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自全面開放二胎政策后,“二娃”逐漸多了起來,我班有三分之二的幼兒是“二娃”。在家長無微不至的保護下,部分“二娃”的依賴性行為成為習慣。依賴行為是幼兒在生活自理、心理情感、行為學習等方面過分依靠看護人或其他人,出現與相應年齡不符合的行為?!队變簣@教師專業(yè)標準(試行)》中明確提出:“以幼兒為本,尊重幼兒權益,以幼兒為主體,充分調動和發(fā)揮幼兒的主動性;尊重孩子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提供適宜的教育,讓幼兒愉悅、健康地成長。”本文深入分析了“二娃”依賴行為,了解幼兒依賴行為的成因,鼓勵幼兒自主決定,獨立做事,糾正幼兒的依賴性行為。
(一)不能獨處
部分孩子需要有熟悉的人一直在身邊,否則就哭鬧;還有一些孩子不敢一個人上廁所,他們怕沖水的聲音;還有部分孩子在自主玩玩具時,看不到老師在身邊,便不愿意玩。
(二)依賴大人
每天午餐時,孩子們都等著老師喂,不喂就不吃;到喝水時間了,孩子們就等著老師幫忙倒水、拿杯子;午休時間到了,孩子們的鞋子不脫,衣服不脫,連被子都不打開;上廁所時,褲子等著老師幫忙脫、提;游戲時間,鞋子玩掉了就會哭鬧,等老師幫忙穿。
(三)依賴實物
有個別孩子時刻要握著玩偶或毛毯,睡覺時也要拿著。有的孩子手中一定要拿著媽媽的一件物品。還有些孩子總是吸吮拇指,不讓吸便會一直哭鬧。
(一)家庭教育不當
1.“二娃”在家享有特殊待遇,受家長的關注較多,所以,“二娃”普遍更受溺愛。如“二娃”在家時,家長總是和老大說,他是弟弟讓著他。吃“獨食”也是“理所應當”,部分家長愿意用物質滿足“二娃”的各種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很少考慮孩子的情感需求,這會導致孩子對家長或對某種物品產生依賴行為,以至于不能獨立。
2.家長的包辦代替。有些家長認為孩子還小,什么都要讓著他或者幫他做,導致孩子不會自己吃飯、穿衣服,不會做任何力所能及的事。包辦代替的行為會讓孩子們覺得每件事情都不用親力親為就能完成。
(二)孩子存在依賴心理
幼兒缺乏獨立能力,對他人有一定的心理依賴,而部分家長并不了解,也不能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導致孩子出現哭鬧或依賴他人等行為。
(一)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有安全感的孩子在學習和做事方面會表現出自信、獨立,愿意與他人交流,不依賴成人或物體。就此,家長要正確教育孩子,多與孩子交流,每天抽出時間與孩子一起玩耍、分享游戲,多主動擁抱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給予孩子更多的安全感。
(二)給孩子足夠的鼓勵
針對有依賴性行為的孩子,家長要多鼓勵他們獨自做事,并多給予肯定。當孩子學會了新技能,偶然能自己穿衣服時,家長要馬上表揚,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同時,家長也要尊重孩子的努力,如孩子能自己拿起筷子吃飯,雖然拿不穩(wěn),但是也應該尊重孩子的努力,并及時給予表揚。
(三)給孩子足夠的實踐
家長要多讓孩子做事,培養(yǎng)幼兒的獨立性。如吃飯時讓孩子自己吃,起床時告訴孩子今天的天氣,雪天或雨天,讓他們觀察外面的天氣情況,自己選擇適合今天穿的衣服。
(四)家長要愛之有度
家長在生活中要適當培養(yǎng)孩子的獨處能力,放手讓他們嘗試,提高幼兒的自信心。存在依賴性行為的“二娃”普遍較多,家長和教師應給予重視,多提供給孩子展現自我的機會并多鼓勵幼兒。
綜上所述,“二娃”的依賴心理糾正起來并不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情,家長和教師要耐心鼓勵,改變“二娃”的依賴性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