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琬嬌 楊子剛
摘?要:[目的/意義]本研究探索了我國4個城市居民的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的影響因素,希望通過此研究為完善現實健康信息服務、增強健康信息甄別能力提供理論借鑒,從而助力健康中國的建設。[方法/過程]采用半結構訪談法收集37名城市居民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的相關數據,通過扎根理論歸納出影響城市居民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的11個子范疇并聚焦為4個主范疇,以此構建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的影響因素模型。[結果/討論]信息因素和社會階層直接影響城市居民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社會階層同時也和個人特征因素及制度因素分別調節(jié)信息因素對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的影響。
關鍵詞:健康信息;甄別能力;影響因素;信息因素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20.04.010
〔中圖分類號〕G2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821(2020)04-0086-10
Research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bility of
Screening Health Information
——Based on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4 Urban Residents
Hou Wanjiao?Yang Ziga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118,China)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This paper aime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bility of screening health information of Chinese 4 urban residents,with the expectation of providing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realistic health information service and enhancing the ability of screening health information,and then of supporting Health China construction.[Method/Process]The related data of ability of screening health information from 37 urban residents were collected using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11 subcategories of influencing ability of screening health information of Chinese urban residents were coded and 4 main categories were focused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the model of influcencing factors of ability of screening health information was constructed.[Result/Conclusion]Information factor and social class influenced ability of screening health information directly,social class and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factor and system factor separately moderated the influences of information factor on ability of screening health information.
