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忠敏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的經濟、科學、技術發(fā)展日新月異,帶動了中國電影市場的高速繁榮,電影行業(yè)佳作年年推新,不斷刺激著廣大群眾的觀影體驗。諸多類型的電影大片,如武俠世界、日常生活、青春時期、校園愛情、歡樂喜劇、動作科幻、倫理道德、偵探真相等等,在賀歲檔、暑期檔、國慶檔輪番搶占各大影院,帶給觀眾各種各樣的視覺沖擊,其中體育類型電影也收獲大批粉絲,例如《女籃五號》(上海電影制片廠1957年攝制)、《水上春秋》(北京電影制片廠1959年攝制)、《乳燕飛》(西安電影制片廠1979年攝制)、《沙鷗》(北京電影學院青年電影制片廠1981年攝制)等成為一代人心中的經典。
一、傳紀模式還原真實場景
2019年國慶檔影片《我和我的祖國》(陳凱歌/張一白/管虎/薛曉路/徐崢/寧浩/文牧野,2019),“以高額票房和良好口碑證明了主流電影也可以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統(tǒng)一”[1],其第三個故事《女排奪冠》向觀眾披露了中國女排的點點滴滴。由中宣部和國家體育總局聯合拍攝的體育電影《奪冠》(陳可辛,2020),以中國女排為原型,講述了中國女排40年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為國爭光、勇奪冠軍的感人故事。影片由陳可辛執(zhí)導,張冀編劇,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及中國女排里約冠軍隊員朱婷、徐云麗等傾情出演。作為一部帶有濃重傳記色彩的寫實性影片,《奪冠》基本上還原了中國女排自改革開放到2016年里約奧運會期間的四次主要歷程,展現了40年間中國女排的集訓事實,尊重了大起大落的比賽經歷,又做到了細節(jié)化的人性處理。
該片原打算2020年1月24號上映,受新冠肺炎的疫情影響,撤檔直到國慶前9月25日上映。為了能夠將這部影片拍好,編劇張冀找來了有關女排的各種資料,進行大量閱讀、提煉。為了將郎平這個角色演好,鞏俐前往女排訓練基地和比賽現場貼身觀摩。黃渤飾演的陳忠和教練,講著充滿福建口音的普通話,一下子將觀眾帶回到漳州那個訓練基地。老戲骨吳剛飾演的袁偉民教練嚴格執(zhí)行訓練標準,將80年代的中國女排訓練成為“五連冠”的斗士。作為一位優(yōu)秀電影人,導演陳可辛在影片中盡量將每一個細節(jié)都最大可能還原,希望讓觀眾看到真正的女排精神。除主要演員外,選角以2016年女排里約奧運冠軍隊員為主,服裝、場景、道具都1:1還原歷史,其中,扮演十二位老一輩女排角色的,都是專業(yè)的排球運動員。影片中女排訓練場的地板是從漳州訓練基地一塊一塊搬到拍攝地,按照1:1進行原樣復制,空氣中依舊彌漫著40年來中國女排一次次集訓揮灑的汗水氣息,地面上依舊留存著她們頑強拼搏的腳印。連80年代留下的倒刺都清晰可見。
和2013年上映的《中國合伙人》(陳可辛,2013)一致的地方,是陳可辛在《奪冠》依舊找尋真實存在的社會名人,讓她們以合理的方式出現在電影中。以惠若琪、朱婷為代表的十余位中國女子排球隊員,在片中演出自己日常訓練、比賽時刻的真實情景,給觀眾真實體驗?!秺Z冠》全片采用48幀拍攝,部分場景采用96幀拍攝,并且與CINITY合作。CINITY融合了電影放映領域3D、4K、高亮度、高幀率、高動態(tài)、廣色域、沉浸式聲音等這些最新科技,其中高幀率放映是該部影片最大的特點。48幀拍攝,真實的捕捉到比賽過程中的點點滴滴;3D觀影體驗讓大家置身比賽現場,所有一切如同發(fā)生在自己身邊。
在整個觀影過程中,大家最明顯的體驗便是直接強烈的“真實”。影片以一種類似于傳記模式的蒙太奇手法,將中國女排40年間的重大時刻一幕幕搬上銀幕。每一場比賽,陳可辛導演將“比賽電影鏡頭”與“真實觀影鏡頭”有效結合,如開場的2008年中美對弈、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巴對弈,影片完全還原了兩場比賽的實際場面,就連對手的巴西都是邀請當年的女排隊員原班人馬出演。當決勝局的第二個比分為14:13時,觀眾席的巴西球迷紛紛起立,呼嘯而來的加油聲淹沒了賽場上其他一切聲音,氣氛變得非常緊張,甚至有些讓人窒息。隨著朱婷高高跳起的一擊重扣,巴西女排在判斷不準的情況下接球落空,中國女排終于拿下第二個賽點,女排姑娘們激動相擁,抱成一團,熱淚盈眶。其實觀眾早已經知道這場大賽的結局,然而在觀影時,尤其是國歌響起之際,依舊置身其中,深深被影片中的緊張氣氛感染。
