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均凱
課堂動態(tài)生成資源是指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發(fā)生的不可預知的學習結果或學習事件。我們所有教師都知道,課堂教學不是生產線,不可能完全預知“產品”的結果,它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從教十幾年來我深深的感覺到小小的課堂凝聚著太多的智慧,每一個教學行為、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承載著太多復雜的因素,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利用我們的教學智慧靈活的處理課堂中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生成資源,切實做到教學中“實”與“活”的和諧統(tǒng)一。
所謂的課堂教學中“實”是指教師擺脫教學的“花俏”的情境,以共存互學的師生關系為前提,加以老師簡潔、切中要點的引導,伴隨師生在充滿實實在在的“數(shù)學味”的研討氛圍內的交流探討活動。而“活”指教師圍繞數(shù)學知識的核心,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面去品味數(shù)學、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敏性、發(fā)散性、展示課堂靈動性。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漸漸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存在有部分教師的數(shù)學課堂“數(shù)學味”嚴重缺失的現(xiàn)狀,隨著我校高效課堂建模的不斷推進我認為我們的數(shù)學教學,必須是“實”與“活”的高度統(tǒng)一;必須追尋“實”與“活”的高度融合。
一、“實”與“活”的統(tǒng)一,誘發(fā)動態(tài)生成性資源
例如:教學“生活中的比”時,我設計一道練習題:請說出“樹高與影長的比是5.7:3”這個比的含義。
于是,有個學生充滿自信地說:“那就是樹高是5.7米,那么影長就是3米?!边@個學生剛說完,另一個學生立刻站起來說:“我認為XX說的不對,應該這樣說,如是樹高是5.7米,那么影長就是3米?!?/p>
聽到這,我暗自高興:機會來了!于是,我用導向性強的提問:“聽聽,第二位同學很好地用了哪個詞?”“為什么要用這個詞?”“現(xiàn)在請大家在小組內討論一下,你們認為誰說的好些,為什么?”然后引發(fā)了全班學生的爭論……。
生1說:“剛才第二位同學用了如果,表示這是一種假設。”
生2說:“5.7:3這個比中沒有加單位,可能表示如果長是5.7份,那么寬就是3份?!?/p>
生3說:“對呀,題中又沒有說一份一定是1米,每份也可能是2米,3米……,所以,當然得用如果了”
最后大家各抒已見之后,達成一致意見:在這個比中,樹高,影長并不一定真是5.7米,3米;也可能樹高11.4米,影長就是6米……
在這個教學片斷中,學生精彩的發(fā)言,我適時引導、點播,充分的利用課堂生成性資源,在用“實”、用“活”教材的同時,既關注了課堂教學的數(shù)學味,又能有效誘發(fā)動態(tài)生成性資源,真正提高數(shù)學教學的實效性。
二、“實”與“活”的融合,引發(fā)動態(tài)生成性資源
例如在教學利用“估計”解決問題時我讓學生在個人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交流,然后小組代表展示匯報。
代表生1:? 45+46≈90(人)??? 43+47=90(人)??? 42+48=90 (人)
90×3=270(人)
代表生2:5+6≈10(人)??? 3+7=10(人)?? 2+8=10(人)? 40×6=240(人)
10×3=30(人)240+30=270(人)
代表生3:45×6=270(人)
代表生4:45≈ 50???? 43≈40???? 42≈ 40??? 48 ≈50???? 46≈50
47≈50?????? 50×4=200(人)? 200+40×2=280(人)
代表生5:40×6=240(人)
代表生6:50×6=300(人)
……
師:品味一下我們剛才的探索過程,對于這些方法你有什么想法嗎?
片刻之后學生紛紛發(fā)表評價觀點:
代表生1和代表生2的想法可以看作“湊十法” ,代表生3的方法是“找中位數(shù)法”代表生4的估算方法是“四舍五入法” 代表生5的方法是“去尾法”代表生6的方法是“進1法”?? ……
上述幾種估計的結果與準確值都相接近的,但學生“生成,”的過程卻精彩紛呈。通過比較方法的交流與展示,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的多樣性。一道平常的估算題,以估算為載體,突出學生主動探究,思想生成的過程。
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實”與“活”的統(tǒng)一,不僅讓學生掌握了知識,還讓學生體驗到了主動參與的樂趣,更重要的是達到了使課堂“活”起來,達到讓學生“活”起來的目的,同時還提高了數(shù)學課堂的教學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