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意識形態(tài)空間化的機制與建構

      2020-03-11 11:08:48曹莉莉
      貴州社會科學 2020年1期
      關鍵詞:隱喻話語記憶

      林 濱 曹莉莉

      (中山大學,廣東 廣州 510275)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意識形態(tài)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fā)展道路?!盵1]牢牢掌握意識形態(tài)工作領導權,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需高度重視意識形態(tài)傳播手段的建設與創(chuàng)新。當代社會的“空間轉向”以及視覺文化的興起,推動著意識形態(tài)認知圖式從理論體系向感性化的“視覺景觀式”轉變。意識形態(tài)的觀念體系借助于“符號能指”、“價值隱喻”、“記憶詢喚”與“情感共通”等機制被具象化,空間本身憑借“場所精神”成為意識形態(tài)發(fā)揮作用的隱性話語場所,真實地影響并傳遞人們的價值觀念與認同方式。探究意識形態(tài)與空間之間的內在邏輯關聯,揭示空間在意識形態(tài)話語表達與傳遞中的作用機制,將為我們重新思考與審視意識形態(tài)的感知和認同方式提供新的視野。

      一、意識形態(tài)話語表征的空間轉向

      時間和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物質在時空中得以展現,不存在時空以外的事物?!耙磺写嬖诘幕拘问绞强臻g和時間,時間以外的存在和空間以外的存在,同樣是非?;恼Q的事情?!盵2]但是,在20世紀中期以前的百年思想史中,空間并未享有與時間同等的地位。正如??略凇稒嗔Φ牡乩韺W》中所指出的“空間被看作是死亡的、固定的、非辯證的,不動的。相反,時間代表了富足、豐饒、生命和辯證?!盵3]在線性歷史觀中,人們對事物及社會發(fā)展的考察與認識是以時間為主軸加以展開。但是,伴隨著資本主義從地方市場到世界市場的全球化進程的不斷發(fā)展,一個前所未有的具有同存性的空間時代也悄然來臨,共時態(tài)開始代替歷時性成為嶄新的時空體驗。20世紀中期以后,哲學、地理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眾多學科,在列斐伏爾、哈維、??碌纫慌枷爰业囊I下,開啟了當代社會科學領域的空間轉向,時間的優(yōu)先性地位被打破,不僅時間具有空間性特征,而且一切都被空間化了,空間范疇和空間邏輯構成生命感受的基質滲入整個社會生活領域?!霸谌粘I罾?,我們的心理經驗及文化語言都已經讓空間的范疇、而非時間的范疇支配著。”[4]

      意識形態(tài)作為信仰和價值的觀念體系,扮演著“確定(或模糊)社會分類,穩(wěn)定或(或擾亂)社會期待,維護(或破壞)社會規(guī)范,加強(或削弱)社會認同,緩和(或加劇)社會緊張”[5]242的社會角色。傳統上,意識形態(tài)話語的表達與傳播主要是依賴于由抽象性的概念體系和邏輯推論構成的理論化意識形態(tài)。在當代社會中,隨著信息技術和大眾傳媒的不斷發(fā)展,日常生活敘事不斷解構宏大歷史敘事,意識形態(tài)話語體系的表達已經不只是體現于抽象化的思想觀念系統,還隱匿或滲透于具象化的非意識形態(tài)的能指之中。在理性形式之外,由于視覺文化的盛行,致使意識形態(tài)話語表達的感性特征凸顯。視覺文化是相對于語言文字文化而言的,主要是以滿足視覺愉悅為理念、以電子媒介為傳播方式的文化生產模式。隨著電子媒介和機械復制技術的急劇發(fā)展,視覺以其他感覺器官所無法代替的直接在場性逐漸脫離純粹感官技能與生理范圍,與理性相融合演化為對思想、真理和意義的形象化表達,形象正以其可視性表現出對語言文字的優(yōu)位性。文化自身開始注重感知生活領域,并轉向以感覺為核心的生產,追求視覺快感成為文化生產的重要取向之一。未看見的、未描述的、不可表達的,都可能被轉換成可視物,視覺文化對社會空間的浸透勢不可擋。

