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原產(chǎn)于埃塞俄比亞,在北非和西亞被用作飲料達幾百年之久。16世紀末,咖啡以“伊斯蘭酒”的名義被意大利人帶入歐洲。不過,咖啡流行卻與一場戰(zhàn)爭密切相關。
1683年7月,土耳其奧斯曼帝國蘇丹對神圣羅馬帝國發(fā)動圣戰(zhàn),攻至都城維也納城下。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率人馬逃出城外,等待援軍,維也納最終被團團圍住。一兩個月下來,維也納外城被攻破,城內彈盡糧絕,人們準備投降。這時,曾在土耳其經(jīng)商多年的小商人庫辛斯基主動提出潛出城外,打探消息。
后來,波蘭王國和德意志各諸侯國的援軍陸續(xù)趕到,庫辛斯基又立即冒險潛回維也納,告訴守城軍民,援軍已到,進攻在即。這個好消息使維也納軍民頓時士氣大振,立即打消投降獻城的想法。
最終,聯(lián)軍成功打敗了土耳其大軍。潰敗的土耳其大軍留下堆積如山的輜重。在這些戰(zhàn)利品中,有許多麻袋裝著的黑色豆子,大家都不知道是何東西,因此無人問津。唯獨在土耳其生活多年的庫辛斯基知道,這是土耳其人非常喜歡飲用的咖啡豆,于是他提出,把這些沒人要的咖啡豆分給自己。
庫辛斯基用這些咖啡豆在維也納開了第一家咖啡館,名為“藍瓶下咖啡館”。維也納人一開始喝不慣這種苦澀的飲料,庫辛斯基便在咖啡里加牛奶、加糖、加蜂蜜,以適應顧客的口味。不久,各種咖啡館在維也納“遍地開花”。庫辛斯基死后,維也納每年10月都有一個庫辛斯基節(jié),咖啡館業(yè)主們把他的肖像貼在窗戶上,以表示對這位“祖師爺”的紀念。
(文/雷 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