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海兵 劉彥平
摘 要 以a-乙?;?~r-丁內(nèi)酯為原料,經(jīng)氯化反應、水解反應環(huán)合反應、氯化反應、格氏反應、縮合反應和硫的親電加成反應合成丙硫菌唑。環(huán)合反應中采用反應精餾技術(shù)合成三元環(huán),提高了收率,節(jié)約了成本;格氏反應中用甲基叔丁基醚取代乙醚和四氫呋喃為溶劑,不僅提高了生產(chǎn)的安全性,而且避免了格氏試劑中偶合產(chǎn)物的出現(xiàn)。產(chǎn)品總收率達到22.1%,含量達到96%。
關(guān)鍵詞 丙硫菌唑 a-乙?;?丁內(nèi)酯 合成工藝
中圖分類號:R9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745(2020)03-0033-02
丙硫菌唑是公認的最具有前景的三唑類殺菌劑之一?;瘜W名稱:(RS)-2-[2-(1-氯環(huán)丙基)-3-(2-氯苯基)-2羥丙基]-2,4二氫-1,2,4-三氮唑-3-硫酮,分子式:C1HsN3OCl2S,分子量:344.26,CAS登記號:178928-70-6。
理化性質(zhì):熔點139.1~144.5℃,蒸汽壓(20℃):4x10~7Pa,水中溶解度(20℃):0.3g/L。
由于三唑類殺真菌劑在殺真菌劑領(lǐng)域表現(xiàn)出廣譜的高系統(tǒng)殺真菌活性,良好的生物毒性和生態(tài)毒性,因此它們是一類要考慮的殺真菌劑。根據(jù)Phillips McDougall的統(tǒng)計,2013年全球三唑類殺菌劑市場為33.23億美元,占全球農(nóng)藥市場的6.5%和全球殺菌劑市場的25.8%,同比增長15.8%。2009年至2015年的年均增長率為13.1%。三唑類殺菌劑由于其獨特的作用機理,不僅廣泛用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而且在工業(yè)領(lǐng)域?qū)Π追鄄『驮旒埡湍静姆栏瓤咕鷦┚哂忻黠@的作用。在殺真菌劑中,對三唑殺真菌劑的市場需求逐年增加。在不久的將來,三唑類殺菌劑將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1]。
1 丙硫菌唑的作用機理
丙硫菌唑的作用機制是在第14位抑制羊毛甾醇或2,4-亞甲基二氫羊毛甾醇(真菌的前體)的脫甲基,這是一種脫甲基抑制劑(DMI)。它不僅具有良好的全身活性,保護,治療和根除活性,而且持續(xù)時間長。大量田間試驗的結(jié)果表明,丙硫菌唑?qū)r(nóng)作物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對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效果良好,對提高產(chǎn)量具有明顯的作用。與三唑類殺真菌劑相比,原硫代康唑具有更廣的殺真菌活性。丙硫菌唑不是非常有毒,無致畸性,致突變性,對胚胎無毒,對人類和環(huán)境無害。丙硫菌唑主要用于預防和控制谷物中的許多疾病,例如小麥、大麥、低芥酸菜子、花生、大米和豆類。幾乎所有類型的小麥對腐爛、枯萎、葉斑、白粉病、鐵銹、菌核病、凈斑和云紋都有很好的控制作用。此外,它還可以抵抗油菜籽和花生的土壤傳播疾病,例如菌核病和嚴重的葉子疾病,例如灰霉病、黑斑、棕斑、黑莖、菌核病和鐵銹。劑量通常為200g(ai)/hm2。在該劑量下,活性優(yōu)于或等同于常規(guī)殺真菌劑,例如環(huán)氧環(huán)唑和戊唑醇[2]。
目前,丙硫菌唑的生產(chǎn)技術(shù)為德國拜耳公司壟斷,國內(nèi)雖進行了多年的研究,但尚未有企業(yè)掌握其合成技術(shù)并進行大規(guī)模生產(chǎn)。
現(xiàn)有文獻報道中,根據(jù)原料的不同丙硫菌唑的合成主要分為:(1)1-氯-1-氯甲?;h(huán)丙烷法;(2)1-氯-1-氯乙酰基環(huán)丙烷法。
方法1中原料較貴、收率低、成本高;方法2中的路線2反應條件苛刻,不利于工業(yè)化生產(chǎn);路線3反應步驟較多、條件復雜、成本高;因此我們采用方法2中的路線1,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優(yōu)化改進。由于1-氯-1-氯甲酰基環(huán)丙烷和1-氯-1-氯乙?;h(huán)丙烷都無法從市面上大量購得,因此合成1-氯-1-氯乙酰基環(huán)丙烷成為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
