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源自奮斗、成功在于奉獻、平凡造就偉大。近段時間以來,由中宣部、中組部等部門部署開展的“最美奮斗者”學習宣傳活動人氣高漲,推薦“最美”、評選“最美”、學習“最美”形成熱潮。一批新中國成立70年來各地區(qū)各行業(yè)各領(lǐng)域涌現(xiàn)出來的來自生產(chǎn)一線、群眾身邊的先進模范,作為“最美奮斗者”,他們是共和國建設(shè)者、新時代奮斗者的典型代表,他們用自己的不懈努力,生動地向我們展示了他們與祖國共成長、共奮斗的感人故事。
據(jù)新華網(wǎng)、《人民日報》等整理
吳運鐸院英雄精神感染世人
在內(nèi)蒙古包頭市的北方兵器城里,每天都有人在吳運鐸事跡室駐足和沉思,事跡室里展覽著吳運鐸自傳體小說《把一切獻給黨》的各種版本。一位參觀者留言說,吳運鐸精神是中國革命人之魂,“把一切獻給黨”是我們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根本保證。我們要一心為黨,全心為民。
吳運鐸同志是我國兵工事業(yè)的開拓者。1939年,他和戰(zhàn)友們建起我軍第一個軍械修造車間,成功地制造出第一批新步槍。1943年研制出新武器———槍榴彈。1944年制造出36門平射炮和大批炮彈。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他歷任新四軍司令部修械所修械班長,淮南根據(jù)地子彈廠廠長、軍工部副部長,大連聯(lián)合兵工企業(yè)建新公司工程部副部長兼引信廠廠長。新中國成立后,他歷任株洲兵工廠廠長、中南兵工局第二副局長等職務(wù)。在包頭工作期間,任北重集團副廠長、總工程師。為更好地勝任這一工作,他于1952年至1953年在北京俄專二部學習俄文,1955年秋任學習組長,率領(lǐng)北重集團以及其他單位的107名技術(shù)人員赴蘇聯(lián)高炮廠實習。
在試制武器過程中,吳運鐸舍生忘死,失去了左手、左眼,右腿被炸殘,身上留有幾十處彈片沒有取出,仍忘我工作。
1943年,26歲的吳運鐸第二次負傷,左手炸斷四指,左眼失明,傷勢稍有好轉(zhuǎn),他就不分晝夜地投入工作、學習,不是埋頭設(shè)計圖紙,就是到車間與工人們研制、試驗武器。在試驗中,他把安全留給同志,帶頭干最危險的工作。1947年,在一次炮彈試驗中,他的左手腕被彈片截斷了骨頭,右腿膝蓋下被炮彈炸去了一半,身上、臉上多處傷口不住地流血。在手術(shù)臺上,由于他全身是傷,無法施行局部麻醉,全身麻醉又怕蘇醒不了,醫(yī)生只好硬著心腸做手術(shù),吳運鐸咬緊牙關(guān),竭力不叫出聲來。當他從昏迷中蘇醒,還不忘開玩笑,“革命尚未成功,還不到見馬克思的時候!”在他身上,革命樂觀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不僅感染著身邊的同志,也使自己闖過一個又一個“鬼門關(guān)”。1991年吳運鐸去世,享年74歲。
《把一切獻給黨》先后出版了1000多萬冊,被譯成俄、英、日等多種文本,感染一代又一代青年。
王輔成院發(fā)揮余熱忘我奉獻
“我將把幫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圩?,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作為我人生晚年最崇高的使命和最神圣的天職……”日前,天津師范大學視頻拍攝團隊前往退休教師王輔成家中,為老人拍攝宣傳片。面對鏡頭,年近80歲的王輔成動情地說出了自己的“初心”與“使命”。
25年前,身為天津師范大學師德課教師的王輔成,決定在自己的課上加入“三觀”宣講的內(nèi)容。這一講,就講了25年。即使是在退休后,這樣的宣講他也從未停歇。25年的時間,他為40多萬群眾送去了1500余場“三觀”宣講。多年來,王輔成還把勞模補貼、各種獎勵和自己每月的大部分零花錢,全部用于扶危濟困、助弱幫殘,累計捐款40余萬元。
講座中,王輔成常常引經(jīng)據(jù)典、旁征博引,他敘述原文能精確到字數(shù),甚至精確到第幾頁、第幾行。每一次,聽眾都被他的博聞強識所折服。而在這背后,是老人對自己的苛刻要求:每天早起背誦規(guī)定的篇目;下午閱讀、摘抄;晚上再溫習以前讀過的書籍和讀書札記。為了讓宣講內(nèi)容更能打動人心,他廣泛涉獵古今中外名篇名著、文史哲經(jīng)各類學科,有的文章他甚至讀了幾十遍,直到背下來為止。憑著這種意志和品質(zhì),王輔成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會貫通,刻在腦海。正因如此,他的講座場場爆滿。這也使得原本答應(yīng)老伴兒只講到70歲的王輔成食言了?,F(xiàn)在的他沒有再為自己設(shè)定一個年齡目標,他說:“只要有需要,我就會一直講下去。”
