例一直在上漲,且這一數據在2014年之后的增幅很大。此外,在2014年及2018年兩屆選舉中,臺灣青年參選“鄉(xiāng)鎮(zhèn)市民代表”與“村里長”比例和人數都在微幅增長。

      1.2青年群體參與投票的情況

      自1992年臺灣地區(qū)開啟“立法院”全面改選、“中央民意代表”逐漸實現(xiàn)普選以來,臺灣地區(qū)經歷了多次政治選舉。但根據觀察發(fā)現(xiàn),在2012年以前的歷次選舉中,臺灣青年的政治參與度呈現(xiàn)高低波動走向。1992年以后,青年群體的參與投票率逐漸上升,并在2000年達到了一個小高峰(2000年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選舉的總投票率為82.6%,青年選民占到所有投票選民的50%),而2000年到2012年之間,青年參與投票率有所下降,平均投票率長期維持在30%左右。在2012年“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選舉中,即便蔡英文打出“臺灣Next”的宣傳口號,積極開展多種動員活動鼓勵青年參與投票,臺灣青年在此次“大選”中的投票率也僅約50%,遠低于當年74.3%的總投票率。但其中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此次選舉中20~29周歲青年的投票率高達72.7%,并且大部分的青年選票投給了民進黨,這說明政黨的選前動員活動對青年參與投票的影響比較明顯。

      隨著島內陸續(xù)發(fā)生多次社運、學運,青年群體的政治參與熱情被激發(fā)并表現(xiàn)在隨后參與選舉投票的政治活動中。在2014年臺灣地區(qū)“九合一”地方選舉中,青年群體的投票率達到了75%~78%,這一數據遠高于當年選舉67.6%的總投票率。而青年群體高水平的投票率也深刻地影響了選舉的結果,由于選舉中大多數青年把票投給了民進黨,選舉結果顯示此次選出的22個縣市長中,民進黨獲13席次,而國民黨僅獲6席,與選前臺灣22個縣市長中國民黨占15席次、民進黨只占6席的席位占有情況形成鮮明的反差;同時在另外6個“行政院直轄市”的選舉結果中,國民黨由選前占4“都”到選后僅占1“都”。在2016年民進黨重新上臺,島內實現(xiàn)了又一次政黨輪替,此次選舉中,助力民進黨勝利的重要力量便是積極投票的青年人。而青年群體影響政治選舉結果的作用在2020年的臺灣“大選”中表現(xiàn)得更明顯。2020年大選的投票率創(chuàng)近8年來歷史新高,達74.9%,而在此次選舉中,青年選民(20~39周歲)約667萬人,約占選民總人數的三分之一,其中20~23周歲首投總人數共有118萬人,占選民總數的6.14%,青年群體的高投票率成為了此次蔡英文勝選的關鍵。

      1.3臺灣青年政治參與現(xiàn)狀特點

      臺灣青年群體作為政治參與活動的“新手”,近年來其政治參與度持續(xù)保持高位,由過去政治選舉參與的“冷漠者”逐漸變成了“積極分子”。觀察2008年至2020年間臺灣青年的政治參與情況,我們發(fā)現(xiàn),2014年前,臺灣青年在參選的比例和人數上呈現(xiàn)微幅上下波動的跡象,同時,參與政治投票的比例也長期走低(除部分年份以外)。而2014年之后,無論是在參與政治選舉還是參與政治投票,臺灣青年的參與率都有所上升,雖然這一參與度是否會持續(xù)走高仍有待觀察,但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說2014年以后青年群體的政治參與熱情的確有被激發(fā)起來。

