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培忠
甜沫,是咱濟南人的最愛。尤其是隆冬季節(jié),一碗冒著熱氣騰騰的甜沫喝到肚里,讓你覺得,胃里猶如揣著一個小暖袋,那個舒坦勁就甭提了。尤其老濟南人,特愛這一口,而我情有獨鐘地愛這一口,純屬從小受母親的熏陶。
與城里傳統(tǒng)甜沫相比而論,母親做的甜沫太不專業(yè)了。正宗的甜沫,材料由小米面、花生米、紅小豆、粉條、五香豆腐干、菠菜,而佐料由油、姜末、胡椒粉、食鹽等組成。第一步是需要熗鍋的,然后按照程序依次放進即可。而我的母親,很有意思,不按這常理出牌,而是按照她自己的思維方式去做。我的結(jié)論是,逮住什么就放什么,用“胡亂放”來總結(jié),我覺得不過分。母親的甜沫,從不用油熗鍋,清水直接入鍋。每次放的材料也是不盡相同的,今天可能是黃豆、粉條、白菜葉的甜沫,而明天就換成了豇豆、鮮豆腐條、香菜葉加姜末的甜沫。夏季時,母親的甜沫,會做得豐富一些,自然好喝一些;到冬季之時,放入的食物就少多了,顯得單調(diào)。通常是由黃豆、地瓜或胡蘿卜、白菜葉組合。為想吃甜沫里的那黃豆,連干糧也不吃,喝上兩大碗,肚子也就飽了。整個冬天的晚上這頓飯,似乎都是喝家人自稱為這種做法叫“菜糊糊”的甜沫。
我還記得,母親常愛做的一件事是,到夏季,就去自己地里摘一種豆棵的豆角,模樣長長的,回到家里,用針線穿起來,掛在門框上,晾干后收藏起來。到秋季,就去摘地瓜葉回來曬干。這些曬好的干貨,等到冬季寒冷的時候,用來作甜沫的佐料。做出來的甜沫格外特別的味道,覺得特好喝,很入我的口味。
左鄰右舍的大娘、嬸子,沒有做這甜沫的習(xí)慣,唯有母親熱衷其事。
原來,婚后不久的母親,跟著父親到濟南打拼過一段時光。初在煙卷廠干工,老板瞧著母親干凈利索,勤快文靜,就叫母親到他家去看孩子,其實就是保姆。老板姓張,號稱張公館。這位張老板有兩個老婆,在濟南的是大老婆,小老婆是個戲子,住在北京,過一段時間就到濟南住一陣子。母親看的孩子是大老婆的。這位大老婆喜愛喝甜沫,家里有廚子,隔三岔五就做一次甜沫喝。大老婆不把母親當(dāng)外人,也格外關(guān)照母親的生活。在生大哥的時候,母親才回到家鄉(xiāng)。每次回憶起生活在張公館的那段日子時,母親都念念不忘大老婆的好,念念不忘那甜沫的味道。
至今,我才明白,母親的甜沫是在張公館那里受到的影響所致,至于不按正宗的程序去做,如今也好理解了,在那個缺衣少食的困苦年代,怎么個講究法呢?
唯有母親這一碗碗甜沫,度過了那一個個寒冷的冬天。
責(zé)任編輯: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