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世
(大田縣林業(yè)局廣平林業(yè)站,福建 三明 366100)
鐵礦廢棄地屬于強烈破壞的土壤類型,其表土擾動劇烈,生土裸露,土壤退化、養(yǎng)分貧瘠、土壤結(jié)構(gòu)差、保肥保水能力低下是鐵礦廢棄地生態(tài)重建的主要障礙因素[1-2]。土壤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基礎與生物多樣性的載體,是廢棄礦區(qū)土地恢復與生態(tài)重建的基礎[3]?;謴丸F礦廢棄地植被首先是要恢復其土壤肥力。土壤是氣候、母質(zhì)、植被、地形和時間五大成土因素共同作用的產(chǎn)物。單純依靠土壤的自然恢復,歷時相當漫長,往往需要上百年甚至更久,因此,廢棄礦區(qū)植被如果讓其自然恢復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通過工程恢復、客土和營建植被措施,改善土壤理化性質(zhì),能較快實現(xiàn)廢棄礦區(qū)的恢復[4]。因此,本文以大田縣銀頂格和萬湖廢棄鐵礦區(qū)不同恢復模式為研究對象,開展土壤水分物理性質(zhì)、養(yǎng)分等指標的測定,為評價恢復模式的效果和篩選提供依據(jù)。
大田縣位于福建省中部,地理坐標117°29′~118°03′E,25°29′~26°10′N,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年均氣溫19.1 °C,年均降水量1 557.8 mm,水熱條件良好,適宜植被的生長。大田縣是福建省重要鐵礦產(chǎn)區(qū),采礦歷史悠久,形生了大量的鐵礦廢棄地。如何對這些鐵礦廢棄地進行生態(tài)恢復重建是當?shù)卣酱鉀Q的問題。試驗地布設在大田縣銀頂格和萬湖鐵礦廢棄地不同恢復模式樣地內(nèi),另選擇尚未恢復的樣地作為鐵礦廢棄地恢復的初始狀態(tài)(R0),并選擇周邊未開礦的林分作為對照(CK)。不同恢復措施有:R1模式采取僅撒播馬尾松種子的措施;R2、R3和R4模式均采用客土加設置截排水溝措施,其中R2模式采用喬草模式,而R3和R4模式則采用喬灌草模式[5-6]。
2018年5月在鐵礦廢棄地不同生態(tài)恢復模式分別設置的5個20 m×20 m的樣地,在每個樣地內(nèi)按“S”形采集0~10 cm土壤表層樣品,每個樣地5個重復。同一樣地的土樣混合成一個樣品。每種模式采集5個土樣,共計30個。
挑除土樣中的石礫、植物殘體等雜物,風干后過100目篩備用。采用酸度計法測定土壤pH值,采用環(huán)刀法測定土壤自然含水量、田間持水量、土壤容重及土壤孔隙等指標。土壤有機碳和全氮含量采用碳氮元素分析儀測定,全磷含量和全鉀含量分別采用硫酸—高氯酸法和氫氟酸—高氯酸法測定。
所有數(shù)據(jù)圖表均采用Origin 8.5處理完成,運用SPSS 19.0進行方差分析和回歸分析。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評價土壤pH值、容重、土壤含水量和田間持水量、土壤孔隙狀況、土壤養(yǎng)分等指標對不同恢復模式響應的顯著性。
未恢復的R0模式有最小的土壤pH值(4.52)。除R1模式土壤pH值與R0模式差異不顯著外,R2、R3和R4模式土壤pH值分別比R0模式顯著增加了0.26、0.49和0.58。CK模式有最大的土壤pH值(5.67),不同恢復模式土壤pH值均顯著低于CK模式(圖1)。
圖1 不同生態(tài)恢復模式pH值和土壤容重注:相同的字母表示不同恢復模式差異不顯著(P>0.05),下同
土壤容重是反映土壤物理性質(zhì)的重要性狀參數(shù),直接影響土壤蓄水和通氣性能,是評價土壤的重要性狀。未恢復的R0模式有最高的土壤容重(1.79 g·cm-3)。采取不同恢復模式后,除R1模式土壤容重未顯著降低(P>0.05),R2、R3和R4模式土壤容重均顯著降低(圖1)。R1、R2、R3和R4模式土壤容重分別為R0模式的93.9%、75.4%、71.5%和68.7%。未擾動的CK模式有最小的土壤容重(1.06 g·cm-3),R1、R2、R3和R4模式的土壤容重分別是CK模式的1.58、1.27、1.21和1.16倍,均顯著高于CK模式,表明土壤質(zhì)地的改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土壤孔隙狀況表征著土壤的結(jié)構(gòu),土壤孔隙度越大表明土壤結(jié)構(gòu)越疏松,通透性好,有利于雨水的快速下滲,進而減少地表徑流的沖刷[6]。R0模式土壤總孔隙度最小,為30.33%。除R1模式土壤總孔隙度與R0模式差異不顯著外(P>0.05),采用其它恢復模式的土壤總孔隙度均顯著增加(P<0.05)。與未擾動的CK模式相比,R2、R3和R4模式土壤總孔隙度與CK模式無顯著差異(P>0.05)(圖2)。
圖2 不同生態(tài)恢復模式土壤的孔隙狀況
土壤毛管孔隙度的大小反映了植被吸持水分用于維持自身生長發(fā)育的能力。毛管孔隙越大,土壤中貯存有效水的容量越大,有利于植物根系對土壤中水分的吸收,促進植物的生長[7]。R0模式有最小的毛管孔隙度,為15.42%。從毛管孔隙度絕對值變化來看,R1、R2、R3和R4模式分別顯著增加了6.41%、20.47%、23.48%和24.93%,其中R2、R3和R4模式毛管孔隙度與CK無顯著差異(P>0.05)。