      2影響臺灣青年群體政治參與的原因分析

      2.1政黨的青年政治動員

      自臺灣民主化進程開啟以來,臺灣青年群體的政治參與度長期以來都相對穩(wěn)定,伴隨科技網絡的發(fā)展、智能手機的普及以及政治經濟等社會條件的改變,其政治參與度呈逐漸上升趨勢[1]。但是,從臺灣青年歷次參與選舉的數據資料來看,臺灣青年選舉參與度呈波動不定態(tài)勢,而造成這一波動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政黨在選前的強力政治動員。在臺灣的民主體制下,政黨的動員是選舉活動中的長存項,政黨的政治動員往往成為催票的主要方式之一。比較典型的是2014年3月爆發(fā)的“反服貿”“太陽花學運”,民進黨和“臺獨團體”作為此次學運的幕后操盤手,他們借“社運”擴大整個社會尤其是青年群體對于國民黨執(zhí)政當局的不滿。這種強力的政治動員效果深刻反映在了2014年11月的“九合一”地方選舉中,此次選舉中,青年群體的投票率一改“常態(tài)”出現(xiàn)高投票率的現(xiàn)象。根據臺灣智庫的民調數據顯示,此次選舉中20~39周歲青年人的投票率超過了以往平均60%的投票率,達到75%~78%。而青年的高投票率也深刻影響了選舉的結果:在多數青年將選票投給民進黨的情況下,民進黨在此次選舉中獲13席次;類似的,在2020年的臺灣地區(qū)領導人大選期間,為了爭取青年選民的支持,民進黨利用政權之便推動“同性婚姻”順利合法化,以此體現(xiàn)民進黨的進步性爭取臺灣青年的支持;利用香港“返送中”事件抹黑“一國兩制”與“九二共識”,將國民黨等支持“九二共識”的政黨貼上“親中賣臺”的標簽,進而削弱國民黨的選票基礎;此后,民進黨還炮制“共諜案”煽動“恐中反中情緒”,推出“反滲透法”樹立蔡英文“不畏強權、保衛(wèi)臺灣”的形象,進而爭取青年的支持和歡迎。從2020大選的結果來看,民進黨對于青年群體強力的社會動員使青年群體成為蔡英文高票勝出獲得連任、民進黨成為議會最大黨的重要力量。

      2.2新媒體的助力

      輿論媒體作為信息傳播的重要工具,是公眾了解時事、獲取資訊的重要信息來源。同時,媒體宣傳對社會輿論的塑造以及人們思想認知的影響效果也十分顯著,尤其是在當下的網絡化時代,大眾傳媒在影響民眾的政治認知、形塑民眾的政治態(tài)度以及促進民眾的政治參與行為等方面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于伴隨互聯(lián)網急速發(fā)展而成長和長成的青年群體而言,網絡新媒體是他們生活中一個不可或缺部分。研究發(fā)現(xiàn),臺灣青年每天花在看手機上的平均時間大約為4小時,是臺灣社會中使用手機時長最長的群體。新媒體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在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同時也顛覆了傳統(tǒng)的選戰(zhàn)模式,成為了選舉的“助推器”。傳統(tǒng)的選戰(zhàn)模式下,電視、報刊、選舉傳單橫幅等是傳播選舉信息和獲取選舉信息的重要管道,然而網絡新媒體的出現(xiàn)使得這些方式的重要性逐漸下降。近年來,臺灣各政黨和候選人除了采取傳統(tǒng)選戰(zhàn)模式外,更加重視利用網絡新媒體來實現(xiàn)與選民之間線上線下的“雙軌互動”,增強在選民中的影響力為選舉積累聲量。如2014年“九合一”地方選舉時期不少民進黨候選人就借助網絡媒體發(fā)動青年動員大大提升了青年的投票率;2020年大選前,蔡英文也與You Tuber合作拍攝短片以展示其政績和宣傳其選舉理念,以吸引青年群體的關注和支持。政治疏離感是影響政治參與的一個重要因素。在網絡新媒體與傳統(tǒng)政治宣傳方式的交互作用下,人們身邊充斥著各種的政治資訊,這樣的輿論環(huán)境無形中減弱了人們對政治的陌生感,臺青年群體作為“資深網民”,其政治認知會在潛移默化中被影響,進而影響其政治參與行為。

      2.3社會運動的影響

      社會運動是民眾非制度化政治參與的一種方式。近二十年來,臺灣社會發(fā)生了多次社運和學運,如“新野百合學運”“白衫軍”運動、“太陽花學運”、反“課綱”運動等。作為非制度化政治參與的社會運動,其與制度化政治參與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lián)系,是制度化政治參與的擴展和延伸。就社會運動的效果來看,一方面,社會運動可以專注于某一特定的社會問題進行集中表達,進而影響政府決策;另一方面,社會運動能夠深刻地影響公共選舉的結果。2014年“太陽花學運”便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此次學運不僅使得《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xié)議》最終被退回,而且學運所激起的公民參政能量又直接影響了其后的“九合一”選舉結果。此外,作為體制外的政治參與方式,其對民眾的政治認知也將產生很大的影響。在經歷島內多次社會運動的洗禮后,臺灣青年的政治疏離感被減弱,政治參與熱情得到增強,政治參與技能也得到了鍛煉,這進一步強化了臺灣青年政治參與的內在效能感,激發(fā)他們將更大的熱情投入政治活動中。

