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鈞林
摘 ?要 ?紫砂千筒作為一種身筒造型比較深的紫砂器,在后來的發(fā)展中除了被用作花盆,很大程度上是被用來裝書畫卷軸或者插花藝術等等文房雅玩。這組紫砂“四方千筒”把大自然的勃勃生機和傳統(tǒng)紫砂技藝結合起來,以刀為筆、以泥為紙,用陶刻的紫砂裝飾形式來描繪傳統(tǒng)藝術的絢麗多彩,從而表達心中對于天地精華、自然萬物的熱愛和對于中國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關鍵詞 ?紫砂四方千筒;陶刻藝術;文化韻味
中國陶都宜興之所以名揚天下,從根本上來說是得益于獨特的紫砂礦料,這是在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原材料,在此基礎之上制作而成的紫砂器,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呈現(xiàn)出古樸自然的藝術風格,得到了眾多愛茶之人和紫砂壺友的喜愛和追捧,宜興也就成為了中國著名的旅游勝地,五湖四海的紫砂愛好者都會來這里一探究竟,在紫砂藝術的世界里尋找情感的共鳴。由于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我們國人對于傳統(tǒng)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在審美的選擇方面也是比較傳統(tǒng)和保守的,希望和古人一樣葆有生活的情趣和文化的品位,于是不僅僅是紫砂壺得到了大家的青睞,與之相關的紫砂不同形式的器具也在一定程度上和某個范圍之內(nèi)特別地流行,比如紫砂千筒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之一。
一般我們熟知的紫砂材質花盆,比諸如其他陶瓷、玻璃等等材質的透氣性更加好,吸水性更加強,適合種植一些比較名貴的花草,除此之外,紫砂花盆具有一種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那就是可以把書法、繪畫、陶刻等用于紫砂壺的裝飾藝術更加充分地利用到平平整整的紫砂花盆上面,從而達到自然與人文的完美和諧,讓人們在賞花觀樹的同時還能欣賞到優(yōu)美的詩句、雋永的書法、精致的繪畫等等,真可謂是小中見大、包羅萬象。紫砂千筒作為一種身筒造型比較深的紫砂器,在后來的發(fā)展中除了被用作花盆,很大程度上是被用來裝書畫卷軸或者插花藝術等等文房雅玩,紫砂千筒的四個面都可以用來創(chuàng)作陶刻,兼具實用性與賞玩性,成為了文雅之人書房、客廳、會所等場合經(jīng)常可以看到的藝術品,為紫砂藝術的兼容并蓄和全面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這組紫砂“四方千筒”的陶刻作品(見圖1),充分利用了紫砂古樸自然、性能獨特的優(yōu)點,在造型上采用了經(jīng)典傳統(tǒng)的四方千筒設計,造型頎長、氣質高雅、刻繪精細獨到、耐人尋味。從上到下為規(guī)則的四方形,但上粗下細、變化均勻,沒有半點刻板感覺;盆底加足,更穩(wěn)重實在,色澤高貴典雅、醇厚悠遠,更讓人愛不釋手;筒身一面刻繪“獨步天下圖”,畫面中的金雞雄赳赳、氣昂昂,一爪著地、一爪凌空,在空間幾枝搖曳的柳條裝飾之下,更加顯現(xiàn)了雄雞傲然挺立、舍我其誰、雄霸天下的風范。作品把繪畫和陶刻虛實結合,工筆和寫意同時運用,在細節(jié)的刻繪上筆筆如刀,在層次的凸顯上縱橫肆意,把雄雞的活靈活現(xiàn)和雞冠的鮮活、尾巴的美麗都用刻繪的手法充分地體現(xiàn)了出來;還有繪畫陶刻的一面采用了梨花開的題材,唐代大詩人李太白曾經(jīng)寫道:“梨花千樹雪,楊葉萬條煙”,可見梨花潔白如玉、朵朵如雪,遒勁的枝干點綴輕盈的花朵,讓人觀之如癡如醉;書法的兩面分別用隸書刻繪唐代杜荀鶴的《題弟侄書堂》中句:“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庇眯袝汤L李太白《客中作》:“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xiāng)?!钡脑娋洹k`書的工穩(wěn)端莊、方勁古樸和行書的行云流水、剛健雋永搭配恰當,刻繪用刀老辣、氣韻貫通。四幅作品整體風格清雅優(yōu)美,和紫砂千筒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呈現(xiàn)出陶刻藝術和文化韻味的高度統(tǒng)一,帶給我們無與倫比的視覺盛宴。
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書法、繪畫等藝術形式最能表現(xiàn)其中的特點和韻味。宜興自古以來文脈深厚,濃厚的藝術氛圍滋養(yǎng)著這里的紫砂藝人,紫砂古色古香、低調(diào)內(nèi)斂的色澤和這些藝術形式在他們手中毫無違和地搭配在一起,共同構成了國人心中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這組紫砂“四方千筒”把大自然的勃勃生機和傳統(tǒng)紫砂技藝結合起來,以刀為筆、以泥為紙,用陶刻的紫砂裝飾形式來描繪傳統(tǒng)藝術的絢麗多彩,從而表達心中對于天地精華、自然萬物的熱愛和對于中國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隨著茶文化的廣泛傳播和推廣,在宜興紫砂壺大受追捧的同時,許多以紫砂為材質的器具和藝術品也重新地從歷史塵埃之中走來,散發(fā)出耀眼的光芒。紫砂花盆作為一種獨特的紫砂藝術形式存在,在紫砂的歷史上早已有之,許多的紫砂大家都曾經(jīng)制作和刻繪過紫砂花盆作品。這組紫砂“四方千筒”就是在傳統(tǒng)器型的基礎之上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和設計,幾易其稿、反復斟酌,就是希望不管在什么環(huán)境之中擺設此件紫砂器,都能傳遞出濃濃的書卷氣息,讓大家在觀賞花草盆景的同時,也能充分地體味到其中的文化韻味。
參 考 文 獻
[1]馮偉.簡論紫砂陶刻的裝飾藝術與文化傳承[J].江蘇陶瓷,2015(5):19,21.
[2]萬志余.論紫砂花盆“枕式千筒”的陶刻藝術[J].江蘇陶瓷,2019(2):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