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海濤
生活中的我們往往因為忙碌而忘記了休憩,因追求效率而忽略了節(jié)奏的控制,因遠(yuǎn)方的目標(biāo)而漠視了出發(fā)時的初心。
我們無法做到讓每一個人都滿意,讓每一件事都完美無缺,讓每一個目標(biāo)都圓滿實現(xiàn)。我們經(jīng)常要面對的是那些不完美。
荀子說:“君子之所謂賢者,非能遍能人之所能之謂也;君子之所謂知者,非能遍知人之所知之謂也;君子之所謂辯者,非能遍辯人之所辯之謂也;君子之所謂察者,非能遍察人之所察之謂也。有所止矣。”
意思是說,賢能之人并不是說能全面做到所有人的任何事;明智之人也并不是能知道別人所知道的一切。
能分辨之人并不是說能夠完全辨別世間所有的事物;明察之人也并不是能夠詳察所有人的任何事。因為君子的才能與知識是有限度的。
要察看田地地勢的高低,識別土質(zhì)的貧瘠肥沃,安排五谷種植的順序,君子不如農(nóng)民;流通錢財貨物、鑒定貨物的優(yōu)劣,爭討價格的高低,君子不如商人;設(shè)置圓規(guī)曲尺,陳設(shè)墨線,熟練運用工具,君子不如工人;不顧是非對錯,互相貶抑、譏諷,君子不如惠施、鄧析。
可見,即便是君子也不能做到盡善盡美。那么我們應(yīng)如何對待生活中的那些不滿意與不完美?這里要用到“止”的人生大智慧。
“止于至善”出自《大學(xué)》。至善代表著一種高尚的品性,一種圓融的境界,抑或是完美的人性。
它是理想,是人們仰望著、遵循著,不斷接近的彼岸。但正因其離我們很遠(yuǎn),所以我們仰望。因其就在那里,所以值得我們?nèi)サ诌_。
有些事情,因為自身專業(yè)、興趣、精力的關(guān)系,沒有可能也沒有必要去知道或通曉。正所謂有些事情是“不知,無害為君子;知之,無損為小人。工匠不知,無害為巧;君子不知,無害為治。”
現(xiàn)實里,每個人都做著自己的一份工作。它微不足道,卻又充實人間。它就是你腳下的路。
人生天地間,有些事情可以做,有些事情必須做,而有些事情卻絕對不能做。我國歷史上不乏有“止”之大智慧的人。
張良一生反秦扶漢,輔佐劉邦,功莫大焉,與韓信、蕭何并列為“漢初三杰”。但他能置功名于身外,功成身退,明哲保身,贏得生前身后名,成為后人所樂道的謀略家。
劉伯溫輔佐朱元璋,可謂神機妙算、運籌帷幄,助朱元璋登基,在大封功臣之際,告老還鄉(xiāng),既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也保住了尊嚴(yán)與地位。
而反觀韓信,他輔佐劉邦,功不可謂不大,但他不知謙讓,一味伐功矜能,有功高震主之嫌,終落得一個“夷滅宗族”的下場。
由此可見,君子不可不知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