本文著重研究了丙硫菌唑的合成工藝,在參考相關(guān)文獻的基礎上,以a-乙?;?y-丁內(nèi)酯為起始原料,經(jīng)氯化反應、水解反應、環(huán)合反應和氯化反應制備1-氯-1-氯乙酰基環(huán)丙烷,再經(jīng)格氏反應、縮合反應和硫的親電加成反應合成丙硫菌唑,具體合成路線如下。
2實驗部分
2.1 試劑與儀器
a-乙?;珁-丁內(nèi)酯(99%);磺酰氯化學純;氟化鉀、--縮二乙二醇均為分析純;2-氯芐氯99%);1,2,4-三氮唑(98%);正丁基鋰(2.2mol/L),其他均為市售試劑。
日本島津公司LC-2014C液相色譜儀;Bruker-AV500型超導核磁共振譜儀;日本島津公司GC-14氣相色譜儀等。
2.2合成方法
a-氯-a-乙?;?γ-丁內(nèi)酯的制備在三口燒瓶中加人64g(128g/mol,0.5mol)a-乙?;?γ丁內(nèi)酯,內(nèi)溫控制在-10℃,氮氣保護下,慢慢滴加67.5g(135g/mol,0.5mol)磺酰氯(約需1h)。滴加完畢后,升至室溫,反應6h。然后將反應液倒人盛有大約200g的冰塊的燒杯中,再加人250ml乙酸乙酯,攪拌1h,分離。水相再分別用100ml乙酸乙酯萃取兩次,合并有機相,無水硫酸鎂干燥,過濾,蒸干。得到76.8g的a-氯-a-乙酰基~y-丁內(nèi)酯,收率為94.5%。
HNMR(CDC]3,500MHz,8/mg/L):4.50~4.45(m,1H),4.42~4.38(m,1H),3.25~3.20(m,1H),2.58(s,3H),2.52-2.47(m,1H)。3,5-二氣2-戊酮的制備室溫下,在三口燒瓶中加入48.8g(162.5g/mol,0.3mol)a-氯-ax-乙酰基y-丁內(nèi)酯和100ml濃鹽酸(36~38%),升溫至100℃,回流1h。然后往燒瓶中加入100ml水,采用水蒸氣蒸餾的方法將產(chǎn)物與水一同蒸出。當蒸出大約100ml后,再往燒瓶中加人50ml水,繼續(xù)蒸至無液體流出。餾分用100ml乙酸乙酯萃取兩次,合并有機相,用無水硫酸鎂干燥,過濾,蒸千。得到37.9g3,5-二氯-2-戊酮,收率為:80.7%。
HNMR(CDCl,500MHz,8/mg/L):2.24(m,J=5Hz,1H),2.38(s,3H),2.42(m,1H),3.73(m,2H),4.52(q,J=4.5Hz,1H)。1-氯-1-乙?;h(huán)丙烷的制備8在配置有恒壓滴液漏斗和減壓蒸餾裝置的反應器中,加人250g--縮二乙二醇和34.8g(58g/mol,0.6mol)無水氟化鉀,并在滴液漏斗中放人46.5g(155g/mol,0.3mol)3,5-二氯-2-戊酮。將反應器加熱至內(nèi)溫110℃,同時控制內(nèi)壓30mm汞柱,并劇烈攪拌[3]。
HNMR(CDCl,500MHz,δ/ppm):4.53~4.50(q,1H),3.74~3.71(m,2H),2.45~2.39(m,1H),2.38(s,3H),2.26~2.19(m,1H)。1-(2-氯乙?;?1-氯環(huán)丙烷的制備在三口燒瓶中加入47.4g(118.5g/mol,0.4mol)1-氯-1-乙?;h(huán)丙烷,250ml乙腈,-10℃下慢慢滴加81g(135g/mol,0.6mol)磺酰氯(約需1h)。滴加完畢后,回流2h。然后蒸去溶劑,殘余物用500ml乙酸乙酯溶解,用250ml水洗兩次。有機相用無水硫酸鈉干燥,蒸干。得到58g1-(2-氯乙酰基)-1-氯環(huán)丙烷,收率為90%。
HNMR(CDCI,500MHz,8/mg/L):2.46(s,3H),1.35(dd,J=5Hz,8.5Hz,2H),1.64(dd,J=5Hz,9Hz,2H)。1-(2-氯-1-苯基)-2-(1-氯-1-環(huán)丙基)-3-氯-2-丙醇(1)的制備將40.25g(161g/mol,0.25mol)2-氯芐氯溶于120ml甲基叔丁基醚中,38.25g(153g/mol,0.25mol)1-(2-氯乙?;?1-氯環(huán)丙烷溶于100ml甲基叔丁基醚中。再在三口燒瓶中加人6.31g鎂粉(24g/mol,0.263mol),20ml乙醚,1粒碘,滴人幾滴2-氯芐氯的乙醚溶液,微熱至引發(fā)。再慢慢滴加之前配好的2-氯芐氯的甲基叔丁基醚溶液(約需1h),并始終保持溶液處于微沸狀態(tài)。滴加完畢后,加熱回流1h。