1982年,身為天津市勞動模范的王輔成前往北京參會,在會場遇到了自己的人生偶像———被譽為“中國保爾”的吳運鐸。他激動地請偶像在自己的筆記本上題詞,當吳運鐸笑著問他寫什么時,王輔成說:“就寫您的那本書———把一切獻給黨!”隨后的很多年,王輔成像寶貝一樣珍藏著這頁紙,把它塑封起來,放在了自己的書柜中。如今,在它的旁邊,又多了一枚獎?wù)隆蠲缞^斗者……
“新功未建慚高譽,老本無多啃早完?!泵鎸@份榮譽,王輔成表示,要以“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赤子情懷,努力做一名新時代長征路上的不懈奮斗者。
李桓英院奮斗在麻風病防治一線
李桓英,一位98歲的老人,在麻風病防治的道路上,還在繼續(xù)前行。
1958年,李桓英拒絕世衛(wèi)組織續(xù)簽5年的合同,瞞著定居美國的父母,毅然回到國內(nèi)?!拔沂侵袊耍以诒本┏錾?,我不能忘本,我要把最好的年華奉獻給祖國?!?978年,李桓英調(diào)到北京友誼醫(yī)院、北京熱帶醫(yī)學研究所任研究員。從此,57歲的她將全部精力奉獻給麻風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用一個“拼”字來形容她,恰如其分。
麻風病是人類古老的疾病,曾經(jīng)是深受歧視的“不治之癥”,不但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還給社會帶來莫大的恐懼。但是,李桓英不怕。她不信邪,要和這種錯誤觀念斗爭———病人家的水她仰頭就喝,飯捧起就吃;為病人診治,從不把自己嚴實地包裹起來。
1980年,能說一口流利英語的李桓英,被派到世衛(wèi)組織做訪問學者。她了解到,世衛(wèi)組織正在研究一種聯(lián)合化療的新方法:由一種藥物的治療改為多種藥物聯(lián)合化療。藥物的配方已經(jīng)完成,但是缺乏臨床實驗。為了爭取到世衛(wèi)組織免費的藥物支持和試驗項目,李桓英開始在全國進行走訪調(diào)查。
當時,世界治療麻風病基本都采用終身服藥的辦法,醫(yī)學界普遍認為,一旦停藥就會復(fù)發(fā)。為了縮短療程,使有限的藥物能夠治療更多的患者,1983年,李桓英帶著聯(lián)合化療藥物在云南省的一個村子開展試點,將麻風病的服藥時間縮短至兩年,這種短程聯(lián)合療法為麻風病治療開辟了新天地。后來,原衛(wèi)生部將其在全國進行了推廣,全國麻風病人數(shù)量迅速下降,由1987年的7萬和每年發(fā)現(xiàn)4000余名病人,分別降至1999年的7000和近2000例。經(jīng)過10年監(jiān)測,復(fù)發(fā)率僅為0.03豫,遠低于世衛(wèi)組織規(guī)定的1豫的標準。這一經(jīng)驗得到了世衛(wèi)組織的高度評價,1994年開始向全世界推廣這一做法。
正是由于對我國麻風病防治工作的肯定,第15屆國際麻風會議1998年在北京召開。在這次具有紀念現(xiàn)代麻風防治100周年特別意義的大會期間,李桓英被推選擔任大會的輪值執(zhí)行主席。
多年來,李桓英不斷優(yōu)化治療方案,消除社會對麻風病的歧視。她解決了該領(lǐng)域的重大策略和技術(shù)上的關(guān)鍵問題,為我國政府制定控制和消滅麻風病的整體規(guī)劃,為全球?qū)崿F(xiàn)消滅麻風病目標的可行性提供了重要依據(jù)。她在麻風防治研究上的成就贏得了國內(nèi)外學術(shù)界的高度評價,6次獲得省級科技進步獎,2001年獲國家科學技術(shù)進步一等獎1項;2016年9月,第19屆國際麻風大會授予她“中國麻風病防治終身成就獎”。
2016年,95歲高齡的李桓英懷著對黨的無限忠誠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她這樣寫道:“我雖已進入耄耋之年,但愿意以黨員的身份為麻風防治事業(yè)奮斗終身!”當年12月,李桓英莊嚴宣誓,正式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一員。作為李桓英的入黨介紹人之一,北京友誼醫(yī)院黨委書記辛有清說,從李桓英身上,看到了她對黨的忠誠,對祖國的熱愛,對科學的執(zhí)著,對事業(yè)的追求!