      社會空間與視覺文化共同構建出日常生活景觀,意識形態(tài)的話語表達也隨之發(fā)生了空間轉向的時代特質和發(fā)展趨勢,空間已然成為當代意識形態(tài)發(fā)揮作用的隱性話語場所,蘊含了許多隱而不顯的價值觀念,承擔著意識形態(tài)教化與認同的功能,“空間是政治性的、意識形態(tài)性的。它是一種完全充斥著意識形態(tài)的表現??臻g的意識形態(tài)是存在的?!盵6]空間在被意識形態(tài)所生產的同時,也生產著一定的意識形態(tài)?!翱臻g并不是某種與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保持著遙遠距離的科學對象(scientific objects)。相反地,它永遠是政治性的和策略性的。……空間一向是被各種歷史的、自然的元素模塑鑄造,但這個過程是一個政治過程??臻g是政治的、意識形態(tài)的。它真正是一種充斥著各種意識形態(tài)的產物。”[7]意識形態(tài)中滲透著空間的邏輯,空間的邏輯又經由意識形態(tài)得到強化??臻g結構的創(chuàng)造與重建因而成為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重要手段。誠如大衛(wèi)·哈維所言:“任何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霸權,都取決于控制個人與社會體驗的物質語境的能力。”[8]

      然而,在空間場域中,意識形態(tài)并非直接在場抑或顯性地存在,而是趨向于非直接呈現。建筑、雕塑與廣場等空間結構形態(tài),不僅僅是一種具有實用性功能的空間工具,而且是一種富于表現力的感性結構,其本身承載了大量的文化與價值信息,同語言一樣具有教化功能。語言的言說多是有聲的,建筑、雕塑與廣場等空間結構則是用一種無聲的或非言語的方式在言說。這種言說方式不僅能夠清晰地展示出人類社會的空間秩序,而且可以具象化地標示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演進。在意識形態(tài)空間化中,意識形態(tài)話語的表達與再現也逐漸擺脫傳統的抽象化、理性化的語言文字文化,向“視覺景觀式”的非言語形式轉換,由顯性的傳導轉變?yōu)殡[性的滲透。

      二、意識形態(tài)空間化的主要機制

      意識形態(tài)空間化,是依據意識形態(tài)的特性,借助“符號能指”、“價值隱喻”、“記憶詢喚”與“情感共通”等主要機制,力圖把抽象的觀念體系通過空間建構而具象化,促其意識形態(tài)的價值傳遞與教化認同得以表達與實現。

      (一)意識形態(tài)空間化的機制之一:“符號能指”

      意識形態(tài)是維持社會整合與穩(wěn)定的觀念體系,“從根本上說是對現實的思想描述形式,它的目的是使人的社會時間變得有意識和有活力。這種觀念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出現,為的是克服社會存在的沖突?!盵9]從社會整合出發(fā),意識形態(tài)往往通過其提供的崇高客體來為社會群體樹立崇高的社會理想。崇高客體是著名學者齊澤克在其著作《意識形態(tài)的崇高客體》中提出的,是指“諸如理想的制度、光明的未來、自由和財富”等,是意識形態(tài)在其觀念體系中,使其民眾認同其價值和信仰的重要方式,這種崇高客體具有完美的景象,“意識形態(tài)話語制造、維持了某種崇高客體(理想的制度、光明的未來、自由等),并圍繞這一崇高客體而組成。意識形態(tài)連同崇高客體所處的位置,剛好就是社會對抗的裂口——它的語言文化表征就是能指秩序的短缺和不一致性。正是這一位置提供了意識形態(tài)的崇高性?!盵10]意識形態(tài)空間化的機制需要契合意識形態(tài)“崇高客體”的特點,使其崇高性得以在空間語言中得到具象化的體現。這種空間語言的具象化機制便是“符號能指”?!胺柲苤浮钡母拍睿钦Z言學大師索緒爾提出的。他指出,語言符號是概念和具體或抽象的形象的結合。然而,在日常生活使用中,語言符號這個術語一般只指音響形象,結果讓部分要素包含了符號整體。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混淆,索氏稱: “我們建議保留用符號這個詞表示整體,用所指和能指分別代替概念和音響形象?!盵11]