二、女排精神的繼承
14億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1981年,我們從收音機里、從電視直播上,聽到中國女排首次奪得世界冠軍的消息。那一刻,萬人空巷,舉國歡慶。人們走向街頭,在廣場上高呼“中國女排”“祖國萬歲”。1981年世界杯、1982年世錦賽、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1985年世界杯、1986年世錦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五連冠”。中國電影需要《奪冠》。女排精神不僅是一種體育精神,同時也是一種時代精神,更是促進14億中國人民前行的力量。中國女排是我國體育界的一面旗幟,40年來不斷引領中國體育同仁挑戰(zhàn)自我、勇攀高峰。
2019年9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邀請剛剛獲得2019年女排世界杯冠軍的中國女排隊員、教練員代表,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招待會,在會見女排代表時,他指出,“女排精神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精神,喊出了為中華崛起而拼搏的時代最強音”[2],女排精神是“團結協(xié)作、頑強拼搏”的精神?!秺Z冠》用真實豐富的細節(jié)讓觀眾看到,中國女排在40年間奪下了一個又一個世界冠軍,她們在賽場上充滿自信的展現中國力量,便是女排精神。
改革開放初期,當國家體委的工作人員告知袁偉民主教練,美國已經采用計算機精確計算每一位球員的進攻模式時,袁偉民教練默默的將攔網搖高了15厘米,回頭看著工作人員問“這個計算機能算得到嗎?”在沒有高科技輔助的情況下,袁偉民主教練以提升隊員技術為根本,通過人力來彌補科技的不足,讓隊員在技術上領先一步。這一部分影片將中國女排的精神很好地傳達了出來,讓觀眾留下了深刻的記憶。這種中國女排的精神延續(xù),在陳忠和教練、郎平教練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傳承。
2008年8月15日,北京奧運會中國女排對戰(zhàn)美國女排。鞏俐飾演的郎平戴著金絲框眼鏡,身穿背上映著USA的美國隊服,沉穩(wěn)大氣的坐在美國教練席上,目光如炬。黃渤飾演的中國隊教練陳忠和(中年)站在場邊,凝神靜氣,盯著場上的比賽。陳忠和時不時的向郎平望去,目光如炬充滿深意,不斷經過的人影擋住了他的視線,遮蔽了不遠處郎平。中國女排四十年間的沉浮波動,一幕幕地被打開了。
步入21世紀,中國女排在2015年世界杯、2016年里約奧運會、2019年世界杯三奪桂冠,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女排的冠軍姿態(tài)。女排精神早已超越了體育本身,為中華民族之崛起凝聚了偶像標桿,提供了精神力量。影片《奪冠》的故事跨越了38年,“通過電影語言及電影鏡頭揭示了體育的多重內涵,引發(fā)人們進一步的思考”[3]。從1978年改革開放,到1981年中國女排首次奪得世界冠軍,到2016年里約奧運會重登冠軍寶座、重返世界巔峰。從郎平為核心的老一輩中國女排,再到惠若琪、朱婷為代表的新生力量,《奪冠》通過一支隊伍、兩位教練、三代女排的訓練,致敬幾代功勛卓著的教練、隊員。影片展現了中國女排這支王者隊伍一路披荊斬棘、頑強拼搏的登頂歷程。
三、社會的時代變遷
《奪冠》再現了中國女排40年來的發(fā)展歷程,凸顯了一直延續(xù)傳承的女排精神。導演陳可辛表示,《奪冠》這部電影的核心就是要表現女排精神。1981年中國女排為什么能奪得世界冠軍,今天的女排是如何奪得世界冠軍,將來的女排要怎樣繼續(xù)奪冠,“女排精神”便是最好的回答。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經歷了許多磨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重新擁抱世界,1981年贏得世界冠軍便是女排對改革開放的及時、有效、強力回應。女排奪得世界冠軍,代表了一種自強不息的女排精神,同時也是一種奮發(fā)圖強的民族精神。這種女排精神、民族精神向世界證明了中國的崛起。