再在-70℃下,滴加之前配好的1-(2-氯乙酰基)-1-氯環(huán)丙烷的甲基叔丁基醚溶液(約需1h)。滴加完畢后,在-70℃下繼續(xù)反應2h。升至室溫,加人100ml飽和氯化銨溶液。分離,有機相用100ml水洗滌兩次,再用無水硫酸鈉千燥,蒸干,得到201.2g化合物1,收率為88%。HNMR(CDCI],500MHz,δ/mg/L):7.48~7.18(m,4H),4.15(d,J=11.5Hz,1H),3.74(d,J=11.5Hz,1H),3.67(d,J=14.5Hz,1H),3.17(d,J=14.5Hz,1H),1.00~0.81(m,4H)。2-(1-氯環(huán)丙基)-3-(1,2,4-三唑-1-基)-1-(2-氯苯基)-2-丙醇(2)的制備在三口燒瓶中加入69g(69g/mol,1.0mol)1,2,4-三氮唑,138g(138g/mol,1.0mol)無水碳酸鉀,催化量的碘化鉀,300ml乙腈,室溫下攪拌1h。另將69.9g(279.5g/mol,0.25mol)化合物1溶解于150ml乙腈中,慢慢滴加到反應體系中(約需0.5h)。然后升溫回流6h,蒸干,殘留物用乙酸乙酯溶解,再用100ml水洗三次,無水硫酸鎂干燥,蒸干。得到116.2g化合物2,收率50%,熔點:108~109℃。1HNMR(CDCI,,500MHz,δ/mg/L):8.29(s,1H),7.96(s,1H),7.53~7.20(m,4H),4.98(d,J=14Hz,1H),3.95(d,J=14Hz,1H),3.75(d,J=14Hz,1H),3.03(d,J=14.5Hz,1H),0.96~0.48(m,4H)[4]。
2-[2-(1-氯環(huán)丙基)-3-(2-氯苯基)-2-羥丙基]-2,4-二氫-1,2,4三氨唑3~硫酮的制備在三口燒瓶中加入200ml四氫呋喃,31.2g(312g/mol,0.1mol)化合物2,-20℃下,慢慢滴加2.2mol/L的正丁基鋰的正己烷溶液91ml(0.2mol)。滴加完畢后,0℃下,攪拌1h。然后冷卻至-70℃,加入3.2g(32g/mol,0.1mol)硫粉,低溫下,反應1h。然后升溫至-10℃,用稀硫酸調(diào)節(jié)PH值為5。反應液用乙酸乙酯萃取三次,合并有機相,用無水硫酸鈉干燥,過濾,蒸干。得到28.2g最終產(chǎn)物丙硫菌唑,收率為82%,純度為96%,熔點:139~140℃。IHNMR(CDCl,500MHz,δ/mg/L):12.45(bs,1H),7.79(s,1H),7.48~7.11(m,4H),4.73(d,J=14.5Hz,1H),4.41(d,J=14.5Hz,1H),4.17(bs,1H),3.54(d,J=14Hz,1H),3.11(d,J=14Hz,1H),0.88~0.67(m,4H)。
3 結(jié)論
實驗表明:以a-乙?;?~y-丁內(nèi)酯為起始原料,經(jīng)氯化反應、水解反應、環(huán)合反應、氯化反應、格式反應、縮合反應和硫的親電加成反應合成丙硫菌唑,其原藥純度達到96%;以a-乙酰基-y-T內(nèi)酯計,七步反應的總收率達22.1%。而且該合成方法具有以下特點:
(1)使用更加方便易得的a-乙?;?y-丁內(nèi)酯作為起始原料;
(2)第三步環(huán)合反應中采用反應精餾技術(shù)合成三元環(huán),不僅提高了收率,且反應產(chǎn)物無需后處理,節(jié)約了成本;
(3)格式反應中用甲基叔丁基醚取代乙醚和四氫呋喃為溶劑,不僅提高了生產(chǎn)的安全性,而且避免了格氏試劑中偶合產(chǎn)物的出現(xiàn)??傊?,該合成方法工藝路線合理原料易得、收率高、質(zhì)量好、成本低,適合于工業(yè)化生產(chǎn)。
參考文獻:
[1] 關(guān)愛瑩,李林,劉長令.新型三唑硫酮類殺菌劑丙硫菌唑[J].農(nóng)藥,2003,42(09):42-43+41.
[2] 王美娟,廖道華,曾仲武,等.丙硫菌唑的合成[J].農(nóng)藥,2009, 48(03):172-173+201.
[3] 付慶,沈德隆,袁其亮.丙硫菌唑合成路線評述[J].河南化工, 2005,22:8-10.
[4] 陸陽,陶京朝,張志榮.新型高效殺菌劑丙硫菌唑的合成研究[J].化工技術(shù)與開發(fā),2009,38(10):21-24+18.
1.江蘇劍牌農(nóng)化股份有限公司 濱海分公司,江蘇 鹽城
2.江蘇劍牌農(nóng)化股份有限公司,江蘇 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