      意識形態(tài)空間化的“符號能指”主要是通過建筑等空間語言加以表達和實現的。因為建筑是空間場域中最為主要的存在樣態(tài),是人類主體客體化的產物。它的物質性、可感性與社會歷史性,成為社會空間的主要建構方式與表達。在一定意義上人類是用保護傳統建筑的方式去挽留那一去不復返的時間,從傳統建筑上可以感知歲月流逝與歷史風雨,也可領略文化多樣與文明進程。因此建筑不僅建構起人類生活的物理空間,更是社會的空間,一個標志性的建筑在一定意義上往往也成為一個國家、一種文明和一種文化的符號和象征,如想到法國,會想到埃菲爾鐵塔、巴黎圣母院等;想到美國,會想到自由女神像和白宮等;想到英國,會想到倫敦大本鐘和白金漢宮等。顯然,建筑風格本身便具有傳遞崇高性與觀念的自我象征功能等。如中國的萬里長城,便是中華民族眾志成城的精神在空間建筑中得以呈現的一個代表性的國家符號,是中華民族聰明智慧、艱苦勤奮、堅韌剛毅、開拓進取和充滿向心凝聚力、維護統一、熱愛祖國等民族精神的象征。類似的這樣的建筑,還有故宮、天壇、天安門等,共同構成了國家形象與崇高性的空間化表達。

      (二)意識形態(tài)空間化的機制之二:“價值隱喻”

      意識形態(tài)觀念體系的核心是其所倡導的信仰與價值。意識形態(tài)只是“‘文化的那個積極地關注建立并保衛(wèi)信仰與價值模式的部分’。被保衛(wèi)的信仰與價值模式當然可能既是社會中的下層集團的模式,也可能是社會中的統治集團的模式?!盵5]276由于人的觀念系統和思維過程具有基本的隱喻性特征:“不論是在語言還是在思想和行動中,日常生活中隱喻無處不在,我們的思想和行為所依據的概念系統本身是以隱喻為基礎的。”[12]所以,自古以來,意識形態(tài)概念與隱喻也有著不解之緣。從柏拉圖的“洞穴隱喻”,培根的“劇場隱喻”到馬克思的“經濟基礎/上層建筑隱喻”,再到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tài)國家機器隱喻”等,皆意在用隱喻這一方式將意識形態(tài)的觀念體系予以具象化、感性化與可理解性。

      隱喻的本質與功能主要是利用已知的事物來理解未知的事物或者重新理解已知的事物。所以,隱喻概念系統必然要關涉兩類不同的事物,即目標領域(本體)和源領域(喻體)。意識形態(tài)空間化的價值隱喻,是通過將空間(源域事物)的部分特征、關系、知識映射到意識形態(tài)(目標領域)中的特征、關系、知識上,進而獲得引申和象征意義的結果,傳遞著意識形態(tài)中最為核心的價值觀。以2018年10月23日正式通車的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港珠澳大橋為例,我們來看意識形態(tài)是如何借助于價值隱喻機制,使得抽象化的理性意識形態(tài)話語在具象化的感性空間中得以表達與再現:港珠澳大橋是一個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西接廣東珠海和澳門的歷史性工程,同時擁有七項世界之最,被英國《衛(wèi)報》譽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港珠澳大橋無與倫比地發(fā)揮了建筑的多重隱喻功能。首先是三座通航孔橋的空間設計擁有語言般的詮釋功能。九州航道橋為兩個風帆塔,寓意“揚帆遠航”;江海直達船航道橋為三個海豚塔,寓意“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青州航道橋為兩個中國結橋塔,寓意“三地同心”。尤為重要的是,港珠澳大橋已經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政治象征物?;浉郯拇鬄硡^(qū)是中國第一輪改革最開始拉開帷幕的地方。適逢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大橋的開通絕非是一座僅用以通行的交通工具,其本身已經成為一座改革成果的政治紀念物,深刻地記錄了粵港澳大灣區(qū)引領中國改革開放奇跡的歷史軌跡。凝聚在大橋上的歷史記憶與信仰將繼續(xù)鼓舞著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斷進行創(chuàng)造與革新。港珠澳大橋實現了實用性功能與隱喻性功能的完美結合??臻g化的價值隱喻作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無聲表達,以其意義轉譯的無盡長鏈,刻畫了隱含在港珠澳大橋之上的意識形態(tài)內涵,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核心內容得以生動的表達與展現。因而人們對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理解與認知更直觀、更形象,也更易于產生認同。以此引導人們做出與空間景觀能表達且想要表達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核心價值觀念相吻合的特定行為。

      (三)意識形態(tài)空間化的機制之三:“記憶詢喚”

      意識形態(tài)空間化的目標是要達至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是社會整合和向心力的重要方式?!耙庾R形態(tài)能給一個群體賦予某種身份,因此它常用來形成共同觀念、共同目標以及共同承擔義務的觀念。通過形成‘我們感’或群體團結感發(fā)揮著建構群體身份、維持群體聯結的功能?!盵13]

