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曉晨
方露在上海讀了六年書,她沒想到自己會在網(wǎng)上認識一個在外地讀書的北方男生,甚至見了幾次面。
之前從來沒用過交友軟件的李萌,也沒預料到自己現(xiàn)在的男友居然是在一個校園社交app上認識。
社交是人類永恒的剛需。艾媒咨詢數(shù)據(jù)顯示,2018年中國移動社交行業(yè)用戶規(guī)模達到7.37億人,預計2020年將達到8.2億人。QuestMobile數(shù)據(jù)顯示,交友軟件Soul用戶規(guī)模超過千萬。
盡管微信微博地位穩(wěn)固,第二梯隊也有陌陌這樣的產(chǎn)品,但這個賽道從不缺乏競爭者。
最近一年,Summer、青藤之戀、“她說”等校園戀愛產(chǎn)品在年輕人中悄然興起。這些產(chǎn)品的共同特點是:以學歷為重要匹配標準之一;成為好友之前,需要回答對方設置的問題。
第一次使用“她說”的95后女生陳曉夢調(diào)侃說,提交學歷信息加答題,堪比找工作。方露則覺得,學歷提高了篩選效率;而答題機制可以讓她從答案中,勾勒出屏幕背后這個人的大致畫像。
校園加戀愛,學歷加答題,現(xiàn)在的年輕人流行這樣交朋友。
在江蘇某個985高校讀研的李萌覺得,自己算是一個幸運的用戶。她在研一上學期期末開始用Summer,從注冊賬號到和男友在一起,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
登錄Summer需要上傳自己的校園卡或畢業(yè)證、填寫年級信息,人工審核通過后才有個人主頁。這層實名審核有點類似于當初的人人網(wǎng),但兩個產(chǎn)品的初衷和用戶群體顯然不同。成立伊始,Summer的口號就是“談一場戀愛再畢業(yè)”。
盡管李萌所在的學校屬于綜合類,但她讀的是中文系,女生占了多數(shù)?!皩W校男女比例挺平衡的,除了我院。”在學姐的推薦之下,她下載了Summer——不全是為了脫單,系統(tǒng)會根據(jù)地理位置推薦用戶,李萌也想看看有沒有同校的朋友可以認識。
很多用戶認為,雖然學歷未必能代表品質(zhì)與契合程度,但至少多了一層線上篩選。而實名認證也是Summer等產(chǎn)品重頭的宣傳點。李萌覺得,相比于其他不需要認證的社交軟件,這樣讓人安心些。
Summer創(chuàng)始人王榮山向表示,實名認證使得用戶信息都經(jīng)過了平臺的背書,用戶也可以很快跟匹配到的同校好友見面。相比于完全陌生化的交友軟件,雙方的信任度要更高,也會覺得更加靠譜。
“她說”不需要實名認證,但想要獲得匹配資格,也要填寫就讀院校。2019年8月,也是在別人推薦之下,方露開始使用“她說”。這不是她第一次使用交友軟件,但以前用都是隨便看看,“到底還是對‘網(wǎng)戀不太放心。”
小程序的使用成本相較于應用產(chǎn)品更低一些,“她說”的界面非常簡單,只有“消息”“推薦”和“我的”。每天系統(tǒng)會推薦21個可匹配對象,匹配雙方互相點贊頁面后,就算匹配成功。
正值求職季的方露,把每天“滑動”匹配對象當成了一種放松,“能脫單最好,不能的話認識些朋友也行?!?/p>
在戀愛社交中,學歷信息在某種程度上,讓用戶認為可以保證交友的質(zhì)量和效率。
“男嘉賓的質(zhì)量還挺高的,就用下去了。”方露就讀于一所全國Top5高校,她會優(yōu)先注意那些同等層次學校的男生,最好是研究生。她認為,教育水平不匹配的話,很難聊到一起。作為一個文科女,方露所在的學院一直都是女生居多,讀研之后發(fā)現(xiàn)自己的社交圈更小了,實習太忙,沒時間也沒機會認識新的朋友,男朋友就更不可能了。