Key words:health information;ability of screening;influencing factors;information factor
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并實施了《“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1],明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已成為國家戰(zhàn)略;新的時代背景下,居民的健康意識和對健康信息的需求都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使公眾能夠獲取更豐富的健康信息,但是,健康信息的質量卻不容樂觀;低質量的健康信息會誤導公眾對健康知識的理解,進而可能做出錯誤的健康決策、危害健康。因此,研究居民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的影響因素,有助于增強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發(fā)揮健康信息指導科學健康行為的功效,助力健康中國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已有關于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的研究多針對社交媒體和網絡來源的信息來展開,但是本文認為,不僅社交媒體和網絡來源的健康信息,電視、廣播、書籍、報紙等傳統(tǒng)媒介,以及醫(yī)生、專家、親朋好友、食品營養(yǎng)標簽等來源的健康信息都應該納入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的分析框架,這樣有利于全面研究健康信息甄別能力。另外,該領域的研究對象多為大學生等特定人群,鑒于城市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高于其他地區(qū),城市居民能夠獲取更豐富的信息資源,城市居民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的培養(yǎng)條件更為成熟和優(yōu)越,培養(yǎng)城市居民的健康信息甄別能力能夠帶動和引領其他地區(qū)居民,本文將研究樣本確定為我國4個城市的居民。因此,本文在多種信息來源形成的框架內分析我國城市居民的健康信息甄別能力,以期探索相關影響因素并構建概念框架模型,為增強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給予理論指引和支撐。
1?相關研究
張秀等[2]研究表明年齡是影響網絡用戶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的主要因素,性別、戶籍所在地和健康信息的關注度等因素能夠顯著影響中年和青年甄別健康信息能力的提升;偽健康信息特征列表對于不同年齡用戶的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的影響差異較大。李月琳等[3]研究發(fā)現,生源所在地、家庭收入及對健康信息的關注度都能夠顯著影響大學生甄別健康信息的能力。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的研究同時也與健康信息質量、健康信息素養(yǎng)、健康信息搜尋行為及健康行為等研究在內容上有很大的交叉,本文主要從健康信息質量和健康信息素養(yǎng)等兩個方面進行文獻梳理。
1.1?健康信息質量的研究
關于健康信息質量的研究,健康信息質量的影響和健康信息質量評價標準是學者關注的重點內容。健康信息質量的影響方面,董慶興等[4]的研究指出,在線健康社區(qū)信息來源的可靠性、準確性以及時效性的提高能有效提高用戶的感知收益,進而正向影響感知價值;徐孝婷等[5]以好大夫在線平臺為例,研究發(fā)現患者使用有療效、態(tài)度、感謝信、評論數等指標來衡量醫(yī)生提供的醫(yī)療健康信息和服務的質量,這些指標顯著正向影響患者的選擇。還有部分文獻著重于低質量健康信息的影響研究。 信息沖突和誤導信息是低質量健康信息的重要特征[6],Weeks B E等[7]的研究表明,當健康新聞集中在具有爭議的焦點問題上,相關的報道會促使用戶使用其他更多的信息和資源來進行輔助決策;并且用戶對于沖突的健康信息會采取差異化的閱讀和討論態(tài)度:當有機會參與討論時,傾向于回復與其意見不一致的言論,而只能閱讀不能討論時,則傾向于閱讀與其意見一致的信息[8]。誤導信息是指被“此時”的醫(yī)學專業(yè)共同體認定為假(非真的、非科學的)的健康信息,也被稱為“偽健康信息”[9];誤導信息通常具有強烈的導向性,容易誤導用戶實施損害健康的行為,比如:英國Daily Telegraph曾報道“每天喝紅酒可以有效降低患乳腺癌的概率”,由于報道沒有強調適量合理飲酒,因此容易誤導用戶過量飲酒、從而損害健康[10];誤導信息通過使用看似嚴謹、理性、科學的語言來自我包裝,因此,普通用戶經常被錯誤引導[11]。
