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畏
滬上文藝類的沙龍名目繁多,各展風采。上海交響樂團題為“大師不在臺上”的音樂沙龍,又有一番精彩,可以說內容豐富,形式別致。在滬上各種沙龍活動中,在結合本團演出和服務聽眾方面,另辟蹊徑,獨樹一幟。為了了解上交這個沙龍的情況,我走訪了該團市場銷售部的兩位能干靚麗的年輕女孩,一位是主任朱慧婷,一位是她的同事劉蔚。她們向我講述了這個沙龍活動的來龍去脈及具體舉辦的內容。
“大師不在臺上”創(chuàng)辦于2014年,當時上交剛從湖南路105號舊址喬遷到復興中路1380號新建的“餛飩皮”(人們對上交新址的昵稱)。為了擴大團里的演出市場,更好地為聽眾服務,培養(yǎng)更多的聽眾,提高聽眾的音樂素質,滿足聽眾多種需求,上交會員俱樂部承擔起舉辦這個沙龍的責任。
每年上交音樂季都會邀請眾多音樂大師和音樂名家合作演出,他們不僅有非凡的音樂經歷和卓著的音樂成就,而且每個人都會有許多生動有趣的故事,所以策劃的“初心”是要辦一個與眾不同的音樂沙龍。僅僅介紹大師和名家的經歷及成就,就老套而沒有新意、缺少創(chuàng)意,沙龍要把大師和名家“不在臺上的另一面”展現(xiàn)給聽眾。每個大師和名家在臺上,都光彩奪目、氣宇軒昂、技藝高超、令人景仰,但當他們不在臺上、回到臺下時,作為一個普通人,他們又表現(xiàn)出什么樣的個性和哪些愛好呢?他們背后又有多少有趣的故事呢?這才是“大師不在臺上”的目的。
“大師不在臺上”是要把大師和名家訪演的活動延伸到臺下,延伸到聽眾們參與的沙龍活動中間,并依照他們的個性和愛好開展與聽眾們的互動,從而擴大他們與上交合作演出的更為多彩多姿的內容。
近五年來,上交已舉辦“大師不在臺上”的沙龍活動三十多場,每年約舉辦四到六場,每次活動兩小時左右,邀請了中外名家三十多位參與,其中有指揮家祖賓·梅塔、水藍、李心草,獨奏家俞麗拿、徐惟聆、郎朗、王健、張昊辰、陳銳、五島龍、申嫻淑、王之炅、賈然,歌唱家石倚潔,作曲家譚盾……上交本團的樂隊首席和聲部首席也被邀請作為嘉賓參與這個沙龍活動。沙龍活動的最大特點是強調大師和名家與聽眾雙方的積極參與,強調雙方具有濃厚生活氣息的互動。
每次沙龍的活動時間和地點都不固定,而是根據與嘉賓互動的內容和形式選擇時間及地點。有時可在早上,有時在中午,有時在下午或晚上。而地點也不固定,或者在團里、在咖啡廳、在健身館、在瑜伽課堂、在烹飪廚房、在自閉癥學校等。這些沙龍活動都與中外大師和名家的興趣愛好緊密結合,由此使得每次沙龍活動內容各不相同,每次活動都有吸引聽眾們積極參與和互動的亮點。
為了辦好每一次沙龍,工作人員早早就收集與上交合作的大師和名家的各種信息資料,包括有哪些藝術的經歷和成就,有哪些興趣愛好,有什么樣的個性等。而后根據“這一個”音樂家的種種特點策劃沙龍舉辦的時間、地點、內容和形式。
享有世界聲譽的大提琴家王健生于上海、長于上海,自小就喝黃浦江的水吃海派飲食,即使他在國外深造和演奏許多年,仍不改鄉(xiāng)音,仍銘記海派的美饌佳肴。王健來團合作演出之際,也參與了一次“大師不在臺上”的沙龍活動,活動內容就是王健和聽眾們一起燒菜,沙龍活動的地點選在一所烹飪學校。
