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玲
(長樂區(qū)教師進修學校,福建 福州 350200)
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xiàn)代社會的基本框架。法治素養(yǎng)是現(xiàn)代社會合格公民的必備素質和修養(yǎng)。我國公民的法治意識,簡言之就是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法治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每個公民崇尚法律、遵守法律并捍衛(wèi)法律的權威,嚴守道德底線。[1]
高中政治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法治素養(yǎng)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內在要求,是國家教育部新一輪政治課程改革方向,是高考命題“一點四面”的改革主題和命題要求。法治素養(yǎng)要求學生能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學生法治素養(yǎng)不能空洞說教,要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教育方法,而“情境-活動-體驗”是法治教育可行性新模式。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于法治意識有四個要求:能夠面對簡單情境問題,講述法治使社會更和諧的故事,表達法治是先進的國家治理方式;能夠面對一般情境問題,著眼于人類文明演進的歷程,說明法治是先進的國家治理方式;能夠面對復雜情境問題,列舉現(xiàn)實生活中的多種實例,闡述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式;能夠面對具有挑戰(zhàn)性的復雜情境問題,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闡釋全面依法治國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意義……
四個要求都強調學生具備處理情境問題的能力?!皣@議題,設計活動型學科課程的教學、優(yōu)化案例,采用情境創(chuàng)設的綜合性教學形式”是本輪新課程標準的教學實施建議要求;學業(yè)水平考試命題建議也特別要求“注重情境對展示學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水平的價值、確定復雜程度不同的典型情境、創(chuàng)設評價情境,情境設置要結構化”。因此,正如韓震教授在《新高中思想政治課標的這些變化將一改思政課舊貌》一文中指出的:“基于培養(yǎng)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為了有效實現(xiàn)知行合一的教育,構建了活動型課程,這可能是本輪思想政治課程改革的最大亮點。”為了貫徹新課程標準精神,構建活動型課程,我們嘗試探索“情境-活動-體驗”教學模式。這個教學模式緊扣邏輯嚴謹、結構化的學科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力求設計的序列化,貫穿于教學全過程,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增強學生的活動體驗。同時,針對相關活動,設計可操作的測評,及時了解學生的教學體驗并進行教學反思、教學調整。
著名教育家贊可夫主張,教學方法要求結合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能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他反對教沒有發(fā)自內心求知欲和興趣的東西,這樣的教育是很容易從記憶中揮發(fā)掉的。[2]而身邊案例、社會現(xiàn)象、時政新聞和國際形勢都是學生思維上的“興奮點”和精神上的“必需品”,政治教師要善于整合生活中的法治資源,發(fā)掘地方性特色法律案例、關注社會時政性資源和綜合性法律素材,分析資源中蘊含的法理元素和教育作用,借助多媒體資源和網絡視頻,開闊學生視野,引導學生有張力地學習法律知識。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參與、思考,更能體會規(guī)則和法治,使之更理性、更有尊嚴;讓生活更美好、社會更和諧。
案例1追問“呼格案”
呼格吉勒圖被冤殺案,該案件案情重大,曾引發(fā)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我們通過播放視頻讓學生簡單了解“呼格案”的大致經過,隨后討論發(fā)言:
1.“呼格案”產生的原因分析。
2.“呼格案”中責任追究分析。
3.“呼格案”給我們的教訓與啟示分析。
我們圍繞“呼格案”這個具體情境,設置了討論活動,讓學生感受到依法治國的復雜性、艱巨性、重要性,將教材中關于依法治國的相關知識潛移默化地傳授給學生,從而提升了學生的法治素養(yǎng)。通過討論發(fā)言,鼓勵學生敢于表達看法,引導學生傾聽其他同學發(fā)言,并吸收他人合理觀點,修正自己的發(fā)言和論點,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我們試著從以下幾個角度、等級評價學生的“情境-活動-體驗”: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能傾聽、尊重、理解他人的觀點;準確表達觀點,并能說明支持觀點的理由;所表述的觀點深刻、獨到,具備創(chuàng)新意識;能進行反思修正,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