健康信息質量評價標準方面,Zhang Y等[12]選取了13個常用數據庫中關于網絡健康信息的實證研究,構建了50個評價網絡健康信息質量的指標,具體包括: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可信性等;鄧勝利等[13]通過對國外網絡健康信息質量評價工具進行梳理,得出常用的健康信息內容質量評價工具有DISCERN、HONCode、JAMA和LIDA等。
1.2?健康信息素養(yǎng)的研究
健康信息素養(yǎng)是指,個人獲取、處理和理解健康信息,并作出健康決策的能力[14],健康信息質量的甄別是健康信息素養(yǎng)的重要構成部分。李月琳等[3]的研究指出,偽健康信息特征列表能夠顯著提升大學生甄別健康信息真?zhèn)蔚哪芰?,同時在提升用戶健康信息素養(yǎng)方面具有可行性。鷗光忠等[15]通過對國內大學生進行調查發(fā)現,在健康信息素養(yǎng)方面,女生表現優(yōu)于男生,高年級優(yōu)于低年級,家庭收入越高表現越好,城市生源優(yōu)于農村生源。但也有研究表明,生源所在地不同的兩組人員,在健康信息素養(yǎng)方面表現沒有顯著差異[16]。付少雄等[17]認為,在實際生活情境中,健康信息素養(yǎng)會受到教育體系、醫(yī)療體系、文化背景、社會環(huán)境、個人統(tǒng)計特征、家庭收入、溝通技巧及能力、信息獲取能力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張敏等研究發(fā)現[18],健康信息素養(yǎng)、求助經驗、感知易用性等正向影響感知有用性,求助自我效能和健康信息素養(yǎng)正向影響感知易用性。
2?研究設計
2.1?研究方法
由于本文研究居民的健康信息甄別能力,涉及到各種抽象的因素,這類因素往往具有難以量化分析的復雜性特征;同時,質性研究注重在研究過程中采用開放、彈性的方法,更有利于深入探索和研究抽象的復雜因素,因此,質性研究方法更契合本文研究的內容和需求。質性研究方法中的扎根理論,研究起點始于具體的社會現象,通過收集和分析資料,最終形成解釋性的理論體系[19],而本文旨在挖掘影響我國城市居民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的影響因素、在此基礎上構建理論框架,因此,本文選用扎根理論,自下而上地進行數據分析,通過歸納形成實質理論,研究流程見圖1所示。
2.2?模型變量設計
本文參考CARS列表[20]來界定健康信息甄別能力,具體按照是否關注以下4個維度來界定:第一,可信度,即健康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第二,準確性,即健康信息所反映的相關專業(yè)知識的正確性;第三,合理性,即健康信息的公平、客觀、適度及一致性;第四,相關支持,即輔助甄別健康信息質量的其他來源和渠道。
2.3?數據收集
在數據的收集方面,扎根理論特別強調研究樣本的豐富性而非樣本數量的多少[19]。本文為了保證樣本數據來源的多樣性,分別在不同的時間點、不同的地區(qū)進行數據的跟蹤收集。樣本數據來源的地區(qū)方面,本文選擇在北京、上海、鄭州和深圳4個城市進行數據的收集,因為這4個城市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覆蓋我國城市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主要特點。北京屬于北方城市,并且是中國的首都;上海是東部沿海的直轄市,并且是國際金融中心;鄭州是中部省會城市,并且是人口大省;深圳是南部經濟發(fā)達的城市,并且是外來人口居多的城市,城市類型和區(qū)域的多樣化可以保障樣本的豐富性和代表性。
本文具體采用焦點小組討論和深度訪談2種方法來收集質性資料。焦點小組討論法的優(yōu)勢在于受訪者之間可以充分討論、彼此啟發(fā),而研究者可以直觀觀察到受訪者在討論過程中的反應,從而獲取的資料更為全面、真實;個人深度訪談法的優(yōu)勢在于受訪者思考和發(fā)表觀點的時間充分,研究者可以更深刻地挖掘資料。兩種方法綜合使用,可以使獲取的資料在廣度和深度方面形成有效互補。綜上,本文具體的數據來源如表1所示。
根據扎根理論,理論模型的構建主要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初步構建理論模型階段;第二階段是檢驗模型理論飽和度。本文研究樣本數是依據模型理論飽和度來確定的。在初步構建理論模型階段,
