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君:當有人提出讓你把自己的家當在住宅外一字擺開,要為你和它們拍攝一張“全家福”的要求時,你會做何反應?這個聽起來有些無厘頭又帶著點浪漫主義的點子來自黃慶軍,2003年起,他開始創(chuàng)作《家當》系列作品,用十數年的時間從村莊拍到城市,從北方拍到南方,從國內拍到國外,用鏡頭記錄下了人們生活的變化。目前,他總共記錄了102戶中國家庭——有網紅、電影人、文物保護者……當然更多的是普通人。在這些最真實的生活物件里,時代的輪廓漸漸清晰?!都耶敗废盗袛z影作品,在國內幾乎無人知曉,卻被BBC、《英國衛(wèi)報》等很多國外的媒體報道,還被牛津大學教材、《美國國家地理》收錄,攝影大師羅伯特·弗蘭克也給出了極高的贊譽:“這些作品,幫我打開了一扇看中國的窗?!爆F在,就請走進這102戶家庭中的幾個,看看他們的家當吧!
圖文賞讀
攝影師黃慶軍:用《家當》為時代留下影像檔案
□張翔宇
從2003年開始,東北人黃慶軍,花了16年的時間,為102戶中國家庭拍攝一種特殊的“全家?!薄C繎羧思叶急灰髮⒁患乙划斎堪岬郊议T口的空地上,或站或坐,與自己的家產合影。對每一個小家來講,這可能只是一張全家福,但放在一起,能看出中國16年來的巨變。
黃慶軍出生在黑龍江大慶,沒上過大學,技工學校畢業(yè)。他干了差不多10年的電工,攝影完全是自學。80年代黑白照片正熱,為了支持他拍照,母親花了1700元給他買了一臺照相機,成了他家里最貴的一件家當,當時的黑白電視機才500元。很多照片都是他抽出工作的空當,業(yè)余時間出門去拍攝的。只要有合適的拍攝對象,黃慶軍就會隨時出發(fā),究竟拍了多少底片,連他自己也記不清楚了。
1.社會的骨相
2007年秋天,黃慶軍在滿洲里阿爾山旅行,他開車在草原上,車窗外黃土飛揚,幾公里都看不到一個人。這時候,突然出現了幾個蒙古包。他停車,找到了一對40歲左右的夫妻,請他們和家里的兩只狗、風力發(fā)電機,以及全部家當一起,站在自家的蒙古包前,黃慶軍準備好三腳架、相機,從正面為他們拍下一張全家福。作為游牧民族,夫妻倆只在這里住半年,這張照片也成了他們此情此景下留下的唯一一張照片。
這張照片最終成為黃慶軍《家當》系列作品中,傳播最廣、影響最大,同時也是他自己最喜歡的一幅作品。它被選入《美國國家地理》、牛津大學教材,就連BBC學英語中也引用了這張照片和它背后的故事。外國人通過這張照片,看到一個和他們認知里不同的中國。
2012年9月,BBC采訪黃慶軍的報道發(fā)布之后,僅僅三天文章閱讀量就破了100萬。荷蘭的一個年輕人看到BBC的報道后,專門來中國旅行了半年,甚至專程到內蒙古去了一趟,當時他還在讀高中。2019年年初,黃慶軍收到了他的一封信,說自己已經大學畢業(yè)了,希望可以買到黃慶軍在內蒙古拍攝的這張照片,掛在自己的房間里。
不久之后,《英國衛(wèi)報》等諸多國外媒體也紛紛進行了報道,英國著名的時尚品牌創(chuàng)始人保羅·史密斯也聯(lián)系黃慶軍,珍藏了一幅《家當》作品。他說:“雖然每個人的感受不同,但這張照片真的影響了很多人,更讓全世界看到了不一樣的中國?!?/p>
國內著名評論家王春辰老師評價黃慶軍的《家當》系列作品為“社會的骨相”。黃慶軍覺得,中國這個大家是由一個個小家組成的,就像人的骨肉一樣,家當是骨架,而你賦予每件家當的感情就是血肉。
2.中國的巨變也發(fā)生在家當里
最開始拍《家當》系列的時候,黃慶軍強制將房子設置為每個家庭的拍攝背景,因為他覺得,人和房子是沒辦法分割的。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拍攝背景”的變化,有時甚至比每一樣家當更讓人震驚。
抽油機是大慶的特色景觀,2007年,黃慶軍特意在大慶找到了一戶人家進行拍攝,房子的后面就有一臺抽油機在作業(yè)。12年過去了,黃慶軍再去這里拜訪的時候發(fā)現,土坯房變成了磚房,家具都換新了,只有抽油機還在。
《家當》系列之后,又衍生出了《網購家當》系列。這個系列的創(chuàng)作就不僅僅局限在人和房子的關系,而是把地域的特點作為大的背景。黃慶軍想看看,在不那么發(fā)達的地區(qū),網購如何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漠河是他去過最北面的地方,黃慶軍在那里找到了當時28歲的小北。小北的家在北極村的邊境線附近,當時是冬天,河面結冰,小北用一輛面包車把網購的全部家當拉到戶外,鋼絲網就是邊境線,對面就是俄羅斯。
