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華中農業(yè)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王國平教授領銜的果樹病理團隊在國際真菌分類期刊Persoonia 在線發(fā)表了題為“High diversity of Diaporthe species associated with pear shoot canker in China"的創(chuàng)新性研究論文,為深入認識間座殼菌的分子特性和形態(tài)特征提供了新的科學證據(jù),并為我國梨胴枯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jù)。
間座殼菌(Diaporthe, 無性態(tài)為擬莖點霉)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之一,可以侵染梨樹引起梨胴枯病,造成嚴重的危害。但有關梨樹上發(fā)生的間座殼菌的種類、分子和生物學特性尚缺乏系統(tǒng)研究。
該研究從我國12個梨主產省份的白梨(Pyrus bretschneideri)、砂梨(P. pyrifolia)、西洋梨(P. communis)和秋子梨(P. ussuriensis)上采集梨胴枯病樣品,分離純化獲得453個菌株,對其進行形態(tài)和分子鑒定及生物學特性系統(tǒng)研究,并采用多基因位點(ITS、TEF、CAL、HIS和TUB)系統(tǒng)進化分析。
研究發(fā)現(xiàn),侵染我國栽培梨的間座殼菌分屬13種已報道種(D. caryae、D. cercidis、D. citrichinensis、D. eres、D. fusicola、D. ganjae、 D. hongkongensis、D. padina、D. pescicola、D. sojae、D. taoicola、D. unshiuensis和D. velutina)和6個新發(fā)現(xiàn)種(分別命名為:D. acuta、D. chongqingensis、D. fulvicolor、 D. parvae、D. spinosa和D. zaobaisu)??潞帐戏▌t驗證所鑒定種均有致病性,但致病力存在顯著差異;多樣性和流行性分析顯示我國間座殼菌的種類分布與地域和栽培梨種類之間存在相關性。
該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來源于梨樹的間座殼菌的種類組成、形態(tài)學、致病性和分子特性,首次明確6種間座殼菌(D. acuta、 D. chongqingensis、D. fulvicolor、D. parvae、D. spinosa和D. zaobaisu)可以侵染梨樹并引起梨胴枯病,并對間座殼菌的分子特性和形態(tài)特征的認識提供了新的科學證據(jù),這對我國梨胴枯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jù)。
我校植科學院博士研究生郭雅雙為論文第一作者,王國平教授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梨產業(yè)技術體系(CARS-28-15)和“梨樹和桃樹化肥農藥減施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項目”(2018YFD0201406)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