共有28人接受了訪談,4個城市每個城市1次焦點小組討論,每個焦點小組3人,每組討論時間持續(xù)約為2小時;4個城市每個城市4次個人深度訪談,每次深度訪談的時間持續(xù)約為80~100分鐘(9人為面對面訪談,7人為視頻訪談)。在模型理論飽和度檢驗階段,共有9人參與了訪談,其中有6人進行了2組焦點小組討論(時間約為2小時),3人進行了個人深度訪談(時間約為90分鐘)。所有受訪者的年齡介于20~70歲之間,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樣本基本情況如表2所示。
本文旨在研究我國城市居民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的影響因素,具體以是否關注CARS列表4個維度的內容來界定健康信息甄別能力,基于此,焦點討論小組和個人深度訪談所使用的訪談提綱如表3所示。
2.4?數據編碼
討論和訪談過程中受訪者圍繞主題自由發(fā)言,發(fā)言內容在征得參與者同意后全程錄音,訪談結束后將錄音逐字轉化為文本,最終獲得3萬余字的談話記錄。在錄音轉化文本過程中,對參與者的音調、語速都進行了標注以提升數據的可靠性。訪談記錄的書面文本共整理出2稿,一稿為原始記錄,另一稿為綜合了信息真實性和受訪者各方面情況進行判斷后、剔除掉無效內容后留下的290余條原始語句。
從方法論視角而言,扎根理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3個流派:格拉瑟與斯特勞斯的原始版本、斯特勞斯和科賓的程序化版本以及卡麥茲的建構主義版本,這3個流派在數據編碼方面差異較大。本文選擇斯特勞斯和科賓的程序化數據編碼方式,對訪談收集到的文本資料進行三級編碼,即開放式登錄、關聯式登錄和核心式登錄,在過程中對概念進行不斷提煉、歸納和修正,直至達到理論飽和。
2.5?信度和效度
質性研究中,信度是指記錄的數據與實際事物真實情況的吻合程度。本文確保研究信度的方法為:首先,收集數據環(huán)節(jié),按照不同地點和時間點進行收集,來保證資料的多元性;其次,在資料獲取過程中,通過受訪者的協(xié)助來進一步檢核記錄內容;最后,選取2位編碼員運用內容分析法分別進行編碼分析,根據公式定性數據的編碼信度=一致的編碼數目/所有編碼數目[21],本文編碼一致率達到87%,說明信度較好。
效度方面,進一步分為外部效度和內部效度2種。外部效度是指研究者所宣稱的知識與實際事實相符的程度;內部效度是指研究者對現實的建構程度。外部效度強調研究發(fā)掘的本質規(guī)律能夠推廣來解釋符合類似情境和時間內的其他事物;內部效度則強調研究過程中各部分、方面、層次和環(huán)節(jié)之間的平衡性和一致性。本文確保研究效度的方法為:外部審核方面,請5名專家分別對研究過程和初步結論進行審核,同時也請受訪者檢視最終形成的理論框架,依據他們的建議進行調整與修改;內部自審方面,記錄過程始終提醒自己對已有理論和原始資料傳遞的理論均保持高度警覺,同時也注重將新發(fā)掘的理論與已有研究結果進行比較分析。
3?研究過程
3.1?開放式登錄
開放式登錄,是數據編碼的第一階段,對于筆記、備忘錄、訪談稿等資料中的任何可以編碼的句子或片段予以概念化的標簽。在此階段,要求以一種開放的心態(tài),注意“懸置”個人的見解和已有研究的相關理論,將所有資料按其本身自然呈現的狀態(tài)進行登錄。開放式登錄實質是將資料打散、賦予概念、再以新方式整合起來的操作過程,具體包括概念命名、類別定義并根據屬性與面向來發(fā)展類別。本文經過多次歸納、提煉和整理,最終得到31個初始概念,形成了11個子范疇,這11個子范疇即為影響城市居民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的因素。鑒于原始概念化資料內容龐大,為節(jié)省篇幅,每個子范疇只選擇1條有代表性的語句和相應的初始概念進行展示。開放式登錄形成的子范疇展示見表4所示。
3.2?關聯式登錄
二級編碼的主要任務是發(fā)現和建立概念類屬之間的各種聯系,以表現資料中各部分之間的有機關聯。本研究剔除了不能與其他概念聚攏成范疇的概念,將開放式登錄形成的11個影響因素進一步范疇化,通過分類和合并,最終形成了個人特征因素、信息因素、制度因素及社會階層等4個主范疇,使城市居民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的影響因素更具層次化。主范疇及相應的子范疇展示見表5。
3.3?核心式登錄
核心式登錄的主要任務是處理范疇與范疇之間的關系,即借助若干個已經發(fā)展好的主范疇,闡明范疇之間的關系以及各種脈絡條件,從而找出核心范疇與次要范疇,來鋪陳整個訪談所獲得的個案資料。
關聯式登錄的結果表明,上述4個主范疇都對城市居民健康信息甄別能力有影響,這4個主范疇可以概括出一個核心范疇。因此,在核心登錄過程中,將核心范疇確定為“城市居民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登錄過程中發(fā)現,信息因素和社會階層均直接影響城市居民健康信息甄別能力;同時,社會階層也與個人特征因素和制度因素一起,調節(jié)信息因素對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的影響。主范疇與核心范疇的關系結構如表6所示。
