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初夏,中國微型小說學會與《微型小說選刊》在江西南昌聯(lián)合召開了“面向新世紀的微型小說”研討會。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微型小說脫穎而出以來,盡管處在文學不夠景氣的環(huán)境下,卻因短小精悍,貼近現實,能滿足讀者審美上“速效刺激”需求的特性,漸次成為全國絕大多數報刊經??堑囊粋€文學品種,且呈蓬勃之勢。到會的有熱心微型小說的作家、評論家以及報刊編輯60多人。年齡最大的70多歲,最小的剛過20,會師于滕王閣下,濟濟一堂,共議微型小說發(fā)展大計。
熱情的東道主說,古人云“求財萬壽宮,求福滕王閣”,到南昌,滕王閣是文友們首選游覽勝地。滕王閣與湖北武漢黃鶴樓、湖南岳陽樓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此閣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嬰(滕王)始建而得名,因初唐詩人王勃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流芳后世。一路上,我、凌鼎年、張記書、沈祖連、許行,還有中國微型小說學會會長江曾培、學會秘書長徐如麒等一群人,且行且議,甚是熱烈,話題自然離不開微型小說。江會長關切地詢問我有關《金山》改版后的發(fā)展狀況,他感謝我們?yōu)槿珖⑿托≌f發(fā)展所做的不懈努力。
我說:“江會長,為激勵作者更多地在創(chuàng)作質量上下功夫,學會何不舉辦全國微型小說的年度評選活動呢?”
江會長似乎早有所思,侃侃而談:“目前微型小說發(fā)展,關鍵不在繼續(xù)增加數量,而在努力提升質量。著重于微型小說思想深度的發(fā)掘、生活容量的擴大、文化品格的提升、藝術風格的獨創(chuàng)。你的建議很好!”接著,緩緩道,“只是舉辦年評牽涉的面廣量大、勞務繁重。學會的領導班子成員全是兼職的,人手太緊了?!彼D身指著徐如麒說:“上海文藝出版社自身工作壓力就蠻大,我是社長、總編輯兼了會長,他是編輯部主任兼的秘書長。小徐已經忙得夠嗆,哪有人手再來搞年評呢……”
我說:“江會長放心,年評的前期工作,例如參評作品登記、復印、花名冊的制作、與作者的溝通、同初評委和終評委的聯(lián)絡、場所服務等繁瑣事務,統(tǒng)統(tǒng)由金山雜志社來承擔。您只需邀請評委、負責最終評定就行了?!?/p>
江會長仍然心有顧慮:“關鍵還是難在經費上。初評和終評的評委費是大頭,還有活動產生的復印費、打印費、郵寄費、交通費和差旅宿食費也需要用錢……”
我問:“根據您的經驗,一屆年評活動總共需要多少呢?”
江會長說保守點也得3萬元呢。
我聽了心里有了底,馬上說:“沒問題,年評活動的所有經費全部由金山雜志社承擔。”
江會長高興地說:“會后,請你們到上海具體議定?!?/p>
在場的文友一片歡呼,紛紛表示有用得著的地方盡管吩咐,定當竭盡全力。
南昌會議后,我將年評的事向市文聯(lián)和市委宣傳部領導作了詳細匯報。領導們都很支持,只是申明經費自行解決。當時也有朋友不解,說我傻,放著輕松的日子不過,花錢找事做。我說權當花錢替《金山》做廣告宣傳吧。
我們三赴上海與中國微型小說學會商定了年評活動的具體方案、實施辦法,達成了中國微型小說學會與金山雜志社聯(lián)合辦刊的協(xié)議。2002年第2期《金山》莊重推出《2001年度全國微型小說(小小說)評選啟事》。每屆年評將從上一年度正式發(fā)表的微型小說(小小說)中,評選出一、二、三等獎共百篇優(yōu)秀作品給予獎勵,并由出版社出版獲獎作品集。與此同時,張鍥、江曾培、歐陽箐、郟宗培、唐金波、李春林、徐如麒、凌鼎年、胡永其等九人的全國微型小說(小小說)年度評選組委會建立。緊接著由葉辛、劉海濤、江曾培、張炯、吳芝麟、吳泰昌、陳建功、楊曉敏、鄭允欽、郟宗培、酈國義、凌煥新等名家組成的首屆評委會也宣告成立。
具體的年評是既瑣碎繁雜,又辛苦勞碌的,幸虧有雜志社的工作人員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擔負起了這份義務,使年評活動井然有序順利推進。
首屆年評活動結束后,我們還沒來得及輕松,卻是“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當年金山雜志社剛剛經濟脫貧,緊縮開支擠出3萬余元來承辦年評后,已無余款來出版獲獎作品集了。怎么能食言當初的承諾?我們反復研究,決定向市場要出路,實行“獨立核算,自籌資金,自負盈虧”,再難也要把獲獎作品集出版出來。依靠雜志社全體員工的群策群力,在全國微型小說廣大作者和讀者的支持下,首屆年評的獲獎作品集終于由作家出版社如期出版。江曾培會長欣然為此書作序,他寫道:“中國微型小說學會接受金山雜志社的建議,決定從新世紀第一年開始,舉辦全國微型小說(小小說)優(yōu)秀作品年度評選活動?!薄敖鹕诫s志社投入了人力財力,以高度熱情負責的精神,出色地承辦了這次活動?,F在又將獲獎作品編輯成冊,交付作家出版社出版。這是對中國微型小說事業(yè)發(fā)展的一個值得稱道的貢獻。”
在金山雜志社,承辦全國年評活動是一項持續(xù)的責任接力。我參與了首屆到第四屆的全過程,編輯出版了三本獲獎作品集。2007年我退休后,雜志社雖然更換了多任主編,令人欣慰的是,無論多么艱難曲折,他們一茬接一茬地守望著開拓著微型小說的芳草地,一屆連一屆地承辦了全國年評活動,到今年已圓滿承辦了十八屆,一浪又一浪地推進著微型小說事業(yè)朝前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