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輝
倫敦和英國人很像,從來不是自來熟或者人來瘋,你不會第一眼就愛上它,它也不會在第一眼驚艷你,那是巴黎會干的事。吹一吹泰晤士河上的風,再吹一吹塞納河上的風,你馬上能明白:比起巴黎的溫柔,倫敦更多一分凜冽,是因為河岸更寬而風速更快的那種凜冽。
倫敦是給人以距離感的,和英國人一樣。我所接觸的所有英國人都會在一開始給我一種莫名其妙的距離感。微笑、話語、手勢,方方面面都會與人保持一種微妙的距離。如果投緣,這個距離會慢慢縮短。如果相反,那這個距離就是不可逾越的鴻溝了。
在我看來,距離感是英國人的天賦,而且是我相當喜歡的一種天賦??赡苁悄昙o漸長的關系,我越來越對“一見鐘情”之類的激情抱有懷疑。如果一個城市讓你太快愛上它,那很有可能也會讓你很快失去興趣。正如一些英國人抱怨美國人:他們的熱情來得很快,常常在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就表現得和你很熟,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如果你現在皺了一下眉頭,心里默念:“扯淡!”別著急,聽我慢慢解釋。理解城市是一件再私人不過的事,人們各執(zhí)一詞,很正常。
第一次去倫敦時,和在那邊待了很久的朋友聊天,他說:“我開始來倫敦的時候沒有什么感覺,甚至會有些反感,你懂的,英國人……但是待久了,你會慢慢愛上倫敦,不過你在這兒待的時間太短?!彼摹奥本瓦@么不偏不倚地觸到了我的痛點!
我們總能在很多對話和游記中聽到或看到這樣的說辭:“時間久了,你就會慢慢喜歡上……”這是在強調時間的重要性,換一個說法,就是強調你對于一個城市的介入程度。我去過倫敦兩次,但是時間都不長。這么說來,我沒有時間“慢慢”。我在倫敦停留的時間連把它的主要景點逛完都不夠。
或許這正是旅行與生活不同的張力所在。生活讓我們進入一個城市的毛孔和纖細的血管中,在瑣碎與復雜中去體會一個城市。而旅行只能讓我們飄浮在城市的皮膚表面,當然,表面總是美的。城市和人一樣,在第一次照面的時候總會盡量留下好印象。
還記得一次和朋友聊天,他自創(chuàng)了一個句式,對倫敦尤其適用。他說:“我相信人在不同城市旅行的運氣是不一樣的,有時,在一個城市什么節(jié)奏都合拍,在另一個城市則是喝涼水都會塞牙?!?/p>
按照這個說法,我在倫敦的運氣是好極了。好像碰到了倫敦心情特別好的時候,無論是天氣、人群還是街道,倫敦總是笑臉相迎。所以熟絡的過程不必太長,默契有了,很多事就好辦了。于是,我用飛快的速度了解著倫敦,快到我都懷疑我是不是應該搬去倫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