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南海
人們是喜歡快的,快有快的趣味。比如古人詩中就有“千里江陵一日還”的豪邁,大江浩蕩,水流湍急,舟行千里。隨著時代發(fā)展,科技一路前行,高鐵應運而生。如今,不要提“千里江陵一日還”,即使早晨在廣州吃罷早茶,下午也可以閑適地在北京吃烤鴨。
我也喜歡快趣。比如當你想旅行時,翻開中國地圖或是旋轉(zhuǎn)地球儀,千里萬里,甚至大洋彼岸,都不再是遙遠的距離。我們已經(jīng)居住在一個地球村。通訊技術也發(fā)達了。想來,小時候要想打個長途電話,需先到郵電局排隊,然后申請一個小牌子,進入電話亭中接通。每一分鐘都是昂貴的電話費用,讓人只能長話短說。遇到打電話不便,要發(fā)電報。當年,有專門的一項訓練,就是告訴人們?nèi)绾螌戨妶?,如何用最簡短的文字,說清楚一件事。人們惜字如金,反復思量。
如今有太多種通訊方式,早就不再需要去排隊打長途。郵件、短信、微信,都可以讓天涯咫尺間,哪怕在異國他鄉(xiāng),也能馬上看到你的笑臉。人們不再寫字,不再字斟句酌,表達快捷,何樂而不為?
但是,靜下來想想,慢也有慢的妙處。慢下來,也很幸福。如果你有一段長長的假期,不妨選擇慢車旅行,你可以慢慢地觀賞田野風光,可以和周邊的游客慢慢地嘮嘮家常。此時,一切都緩緩的,不急不躁。車輪的“咣當,咣當”聲似乎也極富韻律之美。
慢慢地給遠方的朋友寫一封信,先是鋪平信紙,信紙上有淡淡的花紋,那是我精挑細選的結果。找出朱紅的鋼筆,一字一畫地寫上思念,有時候,需要想想,應該如何表達。有時候,自己也會被其中的妙趣逗樂。想象著朋友打開信紙后,會以什么樣的表情讀信,心中也會洋溢著一種溫暖。
慢慢地寫一幅字,需要用老式的硯臺,需要慢慢地磨墨,慢慢地運筆。記得讀過畢淑敏的一篇散文,說既然有調(diào)好的墨汁,為什么還要去研墨?一位老人說:“要那么快干什么?慢慢地磨墨,慢慢地想,慢慢地醞釀情緒,慢慢地琢磨還有什么更好的表現(xiàn)方式,一圈圈地磨著墨,思緒也就慢慢地分泌出來、深入下去,看著清水漸漸地變得像糯米粥一樣稠厚,火候就快到了?!?/p>
慢慢地在鄉(xiāng)下種種菜,喝喝茶。人需要擁抱自然,更需要“接地氣”。慢下來,讓自己在鄉(xiāng)下體味田園之美,懂得四季之樂,看著春發(fā),夏長,秋收,冬藏,村里人的腳步是慢的,“從前的腳步好慢,從一個村子,到另一個村子,要走一天的時間。從前的日子很慢很暖,裹在淡淡的煙火里,日日年年”。
感情也需要慢慢的。人們說,那時慢,一份美好的情愫,如一枚小小的種子,暗暗地播種,它需要兩個人精心地呵護,慢慢地經(jīng)歷時光,才彼此有了默契和依戀。那份感情,才會如水到渠成,可以經(jīng)歷歲月和時光的檢驗。
在快與慢之間,人們做著選擇和評判。想來,快有快趣,慢有慢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