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勤勤
【摘要】小學科學課堂承載著許多孩子稚嫩的夢想,一個小小的發(fā)現、一個稚嫩的小創(chuàng)意在他們看來都可能被視為一個壯舉。這源于我們天真的孩子們都是天生的小科學家,內心都潛藏著一顆愛玩又好奇心十足的種子。根據自身的實踐與思考,從課前磨趣,預設探究的興奮點;課中生趣,爆發(fā)學生們的小宇宙;課后延趣,三個方面展開,認為通過有效實驗,能敲開孩子的興趣之門。
【關鍵詞】小學科學有效實驗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感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自動調動全部感官,積極主動的參與教與學的全過程。本文從提高科學實驗的準備、操作和課后延伸等方面,闡述如何發(fā)掘科學探究中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從而還科學課堂以輕松愉悅的本色談一點自己的做法與思考。
一、課前磨趣,預設探究的興奮點
小學科學學科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是科學探究的載體,是提升科學素養(yǎng)的階梯。做好實驗課的教學,利用好實驗的各種教學手段,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1.下水實驗找準關鍵點,保障課堂的趣味性和學習生成的興趣
趣味并不僅僅只是一時爆發(fā)的笑點,深層剖析它則更多的是一種愉悅感,一種滿腔的熱情。成功能給人愉悅之感從而讓人滿腔熱忱去融入其中。
在教科版科學課程中就有許多需要運用控制變量法的實驗,同一個現象發(fā)生卻存在許多不同變量的共同作用,要一一求證難度較大也有些繁瑣。這樣就非常有必要教師課前立足學生角度,把實驗先做一做,思考實驗中可能會遭遇什么問題,該如何解決等,做到有備無患,有的放矢。如在上三年級《誰流得更快一些》一課前,我就要依據在實驗中需要控制的無關變量來設計、準備相應的教學案和實驗器材最后再用準備的器材把實驗做一遍,看看準備的液體粘稠度是否合適,有問題就及時解決,避免課上出現意外。
2.有選擇的提供實驗材料,強化學生體驗科學的學習之趣
時代的發(fā)展帶動了教育的現代化,基礎教育中的各種硬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實驗室里各種實驗器材、教具、學具一應俱全。我們現在要做的不僅僅是準備好材料,而是要合理選擇材料,更好的服務于學生,作用于教學。
如《給冷水加熱》一課按教材中的密封塑料袋來裝水,體積膨脹的效果有限且極易有空氣,容易誤導學生。我就改用了彈性好的氣球,水也是開水放涼了再裝的,盡量避免空氣的產生。經過N次的實驗驗證,如此準備的材料盡管有些繁瑣但實驗效果是驚人的。再如,《空氣占據空間嗎》一課,我讓學生課前準備了一組簡單、生活化、有結構的材料:一個帶蓋空瓶、兩根吸管、一個注射器、一塊橡皮泥、水。從烏鴉喝水的故事引入,啟發(fā)學生思考如何利用這些材料將瓶內的水引出來。學生的思維天馬行空,得出了許多可行的方案。
二、課中激趣,爆發(fā)學生的小宇宙
興趣是學習的驅動力,“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我認為小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重點還是要順應孩子的“愛動、愛玩、好奇心強”的天性,充分賦予他們“動手動腦”的機會,化靜為動,以趣激趣,讓他們在有趣的事物或現象中體驗、成長。
1.做感興趣的實驗,讓孩子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師應根據實際需要改進與創(chuàng)新實驗,其中包括對實驗器材的改進與創(chuàng)新和對實驗方法、過程的再設計。有時我們還可以根據課程的需要設置一些趣味實驗(教師自創(chuàng)、改進或引用他人的趣味小實驗)。
如上《磁力會發(fā)生變化嗎》一課時,用掛回形針來驗證磁力變化還是有些不方便的(一不小心就碰掉了)。延誤了時間不說,機械的重復掛回形針的動作可能并不那么有意思還得小心翼翼。我就想讓他們穿一串小螺帽,簡單的系在磁鐵相應位置上,然后將螺帽串往上推近磁鐵,看看吸附了多少螺帽。如此可以重復做幾次,很方便。
通過趣味實驗,能引起學生對科學產生興趣和好奇心的實驗,它可以是一個奇幻的魔術表演,也可以是一場趣味的游戲,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活躍了課堂,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2.運用信息技術,激活疑難實驗的興趣
小學科學教材中的許多實驗,對孩子們來說具有較大的難度,不能正確進行定量的測定。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信息技術不再是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而是與學科教學高度關聯,深度融合。
如《冰融化了》一課,用溫度計很難正確測量融化溫度是0℃,改用熱敏傳感器,給學生準確的概念;又如在上宇宙單元時就可以充分利用視頻或是flash動畫技術讓抽象難以理解的知識變得形象生動有趣。再如《水的三態(tài)變化》一課學習時,教師先播放水瞬間結冰的視頻,引出水的三種不同形態(tài)。學生向往現代技術,崇尚科學技術,往往會被新奇的現象吸引住,激發(fā)了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上不一樣的電路連接時,設計一個動畫魔術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預測暗箱中的連接情況,在PPT出示結果。上《光和影》時,運用多媒體播放一段皮影戲、手影舞等激發(fā)課堂趣味。
將信息資源與學科教學有機結合,通過在各學科教學中有效地應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chuàng)造生動的信息化學習環(huán)境,降低科學實驗的難度,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效果。
3.大膽嘗試,開拓學習空間,到更真實、更廣闊的天地中去
科學教材中有許多是關于植物的課,常能看到這樣的情景:老師講得吐沫橫飛而學生們在傾聽之中昏昏沉沉,睡意漸起。如果是這樣,不妨大膽地帶出去,帶著七分的學習目的和三分的閑情逸致去偌大的校園中賞賞花,看看樹。
三、課后延趣,讓孩子對科學的熱情持續(xù)“保鮮”
近幾年來,隨著小學科學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學生在課中積極探索、大膽嘗試,積極性很高。有些探究活動,受課堂時間、空間的限制,無法在課堂上全部完成,而學生又有很大興趣,教師就可順勢布置為課外延伸探究內容。
如對鳳仙花的種植、養(yǎng)蠶、食物發(fā)霉等需要較長時間的觀察和飼養(yǎng)活動。對于這些活動只能安排在課余時間,或者集體種植養(yǎng)殖,擺放在班級生物角,以供師生可以實時交流、記錄。五、六年級有不少的科學小制作活動,學生往往躍躍欲試,但最終沒能行動起來。我們可以鼓勵他們,在課堂上講清原理要點后,作為課外作業(yè)。如五上《光》單元的制作潛望鏡,可以簡單用視頻播放制作方法,再鼓勵學生課下利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別具一格的潛望鏡。制作完成后,教師別忘了做一次成果展評,學生在收獲成就感的同時學習積極性也在不斷提升。
一堂興趣盎然的課除了上述課前、課中、課后的精心編排,還少不了一位有趣的老師,這也正是孩子們的期待之一??伞敖揭赘谋拘噪y移”,平日不茍言笑的你又如何能在課上課下與孩子們輕松互動呢?變成有趣的老師可能只不過是一個“白日夢”?可那又怎樣?未來就讓我們一起做夢,一起為著夢想而奮斗。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讓我們從心出發(fā),追尋適合自身,契合時代的發(fā)展之路。
參考文獻:
[1]張紅霞.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陳玉翠.對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幾點認識[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2002,(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