      集體記憶在社會整合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集體記憶具有雙重性質——既是一種物質現實,比如一尊雕像、一座紀念碑、空間中的一個地點,又是一種象征符號,或具有某種精神涵義的東西、某種附著于并加強在這種物質現實之上的為群體共享的東西?!盵14]集體記憶中的抽象記憶就更具有“社會力”的凝聚力量,特別是具有神圣記憶的部分,關于祖國、自由、理性在被社會建構成為神圣的事物,“是生活在特定社會中的人們共同擁有的那些神圣不可侵犯的情感和觀念?!盵14]社會整合就借助于對這些抽象記憶的被喚醒機制,“具有保持社會連續(xù)性和促進社會整合的功能?!盵14]例如,坐落于威海劉公島的甲午海戰(zhàn)紀念館,意在喚醒人們對近代中國“落后就要挨打”和“救亡圖存”的記憶共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保留對犧牲者的記憶之時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對戰(zhàn)爭進行歷史性審視之余宣揚和平精神。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南湖紅船、南湖革命紀念館等紀念性建筑被稱之為中國共產黨的“產床”和“根脈”。2017年10月31日,習近平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專程前往瞻仰,意在重溫集體記憶,回顧黨的光輝歷程,學習革命先輩的崇高精神,增強歷史的責任感與使命感。這些紀念性空間所存有的時間維度,建立起關于集體記憶的情景脈絡以詮釋空間所塑造的精神涵蘊與歷史價值,引導情景參與者的反思、尊重與敬仰,由此衍生的情感共鳴將歷史與現實、時間和空間、個體與民族的社會價值觀念聯結起來,有力地凝聚了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

      (四)意識形態(tài)空間化的機制之四:“情感共通”

      意識形態(tài)在達成價值認同的過程中,情感的作用不可忽視,因為“價值、認同和態(tài)度具有情緒性、或者具有情緒成分?!盵15]特別是在后真相時代,情感政治在意識形態(tài)認同中的作用愈加凸顯。空間本身并非只是物理的空間,也是情感的空間。就像故鄉(xiāng)那片土地,往往不只是物理的空間,也承載著個體生命的歷史。有鄉(xiāng)土,也有人情;有記憶,也有悲歡。雖然每個人的生命際遇會不盡然相同,但對故鄉(xiāng)卻有著相似的鄉(xiāng)愁??臻g是一個獲取情感歸依或本土性安全的場所。

      情感共通便是意識形態(tài)通過空間化,激發(fā)人們之間相同或相似情感的產生。這是因為,意識形態(tài)作為人們的集體觀念與集體意識的集合,需要社會主體做出幾近相同或類似的認知與確認即產生“共通感”,才能夠在社會行為與實踐中產生凝聚力與引領力。事實上,社會主體是有差別的,并非所有社會主體在意識形態(tài)的理解與認知中都會產生“共通感”。情感的相似性則構成了通達不同社會主體之間的公共橋梁,易于促成人們從“同情心”逐漸到“同理心”,以達成對意識形態(tài)所倡導價值觀的自覺認同。

      例如,以儒家為核心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是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中華傳統文化在其形成、發(fā)展和傳播的過程中都依靠了儒家的祠廟、佛教的寺院、道教的宮觀等各具特色的物質載體??讖R、文廟、祠堂等建筑則更是能呈現儒家文化特色的建筑。這些建筑空間作為富有榮耀和神圣的地方,是富含著祈盼生命關懷、彰顯精神家園、教化宗族子孫等倫理意蘊的精神教化空間,它們所承載的場所精神及其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精神涵蘊,激發(fā)起人們對“家國同構”的中華傳統文化的情感相似性,從而成為中華兒女靈魂皈依和敬畏之地。

      三、基于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認同的空間景觀建構

      意識形態(tài)空間化的主要機制彰顯了空間在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與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中的意義與力量。建構與重塑意識形態(tài)空間景觀,進而創(chuàng)新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傳播的表達方式,以利于在積極爭奪意識形態(tài)空間話語權利之余,提升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精神自覺與價值理性認同,牢牢掌握意識形態(tài)工作領導權。

