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炳新
“驚飛距離”是鳥類研究中的一個專業(yè)名詞,指的是鳥類在發(fā)現(xiàn)天敵時做出應(yīng)激、起飛逃離的警戒距離。當一群鳥兒在枝頭歡快地歌唱,或在地面覓食時,如果發(fā)現(xiàn)天敵靠近,它們就會停止歌唱或覓食,四處張望,做好起飛逃離的準備。而驚飛距離就是鳥類允許天敵接近自己的最小距離,一旦天敵觸及這個距離,鳥兒便會迅速飛離。
美國科學家萊維澤伊及其團隊對650種鳥類的驚飛距離進行了測試研究,他們發(fā)現(xiàn)鳥類的驚飛距離是有規(guī)律的:隼形目猛禽的驚飛距離最長,可達90米左右;其次是體型較大的雁形目的驚飛距離,約50米;而體型最小的雀形目的驚飛距離最短,約10米??茖W家認為,隼形目這個最長的驚飛距離可能與它們極強且敏感的視覺分辨力有關(guān),它們能在極遠處敏銳地感知到危險的存在。雁形目等體型較大的鳥類的驚飛距離較遠,可能與其體型較大容易暴露,且笨重的身體帶來比較遲鈍的驚飛速度有關(guān),正所謂“笨鳥先飛”。雀形目的小鳥驚飛距離極短,可能與容量小的動物相對較弱的天敵識別能力有關(guān)。
有趣的是,動物(不僅僅是鳥類)會在不同情況下根據(jù)自身的身體狀態(tài)和危險等級來調(diào)整驚飛距離。就像我們在通過人行橫道過馬路時,會小心翼翼地觀望車速決定是否通過一樣。變色龍也會根據(jù)人類迎面接近的速度來調(diào)整自己的起始逃逸距離,迎面接近的速度越快,變色龍的起始逃逸距離就越長。
了解鳥類的驚飛距離及其特點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有實際意義。如在野生動物園中,工作人員可以將來訪的游客隔離到各類動物的驚飛距離之外,這樣既可以為動物提供一個安靜、舒適、沒有生存壓力的棲息空間,又可以讓游客觀賞到最自然、最真實的動物生存狀態(tài)。
在人與動物的接觸中,不越界它們的驚飛距離,它們才不會感覺到生存的壓力,才會生活得更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