雷云院把畢生精力獻給事業(yè)
“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踏踏實實做事?!边@三條人生座右銘是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原副部長兼省委講師團團長,省社科聯(lián)原黨組書記、主席雷云給自己立下的“規(guī)矩”。
雷云1933年5月生,在與馬克思主義結(jié)緣的60多年來,他始終秉持這種樸素而真摯的情感,在平凡工作崗位上生動踐行了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使命。“雷老在理論界有過3次學術(shù)上的思想交鋒。”一位擔任過浙江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的老同志告訴記者,其中讓人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那次,全國政協(xié)原副秘書長、時任中宣部理論局局長的盧之超來杭州,見到雷云時,談及理論局正與教育部主編一本高校教材《中國社會主義建設(shè)》。當時此書一出版就有人開始攻擊和否定。雷云敏銳地感覺到,加強高校“兩課”建設(shè),及時編出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shè)實際相結(jié)合的新教材,很有必要。他當即表示,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持之以恒,導(dǎo)之以行,寫文章支持。沒多久,雷云就在《光明日報》發(fā)表了一篇文章,旗幟鮮明地對否定研究社會主義建設(shè)理論的錯誤觀點進行駁斥。
“從這件事看,雷云是一個非常好的同志,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非常忠誠,對黨的事業(yè)非常認真、敬業(yè)?!?0多年之后,盧之超對雷云仍然贊嘆不已,“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非常深厚。”
記者了解到,雷云生前潛心研究著述達400余萬字,3次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優(yōu)秀理論文章獎;在省級社科理論研究成果評獎中,兩次獲特等獎、16次獲一等獎。1994年,雷云從副部長崗位上退下來,專任浙江省社科聯(lián)主席,直到1999年年底退休。雖然退休了,閑不住的雷云依然筆耕不輟。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從不麻煩別人”。“寫好文章,到我店里來打印論文,他從來都是自己掏錢?!焙贾菪绿靾D文制作社的工作人員老楊回憶起雷云時,肅然起敬。
為了做好浙江的理論工作,雷云因操勞過度而患上了胃癌,做了胃全切除手術(shù)后又進行了10多次化療??墒?,雷云依然在病痛中完成了近30萬字的著作《建設(shè)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基本問題》一書。他說:“我不甘心就此完結(jié),只要活著一天,我就要與理論結(jié)伴一天?!?/p>
浙江原省委書記李澤民評價雷云的研究說:“對于省委當時完整準確地理解小平的談話,深入領(lǐng)會談話的精神實質(zhì),是有很大幫助的。”
遼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孫洪敏曾這樣稱贊雷云:作為一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我從雷云同志的事跡中感悟最深的一點是,雷云用畢生的經(jīng)歷詮釋了一種難能可貴的理論自覺。正是憑著這種理論自覺,雷云對黨的理論事業(yè)傾注了全部的感情、激情和熱情。雷云的事跡讓我認識到,理論自覺是一個理論工作者可貴的思想境界。這種理論自覺往往來自于一個人堅定的理論信仰、無限的理論忠誠、神圣的理論使命和高尚的理論品格。
畢生追求馬列的堅定信念,對黨矢志不渝的忠誠,身患癌癥仍生命不息、戰(zhàn)斗不止的頑強精神,一生清正廉潔的高尚情操,雷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chǎn)黨員的先進性,成為宣傳思想文化戰(zhàn)線的一面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