      (一)空間可意象性的提升

      可意象性,也可稱作可讀性或可見性,指的是“有形物體中蘊含的,對于任何觀察者都很有可能喚起強烈意象的特性?!盵16]諾伯舒茲將之稱為“場所精神”。清晰的環(huán)境意象或具有明確“場所精神”的空間賦予人類一個“存在的立足點”,使其獲得一種精神得以休憩或情感得以滿足的場所體驗。然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球性空間擴張,空間的生產受商品生產規(guī)律的制約,空間的生產與創(chuàng)造被資本的邏輯所支配??臻g話語表征由崇高性政治意識形態(tài)向世俗性經濟意識形態(tài)漂移。空間不再是某種精神意義的載體,其本身變成了資本增殖的工具而被生產資料化。重復性、均質化、同一性的城市建筑物消滅了舊有的空間透視關系,空間的深度已經不存在了,變得缺乏內涵、不可解讀,從而陷入可見性模糊以及“場所精神”不確定性的空間話語危機。感官體驗的沖擊力、刺激性與愉悅性成為空間的終極意義,“場所精神”不再被關注,主體精神倫理的真實需要被遮蔽??臻g主體被困于缺乏可意象性的都市空間之中,始終無法解碼“場所精神”而出現一種無法掌控的空間迷失感。因自我與外界環(huán)境之間的協調、和諧關系無法建立,空間主體的安全感與地方感逐漸消失。

      “任何文化的重要決定因素到底還是場所精神。”[17]目前我國的城市空間正處于快速更新的歷史變遷進程中,在利用資本提升都市空間的棲居性品質的同時,須警惕資本邏輯對空間生產的主宰,克服僅僅停留于感官體驗的文化弊病,創(chuàng)設一種反映城市和國家身份的空間意象、營造一種符合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場所精神”。首先是清晰的環(huán)境意象具有實用性的導向功能,能夠快速地吸引人們關注空間直接呈現的可見之物,高效地釋讀空間景觀特征;其次是清晰的環(huán)境意象具有更強有力的象征性與表現力,能夠啟發(fā)人們想象視覺景觀背后隱藏的不可見之情感意蘊,精確地解譯空間景觀的意識形態(tài)符碼。因而能夠擴展和加深人類空間經驗的深度和強度,賦予人們日常空間實踐以嶄新的意義,進而在理論抽象與空間具象的隱喻轉換中達成對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理解與認知;更為重要的是清晰的環(huán)境意象能夠將空間主體的精神世界與都市空間緊密聯結,給予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提供情感上的安全感,促進自我與外界環(huán)境之間協調關系的建立。這種安全感與協調關系對于推動空間主體的地方感與國家認同具有重要作用。

      (二)日常公共空間景觀的制作

      一直以來,公共空間都構成都市空間的核心區(qū)域。它不僅是都市日常生活情緒釋放的場所,而且具有文化與價值的教化功能。在價值取向層面,公共空間具有多元、民主、開放、自由等意識形態(tài)價值隱喻。但在具體的空間實踐中,公共空間領域中始終彌漫著由政治權力與資本運作雙重力量“共謀”所導致的空間異化與隔絕。資本的擴張以及與其相伴隨的消費主義文化已經延伸到公共空間領域中,公共空間私有化與商品化現象愈演愈烈。在城市中,時常能夠看到公共空間不斷被逐利性商業(yè)生產行為所圈占,轉化為超級市場、主題商業(yè)街等資本化空間,其間的消費行為已經不只是構成整個物質生產過程的環(huán)節(jié),而是異化為對能夠代表身份、地位與“審美品位”的價值符號的炫耀性消費活動。本應是多元、民主的公共空間,卻由于資本的不斷侵蝕和擠壓而被單一化;看似自由、開放的公共空間,卻受到消費主義邏輯的管控。公共空間活力缺乏,公共生活趨向衰落。我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快速發(fā)展的城鎮(zhèn)化進程推動了城市公共空間的發(fā)展,同時身處全球化浪潮中,同樣經受著公共生活衰落的困擾。在公共領域中,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難以得到表達。在當代社會中,提升公共空間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的表現力與象征性,關鍵點之一便是關注日常生活與公共空間的互動關系,重塑公眾對公共空間的認同感與地方感。