2019年,黃慶軍將《家當》系列作品撰寫成書:“家當,就是你家里擁有的每一件東西,它們都是你挑選、因為喜歡才買回家的。把原本放在不同地方的物品集中放在同一個空間,就能直觀地感受到這戶人家的狀態(tài)。時間足夠長的話,就能從一戶戶普通的家庭中,看出中國的巨變?!?/p>
3.最重要的家當
對一個人來說,到底哪件家當最重要?這個問題黃慶軍問了許多人。上海的一對80后夫妻,男生認為電腦主機最重要,女生認為床最重要。但更多的人還是覺得房子最重要,這是當下這個時代才有的一種現象。
2015年,黃慶軍拍攝一個在清華大學附近租房住的漫畫家,叫偉大的安妮,那時候,她還不是很出名。她租房創(chuàng)業(yè),東西很少,大部分空間留給了一起工作的同事,所有東西擺在一個書架上就夠了?!芭恼盏臅r候,她說自己的夢想是她最重要的家當?!?/p>
對于黃慶軍本人來說,這些年來拍攝的照片,就是他最重要的家當。
“很多人在接受我的拍攝請求后,才發(fā)現自己有這么多的東西,其中大部分已經被他們遺忘。每個人都渴望擁有很多東西,但其實并不是必需品。若干年之后,你再回首看到這些照片的時候,就能了解到當年中國人的生活狀態(tài)是怎樣的?!?/p>
(摘自微信公眾號“一條”)
【適用話題】表現 變遷 照片 物品 生活
跟帖
@十全大補:很久以前在一個展上見過這組作品,很有意思。讓我想起一套書,叫《中國一日》,20世紀30年代三聯(lián)書店搞了一個策劃,鼓勵所有會寫字的中國人把雜志社規(guī)定的某一天自己都做了什么寫下來寄給雜志社。最后編成厚厚的四冊,可以看到那一天三教九流的幾百人都在做什么。
@Zaphael:攝影的本質就是記錄,至于你記錄的是什么,各取所需。有人拍婚紗照,有人拍廣告大片,有人僅僅記錄生活的美好,也有人想通過一張張照片告訴你生活的意義或者是時代的印記。不要一味地吹捧所謂紀實就是高端。也不要貶低拍土味商業(yè)大片的攝影師就只為了掙錢。
@Smallchick:其實最寶貴的家當,還是一家人健健康康平安喜樂吧。
@CallmeLinux:特別喜歡這樣的照片,真實、感動。
鏈接?王文瀾:另一個用相機記錄中國的攝影師
在過去五十年的時間里,著名攝影家王文瀾將鏡頭對準了平民生活,拍下許多瑣碎但珍貴的瞬間。在攝影圈里,王文瀾資歷老、知名度高。他曾參加過“唐山大地震”、抗洪救災等突發(fā)新聞報道,在全國新聞攝影優(yōu)秀作品評選中獲金、銀、銅獎及中國新聞獎。
從1968年拿起相機,王文瀾的鏡頭中,不只記錄重大事件,還有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比如“自行車王國”系列。他騎上一輛自行車,走街串巷找素材,“要關注平常的生活,有什么呢?那時,手表、縫紉機、自行車叫‘三大件,我想,就拍它吧”。不過,隨著經濟發(fā)展,生活水平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上了“小汽車”。王文瀾說,早先原本以為自行車肯定會越來越多,可實際“越拍越少”。
王文瀾很早就設置了拍攝專題,如《胡同》《肖像》《廣場漫步》《民間體育》等,一口氣拍了幾十年。業(yè)內外不少人,都通過照片認識了這個戴眼鏡的瘦高個兒。他的生活也和攝影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經常是每天早晨五點多就出門,王文瀾曾調侃自己是個“胡同串子”,“哪兒有素材,就奔哪兒去”。
從膠卷相機,到數碼相機,再到現在的智能手機,王文瀾的拍攝工具也在不斷“更新?lián)Q代”,越來越進步。攝影,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有人說,攝影不好找題材,周圍可拍的東西太少。王文瀾覺得不是,“只要腦子里有選題,就永遠有得拍。公園里、早市上……用細節(jié)勾勒出一幅生活畫卷,就是老百姓的‘清明上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