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娜·科連 俞月圓
? 猩猩哈姆和比爾·布里茨(右)
就在執(zhí)行飛行任務的前一天,宇航員跑了。訓練十分艱苦,內容不易理解,提供的食物很難吃。再說了,宇航員并不是自愿報名來參加的。
它根本沒法報名參加:它是一條狗。
來自莫斯科航空醫(yī)學研究所的研究者趕緊尋找替補。他們從街上抓來一條流浪狗,給它起名ZIB。這是一個俄語的首字母縮略詞,意思是“失蹤博比克的替補”。小狗被裝在太空艙里,固定到火箭上,送上了距離地球不遠的太空地帶。它平平安安地回來了。
這次具有歷史意義的飛行任務開展于1951年9月,當時蘇聯(lián)正在努力完成將人類送入太空軌道的計劃,狗是他們的試驗品。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歷史學教授艾米·納爾遜表示蘇聯(lián)用狗開展科研由來已久。19世紀末20世紀初,伊萬·巴甫洛夫用狗做實驗,揭示出被稱為“經(jīng)典條件反射”的學習過程,這種反射行為將刺激與反應聯(lián)系起來。當時巴甫洛夫正在研究狗的消化,他注意到,沒等他提供肉食,狗就已經(jīng)開始流口水了。這意味著狗接收到了某種信號,知道它們即將獲得一頓美味的大餐。
ZIB
指揮官與出征歸來的哈姆握手致意。
在地球的另一端,美國人正在進行相似的生物醫(yī)學研究,不過他們的研究對象是靈長類,包括猴子和黑猩猩。
有史以來,人類一直生活在大氣層的屏障之下,不用暴露在宇宙中,沒有人知道我們的身體會如何應對失重狀態(tài)。有些醫(yī)生認為,沒有了重力產(chǎn)生的穩(wěn)定拉拽作用,吞咽和將血液送往心臟等人體基本機能都將無法運行?!叭缃裎覀儺斎恢溃瑒游锖腿祟惖纳眢w機能可以在太空中正常運作,但當時我們什么都不知道?!北葼枴げ祭锎恼f。20世紀60年代早期,這位美國獸醫(yī)曾參與管理飛往太空的黑猩猩。
布里茨說,實驗用的黑猩猩是從非洲剛果找來的。早在1958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成立之前,美國空軍就已經(jīng)進行過靈長類動物的初步飛行實驗。美國空軍付錢給非洲一些國家的捕手,讓他們抓來幾十只年輕的黑猩猩。抵達項目總部(位于新墨西哥州的霍洛曼空軍基地)時,大多數(shù)實驗對象的身體狀況很糟糕。在九位獸醫(yī)中,有八位被黑猩猩傳染了肝炎。布里茨是唯一一位沒有染病的。
黑猩猩的年齡在一歲到兩歲之間?!八鼈兙透⒆右粯?,”布里茨說,“我們會跟它們一起玩。”他記得有一次在家接到一個電話,對方說霍洛曼基地的一幢樓里燈光閃爍。趕到之后,布里茨發(fā)現(xiàn)原來是一只黑猩猩在打開掛鎖逃出籠子后,又幫助另一只黑猩猩逃出了籠子。它們在實驗室里到處跑,按動電源開關,還一塊接一塊地把沾有化學藥劑的抹布從容器里扯出來,就像抽抽紙一樣。
獸醫(yī)和歷史學者說,美國研究人員選擇用靈長類動物做實驗,是因為它們在生理上與人類有相似之處。他們讓黑猩猩在飛行過程中做一些簡單的動作,以期弄清在失重條件下可否保持清醒并做點事。研究者教黑猩猩根據(jù)閃光燈的提示依次按動一些控制桿。如果在訓練中犯了錯,它們的腳上會受到一次較輕的電擊。如果做對了,就能得到香蕉球作為獎勵。
狗無法完成類似的任務,但納爾遜說蘇聯(lián)人并不擔心。在航天事業(yè)發(fā)展初期,他們很少讓宇航員來操控。蘇聯(lián)首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尤里·加加林的太空艙里裝有可以由地面人員啟動的操縱裝置,手動操縱裝置則是緊急情況下用來應急的。反觀在航天事業(yè)中實現(xiàn)同樣成就的第一位美國人艾倫·謝潑德,他在艙內需要操作數(shù)十個開關、按鈕和操作桿。