      日常生活不斷在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之間進行時空轉換,具有時間上的臨時性與空間上的流動性。日常空間成為充斥于私人空間與公共空間的結合點。街巷、人行道、停車場、高架橋下方等雖是邊緣化的日??臻g,但卻由于公共活動的開展而被再定義,轉化為潛在的日常公共空間,成為意識形態(tài)話語表達與意義呈現的新的空間體。在我國城市空間中,路燈柱、街道護欄、小區(qū)和公園的院墻等日??臻g經過繪畫、涂鴉的美化和裝飾而成的“中國夢”系列宣傳畫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寫意,自覺或不自覺地給予日常公眾以視覺提醒,不僅滿足了日常審美需求,而且再現了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核心價值理念。意識形態(tài)以日常公共景觀制作的方式嵌入空間,使得日常公共空間成為整合社會公共生活與大眾日常生活需求的新場域。它既構成供日常大眾觀看的閱讀文本,同時也發(fā)揮著公共空間的意識形態(tài)價值隱喻功能,呈現出生活性與公共性的雙重特征。日常公共空間的制作雖多是政府或國家引導,但并非某個特權階層或某個資本利益集團所獨享的私有化空間。公眾參與公共生活的熱情被激發(fā)的同時,也更易于接受和認同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

      (三)紀念性空間的敘事轉向

      歷史記憶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構建,是主流意識形態(tài)認同的根基和土壤。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不忘初心”。走到再輝煌的未來,也不能忘記過去。然而,歷史感在平面而無深度感的當代文化中趨向淺薄和消失,個人對“時間”、“時間性”的情感體驗也因歷史感的消褪而消逝。時間被割裂為一連串的當下,需要保存的社會歷史性逐漸被抹掉,社會歷史記憶面臨著被淡化的危機。紀念性空間以無聲的空間藝術凝聚了人們對“想象的共同體”的歷史記憶,成為集體記憶的物質性載體和精神性象征。“即使是最不賞心悅目的紀念性的建筑與景觀也往往呈現著真、善、美,也延續(xù)著集體記憶?!盵18]紀念碑、紀念館、紀念廣場等紀念性建筑通過建構出社會記憶,為紀念性空間的意識形態(tài)敘事打開了“記憶之門”以及提供了“記憶之場”?!安煌跣摹薄⒛酆蛷娀庾R形態(tài),紀念性空間對歷史記憶的塑造作用凸顯。

      紀念性空間所承載的民族、國家、集體的精神價值與人文意義,“能夠為國家和社會提供一種富有凝聚力和認同感的象征體系;能夠通過政治文化塑造一種穩(wěn)定而持續(xù)性的群體情感和價值規(guī)范,并積極推動社會價值的共識?!盵19]“革命與戰(zhàn)爭”年代遺留的以“政治動員與革命”意識形態(tài)敘事為主題的紀念性空間在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發(fā)揮著獨特的價值引領作用。歷史記憶的塑造,在利用以革命事跡、革命故事、革命人物等為主題的紀念性空間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同時,還須推動紀念性空間意識形態(tài)敘事的時代性轉向。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敘事逐漸由“政治動員與革命”轉變?yōu)椤吧鐣母锱c發(fā)展”。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傳播的受眾尤其是青年群體,多出生于和成長于改革開放時代,對社會改革與發(fā)展的成就與輝煌有著直接而具體的時空體認。紀念性空間的意識形態(tài)敘事主題應注重挖掘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大眾的社會記憶與親身體驗,展現革命歷史人物的崇高偉大,同時,也要能展現日常大眾的精神風貌。在進行革命文化教育的同時,更加注重其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結合,以當代話語保持歷史記憶的解釋力與感召力,以此將日常生活大眾詢喚為意識形態(tài)的主體,喚醒人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理想與渴望。

      猜你喜歡
      隱喻話語記憶
      現代美術批評及其話語表達
      河北畫報(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成長是主動選擇并負責:《擺渡人》中的隱喻給我們的啟示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2:04
      《活的隱喻》
      民俗研究(2020年2期)2020-02-28 09:18:34
      記憶中的他們
      兒時的記憶(四)
      兒時的記憶(四)
      記憶翻新
      海外文摘(2016年4期)2016-04-15 22:28:55
      對《象的失蹤》中隱喻的解讀
      劍南文學(2015年1期)2015-02-28 01:15:08
      話語新聞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話語新聞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0
      布尔津县| 汉阴县| 湘潭县| 托克逊县| 萝北县| 盱眙县| 襄垣县| 剑川县| 黄平县| 南开区| 剑川县| 玉田县| 沛县| 勐海县| 巨野县| 扶绥县| 顺义区| 鞍山市| 夏邑县| 武清区| 阳新县| 南溪县| 通化市| 桃园县| 商河县| 七台河市| 云林县| 吉安市| 平原县| 云阳县| 定西市| 杂多县| 定兴县| 马鞍山市| 南华县| 蒙自县| 九龙县| 德阳市| 柞水县| 克拉玛依市| 巴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