那天在烹飪的廚房,一字排開好多個鍋灶,王健獨占一個,其他聽眾也紛紛上灶。陪在王健旁邊的有觀看他操作的上交團長周平,有一位大廚指導,圍觀的當然少不了他的“粉絲”。只見王健脫去外套,掛上彩色的飯單,常年拿慣了琴弓的右手拿起了鍋鏟,揉慣了弦的左手握的是炒鍋把柄。他上灶炒的是毛蟹炒年糕,冒著熱油香味的鍋里,橙黃的是毛蟹、雪白的是年糕,加入醬油后翻炒,顏色不斷變深。在大廚的示意下,王健開足大火一勺燴,左手掂動炒鍋,右手不停翻炒。王健炒菜的熟練身手,已被定格在照片中。一會兒,一鍋色香味俱全的海派特色菜便被王健裝在盤里,大家拍手叫好。同時好幾位上灶顯露烹調技藝的樂迷也先后炒出了自己的拿手菜。團長周平這天遍嘗王健和樂迷燒好的菜,“吃得很開心”。王健炒的菜幾乎很快被樂迷們你一筷我一筷搶得精光。王健高興地和樂迷們邊吃邊聊,話題肯定離不開他的音樂生涯,離不開他在世界各地合作的樂團和指揮,以及他演奏的曲目,也離不開他剛剛牙牙學語就開始玩琴的寶貝女兒。這是一次頗具創(chuàng)新的沙龍活動,比之王健一個人在臺上給樂迷舉辦講座,更有生活氣息,更具互動的效果。樂迷更多地了解了大提琴大師“不在臺上”時的那種平易近人、親切隨和的個性,以及他音樂之外的多方面愛好。
說起愛好,小提琴名師俞麗拿的得意弟子——現(xiàn)上海音樂學院小提琴教授王之炅在臺下的愛好是打太極拳。她認為拉琴和授課都是既動腦又費力的“活”,必須要有強健的身體,她便選擇了打太極拳。她是隨蘇州的一位老拳師學的。得知王之炅的這個愛好,工作人員決定沙龍活動的內容要結合學拳打拳進行。那天一早她們就把蘇州的這位精神矍鑠的老人接到活動場地,先是王之炅在老師和樂迷們的面前,表演了一套太極拳。只見她輕舒雙臂,移動腳步,推拉托舉,蒼勁有力,柔中克剛,充滿音樂的韻律。仿佛她不是打太極,而是在拉一首波瀾起伏、剛柔相濟的動人琴曲。在場的幾十位聽眾受此感染,也陸續(xù)下場隨王之炅及她的老師比比劃劃地學打起拳來。最后少不了王之炅應樂迷的要求,拉了幾曲,為這次沙龍活動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我國旅德青年鋼琴家賈然的愛好則另具個性。即她在一天練琴結束后,喜愛品嘗一杯紅酒,似乎以此來增加她練琴的動力和參悟樂曲中的“玄機”。賈然生于音樂家庭,父親是上音二級教授及著名作曲家,因此自小她即受到家庭的音樂熏陶。2011年她畢業(yè)于美國柯蒂斯音樂學院,隨郎朗、王羽佳的老師——鋼琴大師加里·格拉夫曼教授學琴;2016年在德國科隆音樂學院獲碩士及博士學位文憑。在她的演奏生涯中,舒伯特是她心儀的作曲家之一。她曾說,“舒伯特的音樂對我來說意義非凡……我希望能引導聽眾進入舒伯特的世界”。2015年和2017年法國及日本的著名唱片公司分別為她錄制出版了兩張舒伯特作品的唱片。她在歐美多次舉辦過舒伯特的作品專場音樂會;2017年在國內的湖北、四川、山東連續(xù)演出舒伯特的奏鳴曲等樂曲。在2018~2019音樂季里,她又一次應上交邀請進行演出,并與樂迷一起合辦“大師不在臺上”的沙龍活動。