3.4?理論飽和度檢驗
理論飽和度是確定采樣何時停止的標準,即無法通過更多的數據再發(fā)展某個范疇特征時,就達到了理論飽和狀態(tài)。檢驗理論飽和時,將第一階段初步生成的理論作為進一步抽樣的標準,本研究繼續(xù)訪談9名受訪者,同樣按照扎根理論程序化編碼方式對資料進行隨機抽取和編碼,得到的結果與第一階段呈現出的脈絡和關系一致,沒有形成新的范疇,因此,至此,可以確定已經建立的模型達到了理論飽和。
3.5?城市居民健康信息甄別能力影響因素模型的構建
通過上述數據編碼分析,得到城市居民健康信息甄別能力影響因素理論模型,具體如圖2所示。
從圖2可知,城市居民健康信息甄別能力影響因素包括個人特征因素、信息因素、制度因素和社會階層等4個主范疇,雖然同為主范疇,但它們對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的影響方式不同,具體如下:
3.5.1?信息因素
信息因素是直接影響城市居民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的因素之一,包括信息來源、信息特征及獲取手段技術。通過對收集來的資料進行分析和編碼發(fā)現,信息來源對健康信息甄別能力影響較大,受訪者的健康信息來源主要有:社交媒體及網絡、電視及廣播等傳統(tǒng)媒介、親朋好友及食品營養(yǎng)標簽。通過訪談和討論發(fā)現,以社交媒體及網絡為主要健康信息來源的受訪者比例超過了半數,這些受訪者中一些代表性的觀點如下:“網絡健康信息的質量不容樂觀,但是這些年來低質量的網絡健康信息也給了我一些經驗教訓,那就是不能輕信,一定要從一些方面來進行考察,一些比較簡單的方法有看有無錯別字或語法錯誤、信息日期是否比較老、內容表述是不是太夸張或絕對”,“我喜歡通過央視頻道播出的健康養(yǎng)生節(jié)目來獲取健康信息,因為來源權威,所以關于健康信息質量甄別的其他方面我覺得就不用再考慮了”。
信息特征也對健康信息甄別能力具有影響。信息特征是指健康信息本身體現出的專業(yè)知識的強度,通過訪談和數據分析發(fā)現,這種信息本身彰顯出的專業(yè)知識性對健康信息甄別能力具有不同的影響。其中一位訪談者認為“如果我上網瀏覽遇到了專業(yè)性比較強的健康信息,就是那種含有專業(yè)術語和詞匯特別多的那種,更會引起我的警惕性,而且我覺得只需要考察這個信息涉及的專業(yè)知識是否錯誤就足夠了”;“我看有的健康信息含有好多專業(yè)術語,看起來很專業(yè)啊,我覺得就沒啥問題了,其他方面我也不再關注了”。
獲取手段技術對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的影響較為顯著。獲取手段技術具體通過可操作性及多樣性2個維度來影響健康信息甄別能力??刹僮餍允侵竿ㄟ^某種方法取得某種健康信息的難易程度,對于一些受訪者而言,采用具有一定復雜性的方式來進一步通過各種渠道搜索和驗證健康信息是較為困難的:“一般而言,我不擅長自己鍵入搜索詞或自己篩選特定的網站,所以我只去一些固定的新聞網站瀏覽信息,網頁上有什么健康信息我就看什么,除非內容里有錯別字或者是表述模糊不清,這樣我不會相信,除此之外,我基本都相信”,“我覺得健康建議還是從醫(yī)生或營養(yǎng)師那里獲取為好,既方便,信息質量也有保證,這樣我就不用再費心考察了”;多樣性是指來源渠道的多元化程度,近半數的人愿意采用多種來源的健康信息,其中代表性的觀點如下:“其實很多人認為網絡信息質量缺乏保障是獲取健康知識的一個障礙,我不太認同這個觀點,因為還有很多其他來源的信息可以充實健康知識的積累和幫助鑒別網絡信息的質量”,“網上的健康信息也不是全不可信,官網上的相關信息還是能夠為我們健康生活提供很多有益的指導的,多年的網絡信息搜索經驗給了我這樣一個認知,可以用官網上健康信息的特征作為網上其他信息質量的衡量標準,比方說:是否存在質量監(jiān)控、語言表達是否規(guī)范、有無語法錯誤等”。
3.5.2?社會階層
社會階層對于城市居民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的影響方式比較特殊,因為它既直接影響健康信息甄別能力,與健康信息甄別能力具有因果關系,也調節(jié)信息因素對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的影響,從而與健康信息甄別能力也具有調節(jié)關系。社會階層具體包括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及社會關系網絡,而社會階層對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的直接影響主要表現為教育水平和社會關系網絡對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的直接影響。訪談過程中,發(fā)現若干位教育水平為研究生及以上的受訪者表示“很多情況下,遇到健康信息都不能盲目相信,就算沒有受過這方面專門的訓練,多年的受教育經歷也使我們知道最起碼可以從這些信息本身呈現出的一些基本特征入手進行質量的考察,比方說語法和漢字有無錯誤、形式是否規(guī)范、是否過于絕對或夸張等,這是最基本的;更高的要求就是要關注信息本身傳遞的專業(yè)知識是否有錯誤”;但是,本研究中社會關系網絡對于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的影響卻不太樂觀:“我的健康知識大都來自于我的親人們,我們一般比較注意信息的時間是否太舊,因為總覺得信息的時效性比較重要,其他的類似于信息語氣有無節(jié)制、信息內容是否存在沖突或矛盾這些會偶爾關注一下,至于涉及專業(yè)知識是否有錯,這點太難了,我們都不太懂專業(yè),所以這點做不到”。
