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昂尼德·姆列欽 蘇禪云
? 位于莫斯科新圣女公墓的赫魯曉夫墓
1964年10月14日,蘇聯(lián)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赫魯曉夫突然“被退休”。這是繼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又一次兵不血刃的政權變革,而推翻他的人正是他的親信。是什么讓他們下定決心要扳倒赫魯曉夫?甚至有的人在發(fā)動政變后自己也不好過,被削權奪位,卻依然坦言不后悔自己的背叛。赫魯曉夫何至于弄到眾叛親離的地步?
關于赫魯曉夫退位的原因,眾說紛紜,但均指向一個矛頭——“他對國家造成了威脅”。他發(fā)起一項又一項的改革,意圖把蘇聯(lián)從泥潭中拉出來,卻在無意中觸動了各階層的權力和利益,自然會被別人視為眼中釘。
歷史會記得赫魯曉夫犯過的錯:他批判斯大林的個人崇拜主義,自己卻在重蹈覆轍;他不顧本國的國情強行推廣種植玉米,導致農業(yè)經歷極大挫折。但是歷史也會記得赫魯曉夫那些不可抹殺的偉大貢獻。
赫魯曉夫最偉大的功績之一,就是奠定了蘇聯(lián)“核彈大國”和“航空大國”的地位。赫魯曉夫是蘇聯(lián)首批堅定支持發(fā)展火箭和導彈的人,他重用了斯大林時期蒙冤入獄的杰出火箭設計師謝爾蓋·科羅廖夫和瓦倫丁·格盧什科,還把加加林送上了太空。
其次,他給了全國人民相對富足安定的生活。斯大林上臺后,取消了新經濟政策,后繼者赫魯曉夫接手的是一個手里有武器、碗里沒糧食的俄羅斯。盡管如此,赫魯曉夫接管蘇聯(lián)之后,50年代后半段也可謂是蘇聯(lián)經濟史上的黃金時段。
赫魯曉夫的功勞之三就是大量修建居民住宅。斯大林統(tǒng)治時期,只有高層領導才能擁有單獨的住宅,百姓只能住地下室、板棚屋以及共用廚房和衛(wèi)生間的公共宿舍。赫魯曉夫下令修建了大量成本低、造速快的簡裝低層樓房(即“赫魯曉夫樓”),讓老百姓人人有房住,解決了燃眉之急。雖然赫魯曉夫樓在后來備受詬病,但在當時確實是一項實實在在的民心工程。此外,他還下令修建了幼兒園、醫(yī)院和學校等公共設施。
其四,赫魯曉夫關心老百姓的物質生活,也同樣關注他們的精神生活。他在文化領域內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打破了斯大林時期對文化事業(yè)的種種束縛,使得這一時期蘇聯(lián)的文化、藝術、影視和戲劇百花齊放。
赫魯曉夫的“過”,一是失了官心,二是失了民意。
他嘗試對國家管理體系進行變革,簡化國家機構,賦予生產者和勞動者更多的權力。他說:“那些所謂的州委會、農業(yè)部和執(zhí)委會里都是吃干飯不干活的,區(qū)委會也是白養(yǎng)著一群閑人,讓他們去企業(yè)、礦井和鄉(xiāng)下,到最需要他們的地方去!”事實上,赫魯曉夫的這項改革在50年代后期確實極大地促進了蘇聯(lián)的經濟發(fā)展。
地區(qū)國民經濟委員會無需聽從州委會的指令,這使得黨內領導失去了對生產的管控。內閣官員對此非常憤怒,黨內部門也開始分裂。如果任由赫魯曉夫再繼續(xù)所謂的黨內改革,這些權力部門將沒有存在的意義。
1961年10月蘇聯(lián)共產黨第二十二次代表大會上通過新的黨章,規(guī)定黨委會成員要定期按一定比例更換“新鮮血液”。新修改的黨章不但打破了一直以來默認的干部終身制,還徹底堵住了個人崇拜的源頭。
? 勃列日涅夫為赫魯曉夫佩戴社會主義勞動英雄勛章。三年后,赫魯曉夫被勃列日涅夫推翻。
黨內高層人士好不容易爬上高位,終于可以享受干部終身制帶來的福利——畢生的安穩(wěn)和舒適,而赫魯曉夫卻想打破這一切,這讓他們很不愉快。而且赫魯曉夫不分場合,不論官職,動輒像訓孫子一樣地訓斥同事和下屬,用詞極為粗俗,“蠢貨”“懶蛋”這類詞語張口就來。物質和精神上的雙層壓迫,讓他身邊的人越來越無法忍受。
赫魯曉夫對此毫無察覺,還洋洋自得道:“如果每個人都只能干一屆,最多兩屆,就能很大程度上防止官僚主義和關門主義,優(yōu)秀的人就有更多的晉升機會,就能實現(xiàn)黨內民主?!?/p>
表面上看,赫魯曉夫的新規(guī)定是有利于提拔年輕干部的。但年輕官員的想法卻跟赫魯曉夫預想的背道而馳:到達高位以后,他們也會渴望一直享有權力帶來的福利。這就是為什么年輕官員都選擇了勃列日涅夫——因為他允許任職15年。
壓倒駱駝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是1962年6月發(fā)生的新切爾卡斯克電力機車制造廠工人大罷工事件。赫魯曉夫一直聲稱要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卻在當年5月31日的蘇共中央和蘇聯(lián)部長會議上發(fā)布了關于提高肉類、奶類制品價格的決定。一邊是工資水平下降,一邊是物價上漲,憤怒的工人發(fā)起了罷工游行。政府沒有選擇安撫,而是派有著“蘇聯(lián)英雄”稱號的伊薩·普利耶夫大將軍指揮軍隊前去鎮(zhèn)壓罷工。人民英雄鎮(zhèn)壓人民,最終23人死亡,受傷者不計其數(shù)。赫魯曉夫因而失去了百姓賦予他的“人民守護者”光環(huán)。
赫魯曉夫度假回來,迎接他的不再是恭維討好,而是冷冰冰的宣判——他被自己最信任的人拉下了寶座。
與赫魯曉夫最初設想的不同,他的改革最終沒有未來。如果他給予經濟足夠的自由,俄羅斯說不定就走上了跟中國一樣的成功道路。同是蘇聯(lián)新經濟政策的追隨者,鄧小平成功了,赫魯曉夫卻一敗涂地。
機會轉瞬即逝,赫魯曉夫從此再也沒有機會挽回。
赫魯曉夫退位事件的核心推動者分為兩個派別:一個是蘇聯(lián)中共中央主席團成員,首當其沖的就是勃列日涅夫和波德戈爾內(烏克蘭黨委第一書記)。他們已經無法忍受赫魯曉夫的種種改革帶來的壓力和危機感;另一個則是團結在謝列平(蘇共中央書記處、蘇聯(lián)部長會議副主席)和謝米恰斯內(克格勃主席)周圍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