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盈盈
摘? 要:《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美術課程強調愉悅性。學生在美術學習中自由抒發(fā)情感,表達個性和創(chuàng)意,增強自信心,養(yǎng)成健康人格。此要求強調了美術學習活動的愉悅性,只有當學生在美術學習中通過圖像識讀、寫生練習、數字繪畫、文化理解等方式發(fā)展了視知覺,得到思維意識上的改變,才能真正地融入美術課堂,在學習活動中產生愉悅感。
關鍵詞: 視覺表達;美術學習;愉悅性
【中圖分類號】G6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0)04-0102-01
1.圖像識讀 發(fā)展視覺表達的愉悅性
兒童的視知覺發(fā)展,與其成長環(huán)境、文化影響、自身遺傳、整體協(xié)調能力的平衡密切相關.每個兒童為了適應不同的生活條件,其心理、生理上必須不斷產生自發(fā)的動作,使個體內部條件發(fā)生變化,由此產生的結構性認知的改變。在《我心中的太陽》一課中,孩子意識里所知道的太陽,他們眼睛看到的太陽,都是根據自己原來對太陽的認識而產生意識,再對作品圖片所反映出來的物象做出判斷.所以具體到學科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作品觀看、欣賞的過程,啟發(fā)他們發(fā)現圖片中“太陽”的形態(tài)、線條、色彩等要素,并嘗試用自己熟悉的工具和材料表現出來.其實在幼兒園時期,小朋友普遍都畫過太陽的形象,到了小學一年級,其對太陽的知覺水平有所變化,就不能要求他們還繼續(xù)那樣畫。所以我們作為美術教師要做的,就是提供喚起學生內在知覺變化的手段、形式、主題等等,從本質上解決這一問題,破除孩子對概念圖形的禁錮,探究表現不同美術表現語言。
2.寫生練習 轉換視覺表達的愉悅性
在每個人的知覺體驗中,藏著個人對生活里各種物象不同的理解。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需要通過體驗的方式獲得。繪畫是美術表現中最重要的行為之一,而臨摹、寫生、默寫是三種重要的手繪方式,但是,單一的臨摹并不能滿足孩子視知覺行為的發(fā)展,要結合默寫與寫生,才能促進手頭表現能力得到發(fā)展。恰好寫生這一形式,是訓練眼睛觀察的能力,轉換視知覺思維的有效手段,是一種最有效的訓練方式。寫生需要孩子進行現場體驗,表達感受,發(fā)展個性。在現場動手過程中,不定時地改變思維和方法,提取腦海中先前的、過去的圖像記憶,不斷加入新的符號,再次表現出不一樣的元素。其實,引導孩子寫生的過程就是一個喚起學生知覺體驗的過程。在湘美版三年級上冊《新發(fā)現》一課中,首先,要先落實在每個孩子如何去觀察,了解恰當的構圖,和合理的布局,探討如何運用線條排列、勾勒,轉折等多種表現方法。在形態(tài)與肌理關系上,學會思考,拓展思維方式。至于孩子畫得像不像、準不準又何妨呢?寫生的體驗過程,每個孩子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有著自己獨特的認知和體會,教師要做的就是喚起他們原有的認知體驗,激發(fā)他們的表現興趣,轉換視覺表達的愉悅性。如果沒有關注到這一些,他們就沒法達成對美術學習的基本認識,無法做到獨立自主地表現。
3.數字繪畫? 提升視覺表達的愉悅性
將數字技術應用于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了小學生繪畫表現的體驗方式,提升他們的視知覺體驗。目前為止,將數字技術作為中小學美術學習的工具的實踐研究多數涉及設計領域,如平面構成、圖案設計等等,而涉及繪畫領域的主要是運用Windows程序指導學生利用復制、黏貼、翻轉等方法進行創(chuàng)作,又或者利用數位板進行繪畫實踐,再這基礎上利用圖像處理軟件進行畫面的處理。在信息技術迅速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下,兒童的美術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手繪的層面上,在視覺表達的形式上應有所創(chuàng)新。在小學中高年級的美術學習中,學習水彩畫對他們來說是個難題,學生可以選用繪畫軟件中的畫筆工具進行學習,創(chuàng)新自己的視覺表達方式。結果表明,用電腦軟件處理過的畫面,畫面感極強,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視知覺感受,突破水彩畫學習這一難題。
4.文化理解? 延伸視覺表達的愉悅性
學生對文化的理解與認識,并不是教師加以闡述就可以到達的學習目標。美術教學中,學生對教學內容(圖像信息、文化意義)產生的基本知覺反應,都與自己以往的生活經驗發(fā)生或多或少的鏈接,這些生活經驗是孩子們理解美術文化的基礎。例如,在教學五年級《家鄉(xiāng)的古建筑》一課中,教師課前布置學生在家長陪同下對身邊的古建筑進行了考察,做筆記,拍照……。在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學生通過欣賞名家名畫,進一步了解不同年代、風格不一,還有樣式各異的建筑物。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不同角度的觀察分析,把看似復雜的建筑物變得簡單、易于理解,如亭閣的屋頂,翹起的飛檐,紅瓦白墻,這些不同的文化都深藏在古建筑之中。學生通過課后寫生進行線描練習的形式,延續(xù)了視覺表達的感受,加深了對家鄉(xiāng)古建筑文化的感悟和熱愛之情。
我們身邊的每個物象都有可能成為藝術家表達的對象,無論動物、植物、建筑等,當孩子們真正建立起藝術家的眼光,改變原來的思維意識,萌發(fā)藝術表達情感,那才能真正地達到喚起美育本質的力量。教師要做的事情,是在進行教學設計時為學生創(chuàng)設美術學習平臺,強化美術學習活動中的感性要素,生發(fā)愉悅感,促進學生整體美術能力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力加.喚起知覺經驗的美術學習[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13
[2]錢初熹.小學美術課程與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