法治教育最忌教師“滿堂灌”的“獨角戲”,要堅持“以人文本”教學理念,課堂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學生能主動探究,而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梢赃x擇《經濟生活》的消費者權益保護經典案例作為問題背景,讓學生身臨其中換位思考“假如是我,我會怎么做?”例如,“征稅和納稅”的教學中,呈現(xiàn)熱點關注“文藝圈陰陽合同避稅”視頻,讓學生把自己定位成稅務人員,收集資料和網友評論,模擬應對此類事件的處理過程。學生分小組,就“不簽訂勞動合同的悲劇”和公司違法《我國現(xiàn)行勞動合同法》該怎么辦等問題進行設計、表演情境短劇。教師精心設計富有激發(fā)性、創(chuàng)造性、探索性的情境問題。以任務驅動學生思維,使學生對書本理論、法治素材、情境問題去動手、動口、動腦,和教師形成互動,生成共鳴,形成知識的內化。在互動中關注個體,通過設問等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注重學生身心的投入和個性的發(fā)揮,正如“聽過了,我忘記了;看過了,我記住了;做過了,我理解了”。實現(xiàn)“課程內容活動化”“活動內容課程化”,使理論觀點與生活經驗有機結合,讓學生在感悟中自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自覺形成法治理念。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認為,使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比單純使學生接受知識更為重要?!墩紊睢方虒W中可為學生創(chuàng)造直觀、生動的教學場景,如觀摩“習近平總書記憲法宣誓”“公職人員憲法宣誓儀式”,在身臨其境的氛圍中感受法律的尊嚴。收集“老虎”“蒼蠅”的法庭審判情景和在監(jiān)獄改造悔悟情節(jié)”等視頻資源,讓學生分小組討論我國的全面依法治國。通過“模擬法庭”“價格聽證會”“法律課前時政演講”等課堂活動情境,讓學生在參與討論、游戲、角色扮演等情境活動中明辨是非,體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幫助學生樹立規(guī)則意識,升華對法律的認同,嚴守道德底線,維護公平正義,不斷提升法律意識和法治素養(yǎng)。
活動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把個人活動、小組活動與班級組活動相結合,它本身就蘊含了教育學生主動遵守規(guī)則、服從紀律和為團隊自愿地努力工作的集體主義精神。因此,在情境活動中增強規(guī)則意識和契約精神,體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懂得權利與義務的相統(tǒng)一,感悟有序參與政治活動和社會活動帶來的和諧氛圍。
案例2我想創(chuàng)業(yè)
圍繞創(chuàng)業(yè)設置以下探究任務:
1.創(chuàng)業(yè)的基本載體和形式——企業(yè)(依法登記)
2.創(chuàng)業(yè)的條件之一——資金(依法取得)
3.創(chuàng)業(yè)的條件之二——勞動力(依法招聘,依法簽訂勞動合同)
4.企業(yè)經營——基本要求之一(生產經營合法、依法納稅)
通過探究任務的逐步深入,既讓學生理解經濟生活模塊中企業(yè)、企業(yè)經營與勞動者等相關具體知識,又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驗到法治意識、法治精神的重要,切身感受到法治就在我們身邊,切實提高學生的法治素養(yǎng)。我們還可以從以下維度來評價學生的表現(xiàn):勇敢表達自己的觀點;對他人觀點尊重、理解與批駁;清晰表達自己觀點,并能說明理由;表述的觀點較全面,創(chuàng)新;反思總結,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評價。
情境短劇表演中的收獲,法院旁聽、法律知識大比拼、法治人員進校園等活動的啟發(fā),對模擬法庭中營造出莊嚴、肅穆的法律宣傳場景的所悟、“老虎”“蒼蠅”的法庭審判情景和在監(jiān)獄改造悔悟情節(jié)”的所感等,都可以用分小組的形成交流心得,師生真誠交流,接納感受,分享喜悅。無論是在知識上、思維上和情感上,師生都是在場的?;邮狡辗ǖ男Чh遠高于空洞的說教,在潛移默化中同學們產生對法律的敬畏之情,升華對法律的情感認同,對法律認識更有寬度、深度、高度。
教師尊重學生人格,傾聽學生、關愛學生、知識性和藝術性相結合地評價激勵學生;學生之間相互尊重,相互欣賞,通過體驗,生成情感,并能愉快地學習并遵守憲法、法律、規(guī)則、程序,判斷政府有沒有依法行政、司法機關有沒公正司法,主動地構建依法治國理念,支持共產黨依法執(zhí)政和依憲執(zhí)政。
案例3情景?。耗M法庭——林森浩投毒案
2013年4月,上海復旦大學上海醫(yī)學院研究生黃洋遭他人投毒后死亡,經過調查犯罪嫌疑人為其舍友林森浩。我們讓學生分成法官、公訴人、被告、雙方律師、受害人家屬、原告家屬、媒體代表及陪審群眾等若干角色,各自搜集該案的相關資料,在法庭上“重現(xiàn)”該案的“審理”過程。
通過這個情境的體驗,學生既加深了對法律知識的理解,又提高了對法律嚴肅性的認識;既感受到了受害人家屬的痛苦心情,又進一步意識到了生命和友情的可貴。同時,在活動中潛移默化了友善、和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我們還設置了下列評價角度:表達自己立場的客觀性、科學性、規(guī)范性;對他人立場的尊重、理解與批判;準確表達自己立場,并能用法律知識證明;認識全面、深刻,并具有良好的邏輯性;能綜合各種立場,作出正確的立場判斷、價值評價。
通過一系列教學情境和學生活動,讓學生能判斷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是國家提倡的,什么觀念是應該拋棄的;什么是光榮的,什么是可恥的;什么是符合現(xiàn)代社會法治要求的。讓學生主動反思自己的言論、行為有沒有彰顯平等意識、規(guī)則意識、理性精神、法治思想等,判斷自己是不是真正具備現(xiàn)代公民的素質。
法治素養(yǎng)不能流于表面,要求學生能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法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最終目標就是讓公民在生活中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培養(yǎng)法治信仰,敬畏恪守法律,認同親近法律;涵養(yǎng)法治思維,依法衡量是非,遵守道德和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并捍衛(wèi)法律的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