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文言斷句題,首先是準確理解句意,使斷句符合文意,避免出現(xiàn)不合情理的情況。此外,借助以下標志,可提高斷句的速度及準確度。
(1)借助標志
①句首標志詞。發(fā)語詞或感嘆詞一般可作為一句話開始的標志,如夫、惟、蓋、凡、初、竊、斯、豈、請、敬、若夫、且夫、今夫、嗚呼、嗟夫、噫、噫嘻、悲夫等。復句中的關聯(lián)詞如茍、雖、縱、向使、若夫、至于、且夫、于是、至若、是故等,一般在其前面點斷。
②句尾標志詞。如也、矣、哉、爾、而已、乎、歟、耶等,一般可在其后面點斷。
③對話標志詞。如曰、云、語、言、道、白、對、謂等,一般情況下碰到都要點斷。值得注意的是,古文中的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出現(xiàn)人名,之后就只用“曰”而省略主語。但是,在文言文閱讀中,并不是所有的“曰”都可以作為對話的標志,比如下面的斷句題:
匡廬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爐峰北寺曰遺愛寺介峰寺間其境勝絕又甲廬山
許多考生把“曰”作為斷句的標志,從而造成停頓的錯誤。所以,看到“曰”時,首先要依據上下文確定其意思,接著才能判斷是停頓還是不停頓。當“曰”是對話或引用的標志時,就要在此處斷開;而如果是“叫作”的意思時,此后就不要斷開了。
(2)借助句式
文言文的固定結構可以啟示斷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斷句式,“不亦……乎”“孰與……乎”“其……乎”“安……哉”“何……為”等為反問句式,“為……所……”“受……于……”“見……于……”等為被動句式,還有“如……何”“況……乎”“何(以)……為”等為固定句式,這些都是斷句的“幫手”。
不過,這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例如,見到“者”便斷開,這是不可取的。“者”經常放在動詞和形容詞之間組成名詞性結構,比如下面的斷句題:
亂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強者王古之道也
此句應該翻譯成“混亂弱小的國家滅亡,這是人之常情。安定強大的國家稱王,這是自古以來的道理”,可是很多考生都把這句話譯成了“亂弱,是沒有人性的:治強是王古的道理”,將“王古”當作人的名字,很明顯是犯了見“者”就斷的錯誤。
(3)借助修辭
文言文也很講究修辭,頂真、排比、對偶、對稱、反復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利用這一特點,也方便于斷句。但是,一看到兩個詞語連用就把其作為頂真從中間斷開,往往會出現(xiàn)錯誤。比如下面的斷句題:
上常從容與信言諸將能各有差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于公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
文段中的“多”“為”“將”三個詞都是相同詞語連用,但這里并不是頂真,“多多而益善”乃越多越好之意;“何為”即為什么;“為我禽”指被我所抓;“將將”與“將兵”結構相同,前面的“將”作動詞用,是“率領、帶領”的意思,如果將其當作頂真來理解,那就大錯特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