根據(jù)科林·伯吉斯和克里斯·杜布斯撰寫的《漫游太空的動物》,美蘇兩國訓練動物時強度都很大。倘若按照今天的標準來判斷,恐怕都有虐待動物之嫌。蘇聯(lián)人把狗關在狹小的容器內,一關就是幾個小時,以此模仿太空飛行時的局促空間。它們還得聽震耳欲聾的響聲,被放在離心機里甩來甩去,這都是為了模擬太空飛行從發(fā)射到著陸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極端情況。在美國人那邊,靈長類動物除了接受運動技能訓練,也經(jīng)受過類似的震動和噪聲的折磨。
1948年,美國人開始使用獼猴進行試驗飛行。最初參與的六只獼猴死于窒息、飛行中的爆炸或者后續(xù)反應。布里茨說,60年代初參與飛行的黑猩猩要好過些。他見過第一只飛上太空的黑猩猩哈姆,其名字來自它的參訓地點——霍洛曼航空航天醫(yī)學中心——的縮寫。哈姆搭乘“水星-紅石2號”運載火箭,抵達了近地空間與宇宙空間的交界地帶,成為第一只進入外太空的猩猩?!八臓顟B(tài)好極了?!辈祭锎娜绱嗣枋龉?。后來,哈姆一直生活在動物園里,直到1983年去世。伊諾斯是第二只進入太空的黑猩猩,也是最后一只。它平安地回到了地球,卻在幾個月后死于與太空飛行無關的細菌感染。
如今,蘇聯(lián)的太空犬形象仍出現(xiàn)在從T恤衫到套娃的一系列商品上。萊卡是第一只突破交界地帶,進入宇宙空間并完成繞地飛行的狗。在發(fā)射過程中,它瘋狂地呼吸,心率達到了正常值的三倍。按照蘇聯(lián)人的計劃,這次任務的內容并不包括平安返航。發(fā)射后不久,萊卡死于艙內的高溫。那是1958年的事。
? 猩猩伊諾斯
“俄羅斯人對太空狗心懷歉意,他們尤其覺得對不住萊卡?!泵绹鴩液娇蘸教觳┪镳^航天史部館員卡西·路易斯說,“首席研究員奧列格·加津科親手將萊卡送上了太空。當時他就很清楚,萊卡再也不會回來了。去世前,他說這是自己整個職業(yè)生涯中唯一感到后悔的事?!卑l(fā)射前加津科曾帶萊卡回過一次家,讓它和自己的孩子一起玩。
? 羅馬尼亞1959年發(fā)行的印有萊卡形象的郵票,上面寫著:萊卡,首位太空旅客。
60年代,蘇聯(lián)不再將狗送入太空,美國也隨之停止了將靈長類動物送上太空的行動,只是在1985年,讓兩只松鼠猴和宇航員一起搭乘過一回航天飛船(它們活下來了)。布里茨表示,霍洛曼基地訓練了足夠多的猩猩,差不多可以給每一位參與水星計劃的宇航員搭配一只。哈姆為謝潑德承擔的任務做了先行試驗,伊諾斯則為美國首位環(huán)繞地球飛行的宇航員約翰·格倫做了預演。格倫完成飛行后說,失重體驗其實“讓人非常享受”,訓練猩猩承擔太空飛行測試的項目就取消了。
研究人員轉而選擇了實驗室研究中更受青睞的對象:嚙齒類動物。這些小東西能幫助回答一些有關太空飛行的更復雜的問題,比如宇宙輻射會對健康產(chǎn)生哪些影響?!叭绻恢粍游锷砩习l(fā)生了某種變化,你沒法知道這在科學意義上是否具有代表性。但如果30只老鼠身上都發(fā)生了這種變化,那么因果聯(lián)系就很清楚了?!鲍F醫(yī)理查德·西蒙茲如是說。上世紀70年代初,西蒙茲曾為NASA工作,負責管理那幾只后來乘坐阿波羅17號登上月球的小鼠。
離蘇聯(lián)的太空狗逃出基地過上安穩(wěn)日子,已經(jīng)過去差不多70年了。如今,科學家還在不斷地把動物送上太空,替代人類作為實驗對象。根據(jù)NASA的說法,眼下在環(huán)繞地球運行的國際空間站里,就還有幾只老鼠正陪伴著宇航員。
[譯自美國《大西洋月刊》]
編輯: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