社會階層對于信息因素影響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的調節(jié)作用非常關鍵,具體主要體現為收入水平及教育水平對信息因素影響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的調節(jié)作用,其中,教育水平的調節(jié)作用最為顯著。教育水平具有一定差異的受訪者中,信息來源對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的影響也呈現出不一樣的結果:部分教育水平在研究生及以上的受訪者表示,“現在可以提供健康信息的來源有很多,對于網絡和社交媒體傳播的健康信息,首先要考察的一定是涉及的專業(yè)知識是否正確,至于進一步確認這個專業(yè)知識是否正確,則會選擇權威性的官方網站來佐證,如果無法獲得佐證,會查看食品營養(yǎng)成分表或咨詢醫(yī)生”,而部分教育水平為高中的受訪者則表示,“微信、微博上的健康信息應該問題不太大,因此,不太費心考慮那些內容”。教育水平的差異同樣體現在信息特征對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的影響當中:部分教育水平在本科及以上的受訪者表示,“面對一些專業(yè)知識性較強的健康信息表述時,會更小心謹慎,因為表述深奧且晦澀的信息不見得一定正確,此時通常會選擇咨詢相關專家來佐證”,而教育水平在高中的大部分受訪者均表示,“看到專業(yè)術語多的健康信息就覺得比較正確,不會出什么問題,因此也不需要再考察什么”;教育水平對獲取手段技術影響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的調節(jié)作用表現為:“現在的信息時代其實對人們獲取正確且真實的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大部分電視頻道上的健康養(yǎng)生節(jié)目,用其他信息來源來佐證是非常必要的”(教育水平為本科及以上中近半數受訪者),“就算比較擅長網絡搜索,也了解相關網站的信息質量,也不愿意對網絡其他來源的健康信息質量進行甄別,主要覺得麻煩,沒有必要太較真”(教育水平為高中的六成受訪者)。上述觀點表明教育水平能夠分別調節(jié)信息來源、信息特征及獲取手段技術對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的影響。收入水平的調節(jié)作用可以表現為:“我的醫(yī)生和營養(yǎng)師平時給了我很多專業(yè)的健康建議,所以我不必費心再去考慮那些方面;但對于平時在微博和微信上看到的健康信息,我想采納之前一般都會咨詢一下我的醫(yī)生和營養(yǎng)師”(收入水平高);“從微博和微信上獲取健康信息的一個好處就是很多情況下是免費的,我也不愿意再用其他信息來源來佐證,一怕麻煩,二是不想額外支付費用”(收入水平低)。
3.5.3?個人特征因素
個人特征因素與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的關系表現為調節(jié)關系,即個人特征因素調節(jié)信息因素對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的影響;個人特征因素具體包括年齡、性別及關注程度。年齡可以調節(jié)獲取手段技術影響健康信息甄別能力,“我年齡大了,有啥健康問題我就讓我兒子帶我去醫(yī)院咨詢醫(yī)生,醫(yī)生所講他比我理解得好,平常他經常根據醫(yī)生所講對比微信上的健康信息,然后給我講如何規(guī)避有問題的信息,比較簡單的方法例如內容特別夸張或語氣沒有節(jié)制,而依靠專業(yè)知識來鑒別的我就得找我兒子或者再去請教大夫了”;性別調節(jié)信息來源影響健康信息甄別能力可以體現在:“可能是女生更細致一些,我平時購買食品時經常留意營養(yǎng)成分表上的信息,逐漸地我發(fā)現用這個可以來佐證微博、微信上的健康膳食信息;但我哥哥和弟弟就覺得這樣太麻煩”;關注程度調節(jié)信息因素影響健康信息甄別能力則表現為:“我對于健康信息真的不太關注,其實我女兒經常分享給我各種健康養(yǎng)生類的信息,可是我都不怎么看;你提到的這些內容中有很多我女兒也經常和我說要我注意,但我也不關注”。