影片的前部分,是中國女排第一個高峰時期,這是影片重點體現的地方。在福建漳州女排集訓場地,墻上貼著的八個紅色大字“沖出亞洲 走向世界”特別醒目。為了能夠在1981年世界杯上取得勝利,女排隊員們忍受著高壓、傷痛,每一位隊員都發(fā)揮自己最大的能力,不斷突破自我,提升戰(zhàn)力。
影片的后半部分,有“鐵榔頭”美譽的郎平已經從當年的女排運動員,成為一名出色的教練。當她重新回歸到大眾的視野中,是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美對決場上,然而她卻身穿背部印著USA的美國隊服。有“鐵榔頭”執(zhí)教的美國女排,擊敗了陳忠和帶領的中國女排。去美國執(zhí)教本就讓她陷入非議,如今在北京奧運會上又擊敗了國家隊,這更加讓她卷入旋渦。在陳招娣(劉敏濤飾)的臨終留言感召下,郎平終于下定決心回國執(zhí)教。在成功應聘為中國女排主教練后,郎平上任之初就大膽改革,帶領國家隊的姑娘們快速爬出低谷,以朱婷、惠若琪為主的新手很快成長為女排新國手,在多次世界大賽中勝利衛(wèi)冕,重新為中國女排奪得榮耀、再鑄輝煌。
新時期以來,在科學與技術的支持下,郎平再也不是像當年袁偉民主教練那樣訓練女排隊員?!半S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視覺技術的革命突破”[4],她通過更加科學化、現代化的訓練方式,特別是富于體育精神的執(zhí)教思維和實踐方式,讓每一位中國女排選手知道“為什么要打球”。郎平回顧自己80年代職業(yè)運動生涯,在國家還相對弱小的情況下,鐵榔頭“太想贏了”代表的是一個時代的呼聲。當她從美國回來后,她覺得女排輸贏和國家榮譽之間的關系已經不像80年代那樣了,除了體育競賽我們還有很多彰顯國力的地方。因此女排不用以奪冠這種刻意外化的方式贏得榮譽,首先是要“成為你自己”,然后全心全意投入排球運動。正是這種嶄新的女排精神,讓郎平帶領第三代中國女排重新登頂、再攀巔峰。
進入21世紀,中國女排想要改變目前的低迷,重新回到“五連冠”時期的狀態(tài),除了繼承一系列優(yōu)秀的品格之外,在運動員本身的自我反思、團隊協(xié)作、日常訓練、戰(zhàn)術調整等方面,需要更進一步。這便是影片后半部分重點突出的地方。為了能夠扭轉中國女排低迷狀態(tài),重登冠軍、再創(chuàng)輝煌。為此,以郎平為代表的第三代女排教練上任之時,她便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在沒有人看好的前提下,郎平帶領中國女排度過了低谷期,用一次又一次的世界冠軍捍衛(wèi)了中國女排的世界地位。影片的后半部分,在訓練女排隊員時,郎平問“你們?yōu)槭裁匆蚯颉保爢T們經過多次曲折才找到了答案——“成為你自己”。這是迷茫中的朱婷找到的答案,也是新時期女排精神的體現:沒有第二個誰,只有第一個我。放下包袱,全力前進,開創(chuàng)屬于自己的奮斗之路。
結語
《奪冠》結合主旋律、專業(yè)化、藝術化、市場化等多個因素,回顧了中國女排40年間的波瀾起伏,影片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美對決為起點,再現中國女排從第三屆世界杯到2016年巴西奧運會的奪冠歷程。導演陳可辛在真實的歷史事件中加入了新的元素,通過李國君、郎平、朱婷三代女排運動員的風采,展現了改革開放以來民族發(fā)展強大、祖國繁榮昌盛的歷史進程。這不僅是一部講述女排的電影,更是一部講述中國人民頑強拼搏的電影;這不僅是影片本身的意義,更是女排精神、民族精神在當今的傳承、未來的發(fā)揚。
參考文獻:
[1]何利娜.《我和我的祖國》:人民史觀、集體敘事及文化認同[ J ].電影評介,2020(11):89-93.
[2]習近平會見女排代表,http://www.xinhuanet.com/2019-09/30/c_1125061499.htm.
[3]付焱森,高士剛.俄羅斯電影《絕殺慕尼黑》:鏡像下的體育內涵[ J ].電影評介,2020(9):106-109.
[4]李曉陽.新時代主流意識形態(tài)感性傳播的功能探析[ J ].宜賓學院學報,2020(5):6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