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個連詞,好似把皮坎肩綴在一起的絲線,多用在一句話的后半截,表示轉(zhuǎn)折。
比方說:你這次考試成績不錯,但是強中自有強中手。
比方說:這女孩身材不錯,但是皮膚黑了些。
不知“但是”這個詞剛發(fā)明的時候,對它前后意思的分量是否大致公允。也就是說,它只是一條單純的紐帶,并不偏誰向誰。后來在長期的使用磨損中,悄悄變了。無論在它之前,堆積了多少褒詞,“但是”一出,便像灑了鹽酸的污垢,優(yōu)點就冒著泡沫沒了蹤影。記住的總是貶義,好似爬上高坡,沒來得及喘口氣,“但是”就不由分說把你推下了谷底。
“但是”成了把人心捆成炸藥包的細麻繩,成了馬上有冷水潑面的前奏曲,讓你把前面的溫暖和光明淡忘,只能振起精神,迎擊撲面而來的頓挫。
其實,所有的光明都有暗影,“但是”的本義,不過是強調(diào)事物立體??上辗e月累的負面暗示,“但是”這個預(yù)報一出,就抹去了喜色,忽略了成績,輕慢了進步,貶斥了攀升。
一位心理學家主張大家從此廢棄“但是”,改用“同時”。
比如我們形容天氣的時候,早先說:今天的太陽很好,但是風很大。
今后說:今天的太陽很好,同時風很大。
最初看這兩句話的時候,好像沒有多大差別。你不要急,輕聲地多念幾遍,那分量和語氣的韻味,就體會出來了。
但是風很大——會把人的注意力凝聚在不利的因素上,讓人覺得太陽好不是件值得高興的事情,風大才是關(guān)鍵。借助了“但是”的威力,風把陽光打敗。
同時風很大——它更中性和客觀,前言余音裊裊,后語也言之鑿鑿,不偏不倚,公道且平整。它使我們心神安定,目光精準,兩側(cè)都觀察得到,頭腦中自有安頓。
一詞背后,潛藏著的是如何看待世界和自身的目光。
花和蟲子,一并存在。我們的視線降落在哪里?
“但是”是一副偏光鏡,讓我們聚焦在蟲子上,把它的影子放得濃黑碩大。
“同時”是一個透明的水晶球,均衡地透視整體。讓人既看見蟲子,也看見無數(shù)搖曳的鮮花。
嘗試著用“同時”代替“但是”吧!時間長了,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多了勇氣,因為情緒得到了保養(yǎng)和呵護。你會發(fā)現(xiàn)擁有了寬容和慈悲,因為更細致地發(fā)現(xiàn)了他人的優(yōu)異。你能較為敏捷地從地上爬起,因為看到溝坎的同時也看到了遠方的燈火……
(作者畢淑敏,選自《風不能把陽光打敗》,有刪改)
讀與悟
生活中常有這樣的情況:盡管有美麗的陽光,我們卻因為風吹草動而足不出戶;盡管有迷人的風景,我們卻因為路途遙遠而徘徊不前;盡管有朋友、親人相伴,我們卻因為人生難得知己而嘆息連連;盡管考試成績比上次進步很大,我們卻因為某科分數(shù)沒有同桌高而自怨自艾……為什么我們的視線總盯著陰影不愿移開呢?盲目樂觀固然不值得贊美,但一味悲觀就更不足取了。誠如作者提出的,“但是”這個詞雖然普通,然而其背后“潛藏著的是如何看待世界和自身的目光”。
用“同時”代替“但是”吧,當然要謹記,調(diào)換的絕不只是一個詞語,更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
讀與寫
全文構(gòu)思新巧,說理精辟透徹——高舉“素面朝天”大旗的畢淑敏是一個善于思考的作家,她的文章里常常閃爍著智慧的火花,語言凝練生動,如標題“風不能把陽光打敗”,便化哲理為形象,很有吸引力;“記住的總是貶義,好似爬上高坡,沒來得及喘口勻氣,‘但是就不由分說把你推下了谷底”“因為看到溝坎的同時也看到了遠方的燈火”等,或巧于擬人,或妙用比喻,讀來極富意蘊,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