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平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共北平地下黨和軍管會北平市公安局,聯(lián)絡、策動和指揮國民黨保密局北平站站長徐宗堯舉行整建制起義,消除了原軍統(tǒng)特務潛伏組織對北平市的巨大危害,成為對開國大典的一份獻禮。
徐宗堯是保密局北平站站長,北平站歷來受到戴笠、毛人鳳的重視,按保密局成立時報國防部核定編制,外勤站編制為三種,北平、上海、南京等為甲種站,編制160人。
北平站成立于1946年,軍統(tǒng)局改為保密局,原馬漢三籌備的軍統(tǒng)局華北辦事處組建成北平站,辦公地點原在板廠胡同,后搬至東城弓弦胡同,是幾個四合院組成的大院。歷任站長皆為資歷很老的軍統(tǒng)骨干,如馬漢三、黃天邁、文強、喬家才、王蒲臣等,設六科,有近10個組、站,還有電訊支臺、潛伏組、特別站、交通支臺等下屬單位。
1948年冬,平津戰(zhàn)役基本結束。1949年1月22日上午10時,和平解放北平協(xié)定簽字。在此之前,蔣介石為穩(wěn)定、拉攏傅作義,想盡了各種辦法,為保華北、北平,絞盡腦汁。特別是利用保密局控制傅作義,布置北平站實施暗殺計劃,以威懾為和平奔走的愛國人士。
1949年1月22日下午5時,傅作義在懷仁堂召集保密局等秘密身份人員開會:宣布當日上午10時,和平協(xié)定簽字,希望停止活動,保證生命財產安全,愿回南京可訂機票……會議很短,但引起了與會人員的慌亂。
這次會議參加者有徐宗堯、警察局長楊清植、警備司令部稽查處長毛錫園、北平支臺臺長閻守仁、督察室督察王蒲臣等共十余人。
當時,王蒲臣將早已擬定的人員名單交給傅作義的秘書,而他似早已知道和平協(xié)定要簽字,但其他人并無心理準備。楊清植還問徐宗堯:“有無辦法?”看到大勢不好,楊決定第二天飛南京,通知當晚集合,次日早晨飛南京,約100人。
1月23日,北平的保密局各機構頭目基本南逃,北平站下屬各單位人員群龍無首,惶惶不可終日,氣氛凄涼緊張。
1月24日下午1點,聚集在南池子緞庫胡同北平支臺的保密局人員爭論何去何從,互相爭辯,幾乎動武。北平交通支臺臺長跑到北平支臺,大叫:“你們投降共產黨了!”支臺臺長閻守仁打電話叫來徐宗堯講話,徐的大意是蔣介石、毛人鳳不關心大家安全,至今未派飛機運人、電臺,如繼續(xù)坐以待斃,死路一條。
大部分報務員,包括交通支臺臺長高呼:“擁護徐先生的說法!”22日會后,徐宗堯曾問閻守仁:“你為何接支臺臺長職?”閻答:“徐先生接任北平站,一定會有好辦法,所以我才接?!毙旎卮鹚骸拔业暮棉k法是投誠共產黨,你封閉支臺,停止發(fā)報、聯(lián)絡,造冊準備移交?!鲍@得大部分人的支持后,徐宗堯才宣布軍統(tǒng)北平站起義,命令所有人員放下武器、交出電臺。
北平站的起義使北平和平解放未受影響,社會基本安定。
1949年2月1日,在弓弦胡同4號,徐宗堯見到解放軍軍管會北京市公安局一處處長馮基平,交出了保密局北平站清冊。
2月6日,北京市公安局命令徐宗堯在東板橋14號徐的住處成立“軍統(tǒng)人員登記處”,至22日已登記一百多人。由徐召集后帶往西城后馬廠胡同10號開會,當日將起義人員送往清河農場訓練大隊。
保密局北平站的起義比較順利,事實上徐宗堯早就開始接觸中共,他接手北平站也是準備向中共獻禮,起義有準備、有目的,并非臨時動議,這在保密局的區(qū)站起義中是唯一的一例。
北平站起義人員的結局不一:起義的一百多人并非全部自愿參加勞動、學習改造。在當時的混亂情況下,和平解放以后,各種人心理開始產生變化,進入改造學校后,表現(xiàn)并不相同。有的人,如徐宗堯是認真學習,真心向善,毫無保留,后安排適當工作,從1962年起任北京第三、四、五屆政協(xié)委員。
有的本身投誠就有條件,如潛伏組韓北辰,2月3日向北平市公安局交出電臺、密碼本前,談條件要保證安全、要職務,受到徐宗堯斥責后不得已才交出。再如馮賢年,最早受徐策動,積極參加起義,對偵破潛伏組貢獻很大(無馮賢年很難獲取潛伏名單)。他是老資格,上下皆熟,人脈很廣,在清河農場勞動改造時,聽聞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又動搖起來,后悔起義。因他在華北地區(qū)特務系統(tǒng)中關系多,社會關系也廣,開始陰謀串聯(lián)改造中的舊部下暴動,計劃劫奪看守、警衛(wèi)武器,沖出去上太行山打游擊,被偵破,1951年被鎮(zhèn)壓。這是很令人惋惜的,同時也說明保密局人員的改造是一個艱巨的過程,并不是僅僅起義了,就完全轉變投向革命陣營了。
(摘自《北京日報》)
◇ 宜 人
清代做過工部尚書的湯斌,寫過一首五言絕句——《題畫》,詩云:“秋林不厭靜,高士能自閑。盡日茅亭下,開窗對遠山?!蔽页踝x喜歡,再讀仍然喜歡。具體喜歡什么,我一時也說不出。過了幾天,我抄寫數(shù)遍,悟出“閑心”二字??囱矍暗漠?,秋林靜,高士閑,茅亭孤,遠山在。坐在茅亭里的高士,若無閑心,哪能進入畫境呢?
(摘自《青年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