學習商科的的研一男生肖新坦言,選擇“她說”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希望能交一些好學校的朋友。他身邊還有三個同學都在用小程序,希望能拓展人脈。
Summer和“她說”都看準了這些高學歷人群的交友需求:真實、優(yōu)質(zhì)、且追求效率。事實上,王榮山當初有創(chuàng)辦Summer的想法,也是看到了高校男女比例不平衡的問題。另外,他發(fā)現(xiàn)男女比例均勻的學校,脫單率也比較低,他認為沒有合適的機會認識異性也是重要的原因。
可以說,建立在學歷和地理位置基礎(chǔ)上的社交,將高校線下聯(lián)誼移植到了線上,然后又打破了地理的限制。平臺在匹配的過程中為高學歷人群進行了第一次篩選和匹配,而后面的交友,就靠用戶自己了。
在這類校園社交產(chǎn)品中,“搭訕”的方式變成了嚴肅的答題。
“她說”上的女生用戶有出題特權(quán),對方回答完畢發(fā)送回去,再由女生決定是否通過好友,成為好友后就可以在應用里聊天。Summer上的男女雙方都可以出題,答題機制是:想認識一個同學,就需要回答對方設置的考卷,由對方進行閱卷評分,超過60分算通過,雙方成為好友自由對話。
這個機制在某種程度上洞察到了年輕人們的交友需求——精神世界也得合得來。
實際上,風靡一時的社交軟件Soul也有答題模式,剛進入Soul時,用戶需要通過回答一系列問題,得到自己標簽屬性,進行匹配。和Soul不一樣的是,Summer和“她說”的出題者是用戶自己,其他用戶來回答其問題。這讓用戶有了更大的自主權(quán)。
幾年前,Jenny從美國讀完MBA回國,如今在咨詢行業(yè)工作。她對伴侶的要求很高,作為一個經(jīng)常相親的人,她屢戰(zhàn)屢敗,屢敗屢戰(zhàn)。
使用“她說”的兩個多月里,Jenny和兩三位匹配對象在線下見過面,最近的這個聊天對象,終于入了她的“法眼”。之前她也嘗試過各類相親方式,“線下的相親市場上的男生,說實話質(zhì)量都不怎么樣?!边@次,她覺得質(zhì)量和效率都很高。
Jenny認為,答題這個過程可以過濾掉明顯和自己三觀及知識水平不相同的人。
“你對‘見識這個詞怎么看?你覺得見識重要么?”——這是她設置的第一個問題。有人會覺得這個題太難了,但她還是看到了滿意的答案。她希望通過這樣的問題考察對方的智識水平,也看看對方是否具備誠意。
“有的人匹配了卻根本沒回答,有的人一看就是亂回答的?!睂τ谀切┤?,Jenny會直接pass。
王榮山認為,在應用內(nèi)加好友時,如果沒有成本付出,一些品質(zhì)不好的用戶可能會騷擾別人,被騷擾用戶對平臺的好感度會迅速降到冰點,就會離開應用,對產(chǎn)品口碑也有負面影響?!半p向篩選的機制,讓雙方都在交流中付出成本,就更走心了?!?/p>
李萌當初在Summer上做男友出的題,得到的回饋是98分,“當時覺得這個男生還挺大方?!边@個分數(shù)成為了他們交往的起點。據(jù)了解,Summer的推薦算法是根據(jù)學校層次,距離,年齡等多個緯度。李萌和男友來自同一所學校的,聊天之后就發(fā)現(xiàn)他們有不少共同好友。
但李萌的室友也體驗過“學歷匹配的不靠譜”。系統(tǒng)給室友匹配了不少學歷高的“優(yōu)質(zhì)青年”,但答題環(huán)節(jié)之后,室友覺得這些男生都不太合適,還吐槽說,“有的人讀到了博士,思想觀念還是很陳舊。”她還覺得,很多用戶仍然就是“看臉”。
在用戶眼中,地理位置和學校是第一關(guān)硬性條件的過濾,而答題,則是精神層面的重要篩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