3.5.4?制度因素
制度因素與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的關系也表現為調節(jié)關系,即制度因素調節(jié)信息因素對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的影響;具體表現為信息監(jiān)管制度和輔助甄別信息工具分別調節(jié)信息因素影響健康信息甄別能力。信息監(jiān)管制度可以調節(jié)信息來源對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的影響:有近六成的受訪者表示,“權威官網上的健康信息,由于監(jiān)管機制較為完備,吸收這類信息有助于增加健康知識積累,同時也能夠從專業(yè)知識、語言表述形式、內容格式等方面為其他健康信息的甄別提供借鑒;而非官網的健康信息,監(jiān)管機制不夠完善,所以本身質量存在問題,很可能誤導大家對高質量信息及信息甄別方法的理解”;輔助甄別信息工具對獲取手段技術影響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的調節(jié)作用表現明顯:“對于食品營養(yǎng)成分表和健康信息的官網,我覺得前者更多是從專業(yè)知識方面增強甄別能力,而后者不僅可以從專業(yè)知識方面,也可以從語言表述方式、內容規(guī)范等其他方面增強信息甄別能力”。
4?結?語
本文運用扎根理論來探尋相關因素對城市居民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的影響。研究表明:城市居民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的影響因素可以歸納為個人特征因素、信息因素、制度因素及社會階層4個方面,具體包括11個子因素。研究發(fā)現,4個影響因素對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的影響方式不同,信息因素和社會階層直接影響城市居民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社會階層同時也和個人特征因素及制度因素分別調節(jié)信息因素對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的影響。
本研究探索了城市居民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的影響因素,希望通過此為完善現實健康信息服務、增強健康信息甄別能力提供理論借鑒,從而助力健康中國的建設。
根據研究結果,可以從以下方面來增強城市居民的健康信息甄別能力:制度因素層面,第一,充分發(fā)揮圖書館在健康信息甄別能力培養(yǎng)方面的優(yōu)勢,具體通過健康館藏建設、健康培訓、健康參考咨詢等措施來開展健康信息服務,從輔助甄別信息工具角度來增強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第二,相關部門須加強網絡健康信息質量的監(jiān)管,嚴厲打擊虛假信息的傳播,為居民營造高效、高質的網絡健康信息環(huán)境,從信息監(jiān)管制度方面來強化健康信息甄別能力;
社會階層層面,充分挖掘并激發(fā)教育在提升健康信息甄別能力過程中的潛力,第一,提升教育水平,深入貫徹執(zhí)行教育資源均等化的相關政策,為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的提升提供智力保障;第二,根植于中華民族飲食文化、借鑒國際成熟經驗、糅合本土化改善,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食育”體系,具體通過開展以食物營養(yǎng)、臨床營養(yǎng)等學科知識及技術為出發(fā)點,提升居民食物營養(yǎng)健康知識、培養(yǎng)科學飲食習慣、傳承飲食文化等的主題教育和科普活動來實現,為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具針對性的專業(yè)素養(yǎng)支持。
本文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本文主要運用扎根理論進行研究,因此這就難以避免扎根理論本身的局限性;另外,本文對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的界定有待進一步充實和完善,后續(xù)研究擬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探索和分析。
參考文獻
[1]中國政府網.政務.中共中央、國務院.“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2016-07-01.