土壤非毛管孔隙度的大小反映了植被滯留水分及發(fā)揮涵養(yǎng)水源和消減洪水的能力[8]。R0模式有最大的非毛管孔隙,為14.91%。除R1模式土壤非毛管孔隙與R0模式無顯著差異(P>0.05)外,其他恢復模式均顯著減少(P<0.05)。R3和R4模式土壤非毛管孔隙度與CK模式無顯著差異(P>0.05)。
R0模式有最高的非毛管孔隙占比,為49.16%,這主要是該模式土壤結(jié)構(gòu)不良,石礫含量高導致土壤中物理大孔隙較多所致。采取不同恢復措施后,非毛管孔隙占比均顯著下降(P<0.05),表明恢復措施明顯改善了土壤結(jié)構(gòu)。CK模式則有最低的非毛管孔隙占比10.36%,不同恢復模式非毛管孔隙度占比仍顯著高于CK模式。
R0模式有最小的土壤有機碳含量,為2.52 g·kg-1。采用不同恢復模式,土壤有機碳含量均顯著增加。R1、R2、R3和R4模式土壤有機碳含量分別是R0模式的1.2、2.1、2.3和2.8倍(圖3)。CK模式有最大的土壤有機碳含量,為20.36 g·kg-1,R1、R2、R3和R4模式土壤有機碳分別僅為CK模式的14.8%、26.1%、29.0%和34.4%,不同恢復模式土壤有機碳與未擾動樣地仍存在較大差距。
圖3 不同生態(tài)恢復模式土壤養(yǎng)分含量
R0模式土壤全氮含量最低,為0.34 g·kg-1。除R1模式土壤全氮含量與R0模式無顯著差異(P>0.05)外,其他恢復模式均顯著增加了土壤的全氮含量(P<0.05)。CK模式有最高的土壤全氮含量,為1.84 g·kg-1,R1、R2、R3和R4模式土壤全氮含量分別為CK模式的21.9%、31.5%、32.6%和38.1%,表明不同恢復模式全氮與未擾動模式仍存在明顯差距。
R0模式土壤全磷含量最低,僅為0.06 g·kg-1,采用不同恢復模式,土壤全磷含量均顯著提高(P<0.05),但仍顯著低于未擾動的CK模式的0.27 g·kg-1。R1、R2、R3和R4模式土壤全磷含量分別為CK模式的27.5%、49.1%、52.0%和50.2%。R0模式土壤全鉀含量最低,僅為2.05 g·kg-1。除R1模式全鉀含量與R0模式無顯著差異(P>0.05)外,其他模式均顯著增加了土壤全鉀含量(P<0.05)。CK模式有最大的土壤全鉀含量,為4.84 g·kg-1,R1、R2、R3和R4模式土壤全鉀含量分別為CK模式的46.3%、55.2%、60.7%和62.4%。
R0模式有最低的土壤pH值。除R1模式外,其它3種恢復模式土壤pH值均顯著高于R0模式,表明植被的恢復增加了地上和地下凋落物回歸到土壤,增加了土壤中堿性物質(zhì)含量,促進了土壤pH值的提高,從而改善了土壤的酸堿性。此外,不同恢復模式土壤pH值均顯著低于CK模式。
R0模式有最大的容重。采取不同恢復模式后,除R1模式土壤容重無顯著變化外,其他恢復模式均表現(xiàn)為顯著降低。R2、R3和R4模式土壤容重顯著降低的原因,一方面是這些模式均采用了客土措施,改變了土壤的結(jié)構(gòu);另一方面是這些恢復措施中植被根系的穿插和凋落物的歸還作用,各種成土因素的綜合作用降低了土壤容重[9]。R1模式土壤容重沒有顯著降低,是由于其沒有采取客土和工程恢復措施,單純依靠植被恢復,其對土壤容重的改善作用較差。
R0模式有最小的總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除R1模式無顯著變化外,其他恢復模式總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均顯著增加。此外,R0模式有最大的非毛管孔隙度。除R1模式無顯著變化外,其他恢復模式非毛管孔隙度均顯著增加。表明植物及工程措施的介入能有效改善鐵礦廢棄地的土壤孔隙結(jié)構(gòu)。與CK模式相比,除R1模式外,其他恢復模式土壤孔隙指標均無顯著差異。
本研究中,R0模式的有機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均最低。采用不同恢復模式后其有機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分別為R0模式的1.2~2.8倍、1.2~2.1倍和1.2~2.3倍,表明不同恢復模式顯著改善了土壤養(yǎng)分含量。采用不同恢復模式其有機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分別僅為CK模式的14.8%~34.4%、21.9%~38.1%和27.5%~52.0%,不同恢復模式土壤養(yǎng)分含量與未擾動樣地仍存在較大差距。這主要是由于恢復年限較短,來源于植物的地上枯落物和細根及其分泌物的累積較少,土壤中的養(yǎng)分含量短時間無法恢復到未擾動樣地水平。土壤有機碳含量的高低對植物的生長有著較大影響,可針對性地對恢復后的區(qū)域進行有機肥的施用,提高土壤肥力,促進植物生長,加快生態(tài)恢復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