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穗
隨著現(xiàn)代人健康意識的提高,被公認(rèn)為抗癌明星的山芋(白薯),于近些年倍受青睞。除了常見的煮粥蒸食外,還 有將其炒制后作主菜的。更別說秋冬季節(jié),街巷間那隨處可見的烘山芋攤,散發(fā)出的誘人食香,成了此時最暖人的一道風(fēng)景線。
如果說這些還只是山芋的普通吃法,那么一款曾經(jīng)在水鄉(xiāng)聲名遠揚,既能當(dāng)特色小食,又可作宴席甜點的的糖油山芋,可謂將山芋這種具有平民色彩的食材,提升到一個全新的境界。
作為蘇州小吃中的知名品種,糖油山芋創(chuàng)始于1821年的“黃天源”。1928年,周振鶴所著《蘇州風(fēng)俗》一書,介紹了當(dāng)時姑蘇城中35家商店的特產(chǎn),其中便包括“糖燒番薯”,即現(xiàn)稱的“糖油山芋”。
據(jù)一些老蘇州回憶,早年間,只消一到山芋上市季節(jié),“黃天源”便會在沿街處支起一只大鍋制作糖油山芋,有時上面還飄浮著幾粒桂花。山芋的糖油香加上微微的桂花香,誘得行人紛至沓來。糖油山芋不僅格外受蘇州人的喜愛,外鄉(xiāng)人也十分鐘情此味。上世紀(jì)30年代,蔣緯國先生在東吳大學(xué)就讀期間,便經(jīng)常偕同學(xué)逛觀前街,品嘗這款美食。此外,東南亞一帶的華僑,還曾多次讓“黃天源”郵寄其品,以饗鄉(xiāng)味,傳為美談。然而就這么一款飽受贊譽的吳中名點,卻因種種原因,于解放后不久,便在市面上銷聲匿跡了。不僅菜館不愿意做,就連創(chuàng)始它的“黃天源”也停止供應(yīng)。此番情景,很讓嗜好這口的食客,陡生“此情可待成追憶”之嘆。
所幸的是,近些年來,一些有心的點心師傅,決定根據(jù)傳統(tǒng)制作工藝,恢復(fù)一批包括糖油山芋在內(nèi)的傳統(tǒng)蘇幫特色小吃,讓它們重返蘇州人的舌尖。我上次就在一家老茶樓內(nèi),品嘗到了這傳說中的江南老味道。
據(jù)同行的一位老食客介紹,糖油山芋屬于“粗料精做”的典型,講究的是細功夫。乍看下原料與制法似乎都挺簡單,卻是極為費時的活計。正因如此,加上利潤微薄,這就成了其一度在市面斷檔的主要緣由。
選料上,煮糖油山芋與平時吃的煮山芋,品種有所不同,后者多用肉質(zhì)色白、入口粉香的栗子山芋,而糖油山芋講究的是甜與糯,故選用質(zhì)地細膩、烹煮易酥的紅心山芋。尤以宜興山丘上所產(chǎn)的品種,為他地所不及。
制作時,先將山芋去皮洗凈,切去兩頭,放入明礬水中浸一下,時間以不超過一小時為好。糖油山芋的煮制。有一個秘竅,就是到中藥房購一點蘇木,先熬一鍋色如琥珀的水,而后在鍋中墊好竹制篾墊,將山芋排放上面(水須淹沒山芋),加糖后,先大火煮開,再改用慢火焐至糖味透心,用尖頭筷能戳透山芋時,文火焙燒到湯汁蒸發(fā),收膏稠潤。最后澆上用食用油、紅糖或黃糖熬成的黏稠糖油,撒上糖桂花,起鍋整只裝盆。
端上桌的糖油山芋,色澤紅潤,油光透亮,好似金屑的糖桂花點綴其上,觀感上先拔頭籌。加之一股特有的糖芋之香撲鼻而來,未吃即已沁脾。
趁熱剖開,用碗盛了,咬上一口。經(jīng)長時間燜燒的山竽,帶著透明如玻璃狀的糖油,唇齒間滿是絲絲縷縷、甜得流蜜的芬芳。味蕾有此一遭,實是很慶幸。而待得篤悠悠、樂滋滋地將整碗山芋落肚后,一種從舌根泛起的溫情熨帖,便似那窗外灑滿一地的清輝般,蕩漾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