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郁芳
(古田縣第二小學,福建 古田 352200)
《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有:文化傳承與理解、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思維發(fā)展與提升、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課堂提問設(shè)計指向語文核心素養(yǎng),有助于學生理解語文知識,提高語感,訓練語文能力。愛因斯坦曾指出:“相比較于講一個問題解決而言,將一個問題提出更為重要?!痹陂喿x教學時,提問是不可或缺的教學方式,在開發(fā)學生智力、提升課文學習實效性方面意義重大。然而,在設(shè)計提問的過程中,依舊存在提出的問題多而細碎、煩瑣的現(xiàn)象。閱讀教學的根本是教師指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提高閱讀能力,假如只是將問題提出,對其進行解答,就認為學生能夠找到答案、學會知識,這是和實際情況不相符的。當學生遇到疑難時,教師要引導思考;當學生思路狹窄時,教師要啟發(fā)拓寬。聽、說、讀、寫是最基本的語文手段,教師要用語文的手段來設(shè)計課堂提問。
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尤其是準備閱讀課期間,對于學生可以讀懂的內(nèi)容,不要直接提問,而要多思考,使用更好的提問方式。本來想要提問之處,可以借助其他語文手段實現(xiàn),如語言訓練、課堂練習、多種方式的讀等,讓學生真正讀通課文,找到學習語文的方法。
例如,在教學《北大荒的秋天》中描寫原野熱鬧非凡的這一段文字時,教師無需對“原野有何特點?“什么地方體現(xiàn)了這個特點?”等問題進行提問,而是可以先讓學生仔細讀,再談?wù)勛约鹤x后的感受。通常情況下,學生會感受到“原野特別熱鬧”這一特點。然后,要求他們借助聲調(diào)和語氣的改變,向其他人傳遞這種感覺,共同體會原野豐收在望和人們的喜悅之情。學生在讀的時候,往往會突出某些著重表現(xiàn)的語句,無需教師向?qū)W生解說需要把哪些字重讀。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的過程中,聲調(diào)富于變化,表情有所體現(xiàn),也能夠給予學生一種感受和體驗。
再如,在學習《半截蠟燭》時,教師本來想向?qū)W生提問:“課文中什么地方借助了對比手法,拿哪兩種人物或者事物進行比較?”假如這樣提問,會使答案枯燥乏味??梢越柚Z言訓練取而代之:讓學生使用“……而……”“在……卻……”的結(jié)構(gòu),將課文中運用對比的地方說出來。學生說:“在孩子們嚇得臉色蒼白時,伯諾德夫人卻點亮了油燈,吹滅了蠟燭?!薄暗聡形緤Z回蠟燭,氣氛變得更加緊張時,而大兒子杰克從容地生了火。”“在伯諾德夫人最緊張的時刻,小女兒卻成功地將蠟燭帶到了樓上?!边@不僅完成了原來的問題,達成教學目標,而且進行了語言方面的訓練,同時將文中的對比因素集中起來,讓學生深入理解、認識人物和文章。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會遇到不能取代、不能不提的問題。此時,要精心設(shè)計問題,使問題涉及面較廣,不要將諸多問題一起提出,避免問題過多。例如,教學《臥薪嘗膽》一課,不一定要問:“誰臥薪嘗膽”“為什么要臥薪嘗膽?”“臥薪嘗膽的意思是什么?”“臥薪嘗膽的過程如何?結(jié)果怎樣?”可以把“會稽戰(zhàn)敗—無奈求和—忍受屈辱—報仇雪恨”這一線索變成思考提綱,對全篇起到統(tǒng)攝作用。教師在對問題進行設(shè)計的時候,擴大涉及面,使學生擁有廣闊的思維空間,學生自讀、自悟、自問、自辯,避免教師的“滿堂問”。
在教學課文時,教師要每節(jié)課盡可能地只將一個主干問題提出。如教學《最后的姿勢》一課時,只提問:“你看完這篇文章,有什么感受?”由于這一問題使學生內(nèi)心受到觸動,他們在訴說自己對譚千秋老師的敬仰時,往往能夠引用課文中譚老師的話語,深刻而富有感情。在教學《我應(yīng)該感到自豪才對》一課時,可以問:“自豪是不是盲目的?”讓學生默讀課文后讀出答案,勾畫批注。在對問題進行設(shè)計的時候,要圍繞一個原則,即借助問對讀起到促進作用,借助語文手段將語文問題解決。以問帶導,逐步引導學生表達,以完善對新知識的建構(gòu),提高學習興趣,活躍語文思維。
“核心素養(yǎng)”是一種特質(zhì),能夠使兒童得到終身發(fā)展,它是經(jīng)由后天教育而習得的。課堂上,讓學生提出問題,往往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為兒童對事物進行觀察、對問題展開思考的方式和角度與成年人不同。教師啟發(fā)、引導學生提問,不僅能夠改善教師提問過多、學生學習興趣下降的問題,而且能夠突破教師備課的局限性,使課堂容量增加,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提出的問題,往往是他們想要知道的。假如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立足于學生的所思所想,就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何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善問呢?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找題眼。如學習《哪吒鬧?!愤@篇課文,學生問:①哪吒為什么鬧海?②哪吒鬧的哪個海?③哪吒如何鬧海?這些問題使學生在認識層面出現(xiàn)沖突,開始自主探究。學生擁有將問題解決的心理,就會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參與討論、學習,踴躍發(fā)言。
2.抓中心詞句。如《軍神》的中心句:“了不起!你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一塊會說話的鋼板!你是一位軍神!”一學生由此提出:①為什么說劉伯承是真正的男子漢?②為什么說他是一塊鋼板?③軍神是什么意思……
3.比好壞。如《荷花》中的一句話:“在圓盤中,白荷花冒了出來”。學生提問:“為什么要說‘冒’,而不說‘長’?”通過討論,學生體會到“冒”字用得更有活力,更能體現(xiàn)出荷花盛開的熱鬧場面,也體會到中華文字的博大精深。
4.觀察插圖。如學習《早》一課時,讓學生通過觀察教材的插圖,了解書屋陳設(shè)。學生會問:①魯迅先生的桌子在哪里?②這個書屋名中的“三味”指的是什么?③魯迅的書桌上為什么刻著一個“早”字?學生通過一系列提問,既明白書屋陳設(shè),又理解這個“早”字的含義。
此外,還可引導學生針對課文中的空白處、標點以及有趣的內(nèi)容進行提問。學生雖然將問題提出,但是往往處于淺層次,缺乏思維價值,一些層次比較深的、思考價值較高的問題,就需要教師的引導。反復訓練后,能夠提高學生提問題的能力,養(yǎng)成在關(guān)鍵處提問題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