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倩葦 丁云霞
【摘要】目的:探討中醫(yī)護理干預對緩解骨科術后疼痛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本院骨科收治的56例骨科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n=28),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研究組在此基礎上實施中醫(yī)護理干預,對比兩組的VAS(疼痛視覺評分)。結果:兩組患者術前1d的VAS評分無顯著差異,經過不同護理后,兩組疼痛均有改善,且研究組術后2d、5d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中醫(yī)護理干預對緩解骨科術后疼痛的效果顯著,能明顯降低患者的疼痛感,促進其恢復,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 骨科術后疼痛;中醫(yī)護理;效果
骨折患者術后疼痛感強烈,嚴重影響其生理和心理,不僅增加患者住院時間,還增加患者經濟負擔,不利于病情恢復[1]。中醫(yī)護理是近年來臨床應用較多的護理方式,其主要目的是針對患者術后疼痛給予緩解,舒緩其情緒,以有效促進創(chuàng)口愈合、縮短恢復周期。本文就中醫(yī)護理干預對緩解骨科術后疼痛的臨床效果進行了分析,現將具體情況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骨科在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56例骨科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擇期進行首次骨科手術者;均自愿參加此次研究。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嚴重肝腎疾病者;7天內服用過阿片類鎮(zhèn)痛藥物者;精神障礙者。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n=28):對照組年齡21~70(42.2±3.8)歲,男15例,女13例,其中股骨干骨折6例,肱骨骨折7例,脛骨干骨折8例,腓骨骨折7例;研究組年齡21~71(42.5±3.2)歲,男16例,女12例,其中股骨干骨折8例,肱骨骨折6例,脛骨干骨折8例,腓骨骨折6例。兩組的基線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包括心理護理、飲食護理、用藥指導等。研究組在此基礎上實施中醫(yī)護理干預,具體包括:
情志護理。轉移患者注意力或采用暗示情志療法,以改善患者不良情緒,疏肝解郁,保持其愉悅樂觀心情,緩解疼痛。(2)穴位按摩。骨科術后出現的痛癥、腫脹、肌肉麻痹是氣滯血瘀、不暢或筋脈痙攣導致,根據患者疼痛部位進行相關穴位的按摩,以舒經活絡、運暢血氣,減緩腫脹、疼痛感。用按、壓、擠、推的方式,每次按摩2-3個穴位,時長15-20min/次,以患者感受溫熱為宜。(3)艾灸護理。其目的是通過燃燒產生的溫熱和藥力以實現疏經通絡、氣血調順,減輕疼痛。取患者中極和天樞,時長15-30min,能有效改善疼痛感。(4)耳穴壓豆。取患者皮質下、交感和神門穴位,壓王不留行籽,時長3-5min,間隔1-3天更換。還可根據骨折部位取相應耳穴壓豆,上肢骨折取手腕、手肘、肩,下肢骨折取踝、膝,或取肝腎穴,以起到鎮(zhèn)痛安眠作用。(5)中藥涂擦。于腫脹患處涂抹中藥成分的棄杖膏或消腫止痛膏,以減輕腫脹程度,緩解疼痛。
對比兩組患者的VAS評分,包括術后1d、術后2d、術后5d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量表, 總分為10分,0分為無痛,1-4分為輕微疼痛,5-6分為中度疼痛,7-8分為重度,9-10分為劇烈疼痛。
研究數據運用SPSS20.0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X2檢驗,計量資料y以(x±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術前1d的VAS評分無顯著差異,經過不同護理后,兩組疼痛均有改善,且研究組術后2d、5d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 1 兩組患者的 VAS 評分比較(n=28,x±s)
大部分骨折是因暴力或嚴重外力所致,導致身體骨骼斷裂、機體損傷[2]。臨床治療多采用手術切開固位,使機體組織受到嚴重損傷。人體受手術損傷刺激后,會產生反射性的神經感知,出現劇烈疼痛感,引起患者焦慮、躁動情緒。疼痛還會增加患者機體新陳代謝,增加交感神經系統(tǒng)活動,免疫系統(tǒng)功能降低,進而影響術后恢復,同時疼痛還會釋放5-羥色胺,極易引起血栓等術后并發(fā)癥[3]。所以,減輕患者疼痛是骨折術后的關鍵。
傳統(tǒng)的常規(guī)疼痛護理是給予患者鎮(zhèn)痛藥物,大量攝入會抑制患者的神經和消化系統(tǒng),出現惡心、頭暈、食欲下降等副作用,醫(yī)生對其用藥保守性也較高,延長用藥間隔時間或減少劑量,使患者的鎮(zhèn)痛效果不佳,不利于患者的術后康復 。而中醫(yī)護理是根據中醫(yī)學說,以調理人體的血氣運行入手,具有較高的安全性。中醫(yī)護理中對患者進行情志護理,以調節(jié)其情緒,平和內臟應激,穩(wěn)定血壓,對康復起到促進作用。其次,患者創(chuàng)傷及術后損傷了筋骨經絡,造成氣血瘀滯,引起腫脹產生疼痛。中醫(yī)護理中運用穴位按摩和艾灸,以疏經通絡、活血止痛、調順氣血,緩解疼痛。相關研究顯示,穴位按摩還可降低多巴胺含量,有利于血液循環(huán),促進局部組織的代謝及營養(yǎng)吸收,起到消腫止痛的作用。運用耳穴壓豆,根據患者情況取對應耳穴,使用王不留行籽刺激耳穴,以起到舒筋活絡及止痛的作用。同時還可輔助外涂中藥膏,起到消腫止痛、活血祛瘀的作用。
本文通過對兩組患者進行不同的護理,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術前1d的VAS評分無顯著差異,經過不同護理后,兩組患者的疼痛均有改善,且中醫(yī)護理組術后2d、5d評分顯著低于常規(guī)護理組。結果說明,中醫(yī)護理能明顯減少患者的術后疼痛感。
綜上所述,中醫(yī)護理干預對緩解骨科患者術后疼痛臨床效果顯著,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推廣。
[1]王艷敏.中醫(yī)護理技術對減少骨科術后疼痛的效果觀察[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55):99.
[2]張嘉怡.中醫(yī)護理緩解骨科患者術后疼痛的效果觀察[J].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2018,39(06):90-91.
[3]王瑞紅.中醫(yī)護理方案在減輕骨科患者術后疼痛中的作用[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2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