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 森
(新疆鋼鐵雅滿蘇礦業(yè)有限責任公司,新疆 哈密 839000)
生產地質勘探是指礦山在開采時期所開展的地質勘探工作,是礦床地質勘探的延續(xù)和補充,是緊密結合采礦工程并超前于開采、保證礦產資源儲量可靠程度達到開采要求的生產探礦工作。在礦山的日常生產中,為了進一步了解和掌握采區(qū)地質特征、礦石質量、礦體賦存特征、礦體儲量等,為采礦生產提供準確的地質圖件和數據,就必須超前開展礦山生產地質勘探工作。同時在礦山采礦生產中必須對實際揭露的礦體特征再次進行地質編錄,開展探采對比工作,對生產地質勘探的準確性進行總結分析,為后續(xù)探礦工作提供經驗。
雅滿蘇鐵礦為露天轉地下開采礦山,Fe1 礦體為礦床中的主礦體,也是目前礦山進行井下開采的礦體。礦體分布于礦帶中部,呈東西向展布,南傾,傾角較陡,似層狀、透鏡狀產出。形成一個上下小、中間大,中間厚邊部薄的似餅狀透鏡體,具有尖滅再現分支復合特點。厚度最小0.71m,最大21.76m,平均8.6m,厚度變化系數76%。礦體走向近東西,南傾,傾角沿走向、傾向都有變化,45°~72°。礦體TFe 平均品位45.14%,品位變化系數為63%。礦體淺部900m 標高以上約100m 采用露天開采已經結束,900 以下礦體目前正在進行井下開采。
雅滿蘇鐵礦井下開采開拓方式為豎井加斜井聯(lián)合開拓,采礦方法為淺孔留礦法,中段高60m,每個中段礦房長50m,每個中段礦體下盤掘進脈外運輸巷道。為了指導井下開拓、采準工程的施工,礦山采用坑道鉆及探礦巷道等方式進行生產地質探礦工作。
雅滿蘇鐵礦露天開采結束后轉入地下開采,由于露天生產中發(fā)現礦體地質特征比較簡單,原地質勘探資料基本滿足礦山生產需要,所以井下礦開采后一直沒有開展系統(tǒng)的生產地質勘探工作。目前井下820m 中段礦體開采已接近尾聲,在前期開采過程中發(fā)現礦體形態(tài)有一定的變化,礦山生產地質勘探工作相對滯后。為了確保760m 中段礦石順利回采,降低礦體地質特征發(fā)生變化帶來的開拓工程報廢等施工風險,必須對820m~760m中段Fe1 礦體開展系統(tǒng)全面的生產地質勘探工作,探明礦體賦存特征,為760m 中段礦體開采提供可靠的地質依據。
圖1 雅滿蘇鐵礦41 勘探線剖面圖
圖2 雅滿蘇鐵礦51 勘探線剖面圖
探礦方案是在820m 中段Fe1 礦體上、下盤的脈外運輸巷道內以50 米的間距在每條勘探線上向760 中段施工2 個鉆孔,分別控制礦體在790m、760m 標高的礦體界線。此次勘探總計施工鉆孔20 個,鉆探總量1588.32m,平均礦芯采取率為86.48%,達到設計要求。通過生產勘探施工重新圈定了礦體,760m 水平Fe1礦體與原地質勘探資料相比,在36~47#勘探線之間整體向北平移了約14.73m。同時在760m 水平礦體厚度變薄,原礦體平均厚度13.52m,勘探后7.34m,變薄6.17m。特別是在760m 水平53#、57#勘探線礦體幾乎尖滅,變化較大。該中段礦石量從150 萬噸減少到125 萬噸。附圖。(圖1、圖2)。
圖3 天井聯(lián)絡道示意圖
采礦工程揭露控制的760m 水平Fe1 礦體與生產地質勘探圈定的礦體特征對比主要表現在礦體傾角、厚度、品位的變化:在36~47#勘探線之間,礦體厚度普遍增加,49#線厚度減少,51~55#線厚度變化不大。礦體平均厚度9.37m,較生產勘探增加了2.75m;礦體的傾角在43、45、49 三條勘探線增大7°~12°,其他勘探線變化很小。平均傾角60°,較生產勘探增加了2°;礦石品位變化不大,誤差率都在6%以下,平均品位47.53%。詳見附表。附表1。
表1 雅滿蘇井下礦760m ~820m 中段Fe1 礦體探采對比分析表
根據760m 水平開拓工程設計方案,主運輸脈外巷道位于Fe1 礦體下盤15m~20m,每隔50m 即每個礦房兩端由脈外巷道向礦體掘進天井聯(lián)絡道,為了探明礦體厚度,聯(lián)絡道需穿透礦體5m 距離。截至目前,累計施工14 條天井聯(lián)絡道,完成了對巷道揭露礦體的地質編錄、取樣等。
(1)生產勘探利用坑道鉆探礦,在820m 水平受鉆機探礦巷道的影響,多數鉆孔只能布置在礦體下盤的脈外運輸巷道內,鉆孔從礦體下盤穿透礦體到上盤。當鉆孔傾角與礦體傾角接近時,鉆孔穿過礦體的夾角很小,鉆孔會順礦層施工,礦芯長度并非礦體真厚度,即時考慮了傾角換算后誤差也較大。典型剖面是45、47、49 三條勘探線,礦體厚度誤差率都在55%以上。
(2)礦體產狀變化較大,傾角變緩,鉆孔雖然在上盤布置,但是穿過礦體時并非垂直角度,同樣造成鉆孔順礦層施工,礦體長度不準確,換算厚度偏差較大。典型剖面是36#、43#兩條勘探線,礦體厚度誤差率都在60%以上。
(3)礦芯采取率較低造成鉆孔礦體厚度和見礦位置有一定偏差,典型剖面是36#、51#兩條勘探線,礦體厚度誤差率都在50%以上。
(4)無論是從礦體上盤還是下盤施工鉆孔,見礦位置都比較準確,即礦體傾角偏差不大,誤差率基本都在10%左右,只有43#線由于礦體局部地段產狀變化較大,傾角的誤差率為33.33%。
(1)利用坑道鉆探礦時應有探礦巷道配合,在布置斜孔探礦時原則上鉆孔應從礦體上盤垂直穿透到礦體下盤,才能達到最佳的探礦效果,準確的控制礦體厚度、傾角等形態(tài)特征。如受空間限制,只能從下盤施工鉆孔,可以基本準確控制礦體的傾角和下盤見礦位置。
(2)根據鉆探施工規(guī)定,每施工50m 需要對鉆孔彎曲度測定一次,見礦和終孔均需進行測定。但是由于坑道鉆機口徑太小,普通測斜儀無法使用,所以彎曲度測量工作無法開展,因此鉆孔施工深度不宜大于100m。
(3)根據設計760m 水平Fe1 礦體31~49#勘探線之間礦體平均厚度大于6m,采用分段空場法采礦,為了便于各分段回采鑿巖巷道的施工,需要利用坑道鉆對760~820 中段60m 高度各勘探線礦體形態(tài)特征進行控制。鉆孔應布置在760m 水平Fe1 礦體脈外運輸巷道內。
(4)生產地質勘探工作應貫穿于礦山開采的始終,礦山開采期間開拓、采準工程揭露的礦體地質特征和構造特征必須做好地質編錄和礦體再次圈定工作,礦山地質技術人員認真開展探采對比工作,有效的指導后續(xù)采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