      2.4家庭與同輩環(huán)境的影響

      在個體社會化的過程中,家庭和同儕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個體出生后接觸的第一個環(huán)境,家人的言行、觀念以及家庭成長環(huán)境會對個體認知產生重要的啟蒙作用,父母的政治認知(如:國家身份認同、政治參與意識和態(tài)度、政黨選擇傾向等)也深刻影響著個體的政治態(tài)度。其次,在家庭之外,同輩群體便是個體生活的一個小環(huán)境,同輩的政治認知和政治行為會在個體與同儕群體的接觸溝通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個體,引起個體對于自身社會認知與政治認同的反思。成為影響個體社會認知的重要來源。青年階段正是個體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逐漸穩(wěn)定的關鍵階段,他們思維活躍,其認知易受個人經歷和周圍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另外,當個體處于在同儕群體中時,個體意識往往會弱化而被群體的意志所帶動,產生去個性化、選擇符合群體意志跟隨大眾的從眾心理[2]。觀察臺灣青年群體的政治參與活動,家庭因素尤其是同儕群體的影響很明顯。即表現(xiàn)為:若家庭成員傾向于支持某一政黨或候選人,這往往會帶動個體選擇支持該政黨或候選人:若個體朋友圈中的一員積極參與政治投票,這一行為也容易“傳染”到朋友圈中的其他成員而影響并帶動個體參與政治投票。

      2.5國際“民粹主義”興起

      近年來,國際社會的“左翼社會思潮”逐漸泛濫,“反全球化”、主張“公民正義”等的呼聲愈演愈烈,“顏色革命”、英國脫歐等都是比較典型的例子。當下,這股思潮也傳入島內,在與被民進黨與綠媒刻意激起的“民粹主義”情緒相結合的情況下,島內民眾特別是青年群體“反權威”“反菁英”等呼聲高漲,有時甚至達到了為“反”而“反”的地步[3]。在民粹主義的影響下,臺灣青年群體對于政府普遍存在不信任感,其尋求社會變革的心態(tài)愈發(fā)迫切,他們往往比較認同社會運動是一種理性、非暴力表達政治訴求的方式,他們也更愿意參與到政治過程中影響政府決策以變革社會現(xiàn)狀。

      2.6公民教育的影響

      公民意識系指公民對于自身的政治地位、法律地位和應履行權利與應承擔義務的一種自我認識,它集中體現(xiàn)了公民對于社會政治系統(tǒng)以及各種政治問題的態(tài)度、傾向、情感和價值觀,其對公民的社會實踐活動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學校教育作為公民教育的“主戰(zhàn)場”,是培育公民意識的重要方式。臺灣地區(qū)小學三年級的社會科便設置有“公民意識”的內容,重在向學生灌輸平等、自由、爭取天賦的權利以及主人翁意識等內容。在接受了反專制、反特權、反黑金及追求民主、自由、人權等教育與政治運動洗禮,耳濡目染各種以公義為名的體制內和體制外的抗爭運動,青年群體追求民主自由、公平正義的意識根深蒂固,他們熱衷于“反權威”“反體制”甚至“反大陸”。另外,在臺灣這種民主體制下,民眾對于政府的權威和公信力缺少強烈認可,這激勵著更多的青年選擇關心政治甚至投入到政治選舉活動當中以自己手中的選票去影響政府的政策。

      2.7日益限縮的“生存空間”

      自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爆發(fā)后,全球經濟陷入持續(xù)低迷的狀態(tài),在此背景下,臺灣作為以出口為導向的外向型經濟體,其經濟發(fā)展深受經濟危機的影響而陷入了“悶經濟”的困境。逐年攀升的高失業(yè)率與持續(xù)保持低位的薪酬是青年群體當前面臨的主要困境。根據臺灣“主計處”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臺灣社會中15~19周歲,20~24周歲以及25~29周歲三個年齡段的青年群體失業(yè)率在2019年3月分別為8.76%、11.78%和6.37%,遠遠高于社會總體失業(yè)率3.68%。同時,根據1111人力銀行的調查統(tǒng)計顯示,30周歲以下的臺灣青年的初始薪資只有25930元(新臺幣),51.79%的人收入低于30000元,38.22%不曾被加薪,52.87%的人身上背負著龐大的債務。隨著社會貧富分化加劇,青年群體逐漸淪為“赤貧”人,這加劇了青年群體內心的相對剝奪感加劇。而相較于其他群體,臺灣青年群體更具有“反抗、革命”的傾向,他們對公平正義的理解更具理想化,其批評意識和反叛意識較強烈。面對自身日益縮小惡化的“生存空間”和以及對執(zhí)政黨政績的不滿,青年群體渴求變革,希望借助手中的選票來影響政府決策,進而改善他們的困境[4]。