國內一位樂評人把格拉夫曼的三位中國優(yōu)秀學生比作三種酒:賈然是極品紅酒,王羽佳是極品威士忌,郎朗是極品二鍋頭。這好像是對賈然絕妙的比喻。因為舒伯特生活窘迫時,常在小酒館里隨手在菜單背后創(chuàng)作了許多流傳至今的藝術歌曲,以此換取一頓酒飯。隔著數百年的賈然和舒伯特好像有某種難以表述的心靈相通。這天沙龍活動的主要內容是賈然為樂迷們在大不銹鋼容器里煮紅酒,里面放有水果、芝士和香料等,竟然用了幾十瓶紅酒做原料。賈然一邊加熱,一邊攪和,酒香頓時逸滿整個活動現(xiàn)場。而后幾十位樂迷分別拿到賈然分盛的一杯熱紅酒,細細慢慢地品嘗起來,一如她在練琴間隙品嘗紅酒一樣,體會品嘗中的樂趣。
日本杰出的年輕小提琴家五島龍琴藝超群,他業(yè)余時間喜歡學習和訓練日本的空手道,已獲得高段黑帶級別。韓國的年輕小提琴新秀申嫻淑愛好練瑜伽。這兩樣也是包括樂迷在內的中國年輕人熱衷的運動。他們來上交合作演出時,與上海樂迷見面互動,分別在團外的餐廳和瑜伽課堂舉辦別開生面的沙龍活動。一次是五島龍向樂迷展示空手道,五島龍換上自備的空手道服及系上腰帶,一招一式練了起來。申嫻淑是韓國樂壇的后起之秀,老師金南潤不只教申賢淑拉琴,還教她要有廣泛的興趣愛好,來豐富自己的拉琴感受。申嫻淑即練上了瑜伽,以此來塑身,體會瑜伽中的柔性、韌性和美感。沙龍中她向女性樂迷們在專練瑜伽的薄毯上,展示瑜伽的技巧動作,并指導她們一起練習。參與之余,樂迷們自然會欣賞到兩位小提琴家的精湛演藝。
上交的大提琴聲部首席黃北星和坐于第一小提琴聲部的蘇婷是一對志同道合、幸福美滿的伉儷,他們也擔綱了一次沙龍活動。黃北星是矯健的天津人,蘇婷說話的聲音甜美動聽。所以沙龍中,他們對著美國影片《聞香識女人》中的“一步之遙”畫面,來了一段中文對白的配音,頗有韻味。而后蘇婷和喜愛咖啡的樂迷一起做拉花咖啡,黃北星則為帶小提琴、大提琴來的琴童進行輔導。
30多位大師名家每個人參與的沙龍,是結合他們不同的個性和愛好舉辦的,故而沒有一次內容和形式重復,參加沙龍的聽眾每次都能獲得大師和名家在舞臺之外的許多新鮮生動的信息,對他們景仰和熱愛的大師和名家增加了更多的了解,同時培養(yǎng)了大批新生的交響樂迷。至今上交已經有了一萬五千名樂迷登記在冊,每次視沙龍舉辦的內容和場地,有三四十人參加,也有上百及一百幾十人參加。沙龍活動舉辦的消息在上交網站公布,接受樂迷報名預約,由于上交舉辦的沙龍內容和形式每次都別出心裁、花樣翻新,故報名參加的名額總是供不應求,這其中有許多是上交的“鐵桿粉絲”。當俞麗拿參加沙龍時,竟有她的眾多“粉絲”是從外省市趕來的。令人感動的是有位30多歲的男“粉絲”,經常打“飛的”趕到上海聽上交及世界的名家名團音樂會,參加上交舉辦的“大師不在臺上”的沙龍活動,成了上交的老朋友。
上交這個沙龍活動雖然已舉辦近5年,但是仍然方興未艾,有望成為上交的一個有廣泛影響的品牌?!按髱煵辉谂_上”通過大師與觀眾的零距離接觸,讓文化傳播的有效性得以充分發(fā)揮,這是值得推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