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上海玻璃博物館發(fā)文表示,其永久館藏、由Arribas藝術家兄弟制作的玻璃城堡被兩位小觀眾在追逐中撞倒,導致展品出現(xiàn)了嚴重的受損情況。更糟糕的是,受到疫情影響,生活、工作于美國的藝術家無法返回上海對作品進行修復,使得展品只能暫時以“不完美”的面貌示人。
2013年,同樣是在上海玻璃博物館,同樣是兩位小觀眾,損壞了一件名為《天使在等待》的作品。事后,上海玻璃博物館已將這一受損作品展示在主館核心位置,并配合被損壞時的監(jiān)控畫面,以示警醒。誰能想到,這樣的“警醒”并未起到有效作用,相似的場景仍然在重復發(fā)生。
可以想象,輿論場中不會缺少批評之聲?!靶芎⒆印焙图议L的責任,自然是無法推卸的。只是,家長帶著孩童參觀博物館本是一件好事,難道就沒有什么辦法讓這件好事不變成“壞事”嗎?
提高法律意識,肯定是必要的。事實上,相關法律法規(guī)已經(jīng)講得很清楚?!吨腥A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17條規(guī)定:“損壞國家的、集體的財產(chǎn)或者他人財產(chǎn)的,應當恢復原狀或者折價賠償?!薄缎谭ā返?24條也規(guī)定:“過失損毀國家保護的珍貴文物或者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p>
一旦觸犯法律,處罰不可謂不嚴厲,后果不可謂不嚴重。問題是,一些家長總是抱有僥幸心理,并未把損壞展出物品太當回事,更不用說那些“不懂事”的“熊孩子”了。
這就導致類似事件近年來屢次發(fā)生。2018年5月,在香港大會堂舉行的《尼斯派:從波普藝術到偶發(fā)藝術》展,其中一件克萊因藍作品遭孩童誤闖損壞。2019年,一幅估價150—250萬港元的任伯年《花鳥四屏》畫作遭到幼童意外撕毀。
值得注意的是,相關新聞報道只提到了事件后果的嚴重性,但對最后的處理結果卻都語焉不詳,或者干脆是不了了之。比如,當年的上海玻璃博物館并未向損壞者要求賠償。又比如,任伯年畫作被損壞后,“熊孩子”有沒有進行賠償我們也不得而知。
展出方的寬容,似乎并未取得理想中的效果。部分“熊孩子”及其家長非但沒有讀懂其中的良苦用心,反而認定,因為是“不懂事”的孩子,即使不小心犯錯也沒什么大不了的。如此看來,一味呼吁加強民眾藝術素養(yǎng),或者要求展出方反思安全策略,是遠遠不夠的。唯有讓公眾充分意識到犯錯成本的沉重,才有可能徹底消除潛在的僥幸心理。
試想,若館藏頻頻遭到損壞,展出方無奈之下只得加大對展品的保護力度,而那樣,展品和觀眾之間的距離就會一再被拉遠。我們都不希望,有朝一日,展出方把展品放置在“千里之外”,為了安全而無法兼顧參觀者的感受。所以,明確規(guī)則、講明后果,就應該從現(xiàn)在開始。不管是“熊孩子”還是其他參觀者,都應該對不負責任的行為負起責任來。
(選自光明網(wǎng))
小編有話說
博物館是承載藝術、傳承文化的地方,并不是供孩童嬉鬧的游樂場。家長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個性或提高孩子的素養(yǎng),帶孩子參觀博物館的出發(fā)點一定是好的。但家長不能做“甩手掌柜”,對孩子的監(jiān)管和教育義務應當時刻放在心上,在參觀的同時教育孩子保護文物、尊重藝術也是一門不錯的親子課程。而博物館展出方在講解參觀規(guī)則和警醒參觀者上雖然下足了功夫,但事后究責也需跟上。
適用話題
“熊孩子”;保護文物;文明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