      3臺灣青年政治參與的影響

      3.1對島內政治生態(tài)的影響

      隨著青年群體在政治參與中的影響力攀升,島內的政黨格局也在悄悄發(fā)生變化。20世紀,臺灣社會的政黨格局主要表現(xiàn)為國民黨“一黨獨大”、其他小黨力量弱小的局面。而在此過程中民進黨借“民主、進步、自由”的口號持續(xù)向臺灣青年群體灌輸其政黨理念,采取多種方式吸引青年的支持,21世紀伊始,民進黨上臺執(zhí)政,實現(xiàn)島內首次政黨輪替。隨著民進黨的力量擴充,臺灣政治板塊“藍消綠長”“國衰民興”的趨勢愈加顯現(xiàn),未來島內“綠大藍小”的政治結構也將愈加穩(wěn)固。另外,2014年“太陽花學運”催生了臺灣社會的“第三勢力”,它們的出現(xiàn)正悄然地改變著臺灣的政黨格局。由于青年群體往往并無固定的政黨偏好,而“第三勢力”標榜自身為“非藍非綠”,兩岸政策訴求往往不拘泥于統(tǒng)“獨”而傾向于走“中間路線”,這讓厭惡“藍綠惡斗”、期望“更好的臺灣”的年輕人看到了一種全新的可能性。因此,更多的青年人會選擇以支持或加入“第三勢力陣營”的方式來影響島內政局。

      3.2對兩岸關系發(fā)展的影響

      在去“中國化”的社會大背景下,臺灣青年的“臺灣主體”意識不斷提升,“中國認同”卻急劇淡化。在島內分裂勢力和部分媒體持續(xù)向青年群體灌輸臺獨意識的過程中,這種扭曲的政治認同逐漸被固化,臺灣青年對于大陸的負面印象也被放大,“反中抗中”成為了大多數臺灣青年的一大政治共識,在“終極統(tǒng)獨觀”上,臺灣青年比其他年齡層的群體更少有追求兩岸統(tǒng)一的意愿而表現(xiàn)出更傾向于支持“臺灣最終走向獨立”。而在這種扭曲的“國家認同”與“最終偏向獨立”的價值觀念共同作用下,臺灣青年往往會在無形中把這種“反中”情緒帶入到參與政治的過程中,進而影響臺灣的政局。同時,各競選政黨和候選人為爭取青年的支持,往往會迎合青年人的“臺灣主體”意識,站在“臺灣本位主義”的角度發(fā)表政見,面對兩岸關系議題時也會表現(xiàn)的更激進,對大陸持懷疑或反對的態(tài)度。長此以往,兩岸之間的“負面敵意”被拉升,這對兩岸關系的和平發(fā)展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未來大陸在爭取臺灣青年的工作上面臨的難度也更大。

      4結語

      “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臺灣青年作為兩岸交流未來臺灣方面的主導者,其政治參與熱度的提升直接影響臺灣政治生態(tài)的變遷以及兩岸關系的發(fā)展走向。從現(xiàn)狀來看,這種參與現(xiàn)狀對大陸來說,既是挑戰(zhàn)也是契機,因此,我們要理性分析臺灣青年政治參與帶來的影響,進而幫助我們在深化兩岸融合發(fā)展的進程中突出重點,積極促成兩岸關系朝著積極、正面的方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張文雅,李凌風.臺灣青年世代政治參與研究:2008-2018[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19(6):118-133.

      [2]尚紅娟.當代臺灣青年政治價值觀之實證研究[J].青年探索,2018(1):82-91.

      [3]黨俊.民粹主義視域下的臺灣大選觀察[J].統(tǒng)一論壇,2019(6):35-38.

      [4]張順.臺灣青年世代政治參與的動向與影響[J].臺灣研究,2015(2):69-77.

      (責編:陳靜姝)

      猜你喜歡
      政治參與兩岸關系
      網絡對大學生政治參與影響的實證研究
      我國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現(xiàn)狀及對策分析
      改善農村婦女政治參與對策研究
      溆浦县| 闵行区| 新丰县| 项城市| 辽阳县| 巴马| 澄迈县| 洛宁县| 辽阳县| 磐石市| 榆林市| 济阳县| 晋中市| 鹤峰县| 龙江县| 西昌市| 丽水市| 兴义市| 法库县| 新津县| 上犹县| 海原县| 郯城县| 册亨县| 手游| 三明市| 罗田县| 沙雅县| 永嘉县| 元谋县| 河东区| 东宁县| 上饶县| 东方市| 朝阳区| 饶河县| 微山县| 花垣县| 慈利县| 十堰市| 潍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