[2]張秀,李月琳.年齡梯度視角下網絡用戶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研究[J].情報學報,2019,38(8):838-848.
[3]李月琳,張秀.大學生社交媒體健康信息甄別能力研究[J].圖書情報知識,2018,(1):66-77.
[4]董慶興,周欣,毛鳳華,等.在線健康社區(qū)用戶持續(xù)使用意愿研究——基于感知價值理論[J].現代情報,2019,39(3):3-14,156.
[5]徐孝婷,楊夢晴,宋小康.在線健康社區(qū)中醫(yī)生口碑對患者選擇的影響研究——以好大夫在線為例[J].現代情報,2019,39(8):20-28,36.
[6]羅曉蘭,韓景倜,樊衛(wèi)國,等.互聯網時代的健康信息與健康焦慮[J].情報資料工作,2019,40(2):76-86.
[7]Weeks B E,Friedenberg L M,Southwell B G,et al.Behavioral Consequences of Conflict-oriented Health News Coverage:the 2009 Mammography Guideline Controversy andOnline Information Seeking[J].Health Communication,2012,27(2):158-166.
[8]Buttliere B,Buder J.Reading More Vs Writing Back:Situation Affordance Drive Reactions to Conflicting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7,74(4):330-336.
[9]吳世文.社交媒體中偽健康信息傳播研究的問題意識、理論想象與路徑方法[J].新聞與傳播評論,2016,(1):39-47.
[10]Red Wine Could Help Prevent Breast Cancer[EB/OL].http://www.telegraph.co.uk/news/uk-news/2262150/Red-winecould-help-prevent-breastcancer.html,2018-06-01.
[11]楊志兵.誤導信息特點分析及其傳播意愿影響因素的研究[D].西安:第四軍醫(yī)大學,2016.
[12]Zhang Y,Sun Y L,Xie B.Quality of Health Information for Consumers on theWeb:A Systematic Review of Indicators,Criteria,Tools,and Evaluation Results[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5,66(10):2071-2084.
[13]鄧勝利,趙海平.國外網絡健康信息質量評價:指標、工具及結果研究綜述[J].情報資料工作,2017,38(1):67-74.
[14]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Website Healthy People 2010:Understanding And Improving Health.2nd Edition[EB/OL].http://www.healthypeople.gov/2010/redirect.aspx?url=/2010/document/pdf/uih/2010uih.pdf,2017-07-22.
[15]鷗光忠,陳錦輝,陳梅蘭.2013年福建省15~69歲居民健康素養(yǎng)現狀調查研究[J].慢性病學雜志,2016,(4):377-380.
[16]Redmond T L.Electronic(Digital)Health Information Competency:A ComparativeAnalysis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Rural And Non-rural Freshman College Students Dissertation[D].Mount Pleasant,MI:Central Michigan University,2007.
[17]付少雄,鄧勝利,陳曉宇.國外健康信息素養(yǎng)研究現狀與發(fā)展動態(tài)述評[J].信息資源管理學報,2016,6(3):5-14.
[18]張敏,劉雪瑞,張艷.在線健康社區(qū)用戶診療信息求助行為——外部因素、個體動機與形成路徑[J].現代情報,2018,38(11):18-24,38.
[19]吳繼霞,何雯靜.扎根理論的方法論意涵、建構與融合[J].蘇州大學學報,2019,(1):35-49.
[20]Harris R.Evaluating Internet Research Sources[EB/OL].http://www.virtualsalt.com/evalu8it.htm,2017-02-28.
[21]Enders S.A Chair System in Transition:Appointments,Promotions,and Gate-keeping in German Higher Education[J].Higher Education,2001,(41):11.
(責任編輯:郭沫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