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良,唐 敏△,何 潔
(1. 重慶市大足區(qū)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重慶 402360; 2. 重慶市開州區(qū)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重慶 405400)
山豆根為豆科植物越南槐的干燥根和根莖,其味苦、性寒、有毒,苦降瀉熱,具有清熱解毒及消腫利咽功效,臨床常用于治療火毒蘊結、咽喉腫痛及口舌生瘡[1]。山豆根中含有的生物堿和黃酮化合物毒性均較大,臨床用量應控制在10 g 以下,并應合理配伍,以降低毒性[2]。臨床醫(yī)務人員常因害怕其毒性而選擇其他同效藥,或為了追求治療效果而忽視其毒性,超劑量或長期用藥,導致中毒事件時常發(fā)生[3]。為提高山豆根臨床使用的安全性、合理性、規(guī)范性,本研究中回顧性分析了重慶市大足區(qū)人民醫(yī)院2017 年山豆根處方的用藥配伍情況?,F(xiàn)報道如下。
利用醫(yī)院信息系統(tǒng),以“山豆根”為主題詞,共檢索出重慶市大足區(qū)人民醫(yī)院2017 年含山豆根的中藥處方752 張,其中單張?zhí)幏剿兴幾疃?6 味。分析處方患者的年齡、性別、用藥劑量和天數(shù)、配伍情況、臨床應用、科室分布、不良反應等情況。
結果見表1 至表7。患者年齡10 個月至88 歲;以國家規(guī)定的山豆根日均劑量不超過6 g 為標準,各年齡段患者用量均超標,96.81%的處方用量超標,兒科、皮膚科及呼吸科用量超標,治療急、慢性乳蛾病,感冒,咳嗽,咳痰時用量超標。
表1 山豆根使用患者年齡與性別分布( n =752)
表2 山豆根用藥時間分布( n =752)
表3 山豆根用藥劑量分布( n =752)
表4 山豆根使用科室分布(前5 名,n =752)
表5 山豆根臨床應用情況( n =752)
表6 山豆根與單味中藥配伍頻數(shù)分布
表7 山豆根與各類中藥配伍頻數(shù)
山豆根具有抗腫瘤、抗炎、增強免疫力等多種藥理作用,應用廣泛且療效明確,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4]。隨著其臨床應用的越來越廣泛,所致不良反應報道也越來越多。1985 年版《中國藥典》首次將山豆根以法典形式明確為有毒,近年來山豆根中毒等類似報道越來越多,其中以消化道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受損為主。研究表明,山豆根能增加肝臟指數(shù),引起肝功能酶學改變[5]。山豆根的合理配伍可降低毒效[6]。
本研究中患者年齡最小的僅10 個月,最大的88 歲;<10 歲患兒占比最高,所有年齡段患者日均用量均不小于國家規(guī)定的6 g。有研究表明,山豆根超劑量使用會引起消化道不良反應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毒現(xiàn)象,患兒各項身體機能尚未發(fā)育完全,老年人由于各項身體機能已衰退,故為山豆根引起不良反應的高危人群。醫(yī)務人員在為患兒及老年人開藥方時應適當減少用量,以預防不良反應發(fā)生。
本研究中用藥時間為1 ~30 d,其中用藥3 d 最多,其次為用藥7 d。山豆根致?lián)p主要關系為量、時、損,不建議長時間連續(xù)服用,避免藥物毒性蓄積。
本研究中山豆根用量6 ~9 g 的處方最多,且96.81%的處方中山豆根用量超標;山豆根用方最多的為耳鼻喉科,兒科、皮膚科及呼吸科日均用量超標;山豆根應用于急、慢性咽炎最多,此外的應用山豆根日均用量均超標。提示在使用山豆根時需嚴格控制劑量。
山豆根與甘草配伍頻次最高,其次為黃芩、桔梗等,與郁金配伍頻次最低;山豆根與清熱藥配伍頻數(shù)最高,與開竅藥、驅蟲藥配伍頻次最低。臨床應合理配伍山豆根,以達到減毒增效的目的。
綜上所述,醫(yī)院2017 年山豆根處方用藥存在較多不合理,需加強監(jiān)督和管理,以促進山豆根的合理使用,從而預防山豆根中毒等不良反應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