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游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訪親友,大年初二祭先祖,初三初四逛廟會,十五晚上街上走?!边@首民謠十分形象地道出了往昔的年俗和年味。如今好日子,天天像過年,但是沒有“過了臘八就是年”的感覺,就是沒有“年味”。為什么?竊以為,這是因為我們過年已經(jīng)沒有儀式感了,或者說我們已經(jīng)忘卻了過年的那些儀式。毋庸諱言,古人過年講究繁文縟節(jié),有的有禮有節(jié),有的愚昧荒誕,有的早已取消,有的卻依然未能免俗。
臘月二十三是祭灶日,亦稱祭灶節(jié)。由于這個節(jié)日是在春節(jié)的前一周,距離春節(jié)最近,所以民間又稱這一節(jié)日為“小年兒”。我國民間認為灶王是專管飲食和家務(wù)事的神,不論是王公大臣還是尋常百姓,每家每戶都信奉他。據(jù)說每年臘月二十三這天,灶王都要上天去把各家的功過報告給玉皇大帝。由于在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這天每家要由當家的男子祭拜灶王。晚飯后,當家的男子在灶王像前點上香燭,供些水果和灶糖,送灶王上天,并在其畫像兩邊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lián)。等到除夕的時候再點香燭接灶王回來。有些農(nóng)村祭灶的儀式更為講究。祭時用香五炷、黃表紙三張、蠟燭一對;祭灶燒餅五個,名為灶火燒;麥芽糖一塊,名為灶糖;雄雞一只,名為灶馬童;糧食五種,清水一碗,細草些許,謂之馬草,用以飼灶馬者;預備新灶神一張,張貼灶前,謂之更換新衣;隨帶黃紙馬二張,約方寸許,名為灶馬。一張粘在灶神額上,意為迎灶神回宮之馬,要在春節(jié)黎明焚化;另外一張要在當天隨香表焚化,意謂送灶神升天之馬。主祭者必須是家長。禮拜的時候,身后要跪一個幼童抱著雄雞,家長叩頭禱祝,然后將雞頭向草料內(nèi)推送三次,再把清水傾灑在雞頭上。雞若驚栗,意為灶神將馬領(lǐng)受。祭畢晚餐,豆腐湯是不可或缺的食物,并要吃火燒。由于這天特別熱鬧,所以有人甚至認為這是春節(jié)的“彩排”。
臘月二十四是掃塵日。民間傳說,諸神從這天起上天述職,不理人間事務(wù)。舉行過祭灶后,家家戶戶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wèi)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氣氛。有些地方也有二十四日夜祭灶的,大都是祭素灶,祭品是水果、花生、瓜子、香菇、木耳、百合以及豆腐、點心等。各地情況不同,但都少不了糖果,即用麥芽糖粘住灶王爺?shù)淖欤〉盟f壞話。
臘月三十是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夜、歲除、大晦日。農(nóng)歷十二月為大盡的,就稱為大年三十、年三十。據(jù)《呂氏春秋·季冬紀》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qū)逐“疫癘之鬼”,這就是“除夕”節(jié)令的由來。不過,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的《風土記》。除夕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天各家準備除舊迎新,貼門聯(lián)、門神,貼窗花,貼福字,貼年畫,放爆竹,吃團圓飯。不少地方還有除夕上墳的風俗,就是把做好的年夜飯送到亡故親人的墳上,從而寄托對親人的哀思。團圓飯后,還有接灶、祀床、供年飯、畫米囤、辭年、守歲許多花樣。所謂守歲,宋代已有此俗了。這夜合家在火盆旁團坐,盆中燒大炭團,美其名曰歡喜團;或歌唱,或談笑,直鬧到天明,這就是所謂守歲。如今守歲看“春晚”已成新俗。筆者家鄉(xiāng)還有除夕封財門的習俗。所謂封財門,就是守歲時,家長關(guān)上大門,并用紅紙封上,再不讓人出入,并在門口放上一把芝麻秸,因為有“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之說,這樣便寓意了禱祝。
正月初一是春節(jié),古稱元旦,俗稱過年。早起開財門,先放爆竹三響,稱為開門爆仗,據(jù)說,放爆竹可以嚇退瘟神疫鬼。我曾查閱不少地方志,未見“封財門”和“開財門”的記載,唯獨揚州才有此俗。清代詩人厲惕齋在《真州竹枝詞》有一首《開財門》,詞云:“人家多住在春臺,迎著祥曦戶戶開。想見虞庭民阜久,熏風到處總生財?!苯又?,點燭燒香,祭天地,拜祖宗。有些人家要兜喜神方,燒十廟香,其目的無非是自求多福罷了。全家人都要穿上新衣裳、新鞋襪,煥然一新,男女依次向家長叩頭拜賀,再往親友家去道賀,稱為拜年。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這天吃面條、圓子、糖茶和云片糕,象征長壽、團圓、節(jié)節(jié)高。據(jù)晉人董勛《問禮俗》記載:“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正旦畫雞于門,七日貼人于帳?!敝袊糯貏e重視雞,稱它為“五德之禽”。據(jù)《韓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敵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因為“雞”與“吉”同音,民間更是將雞視為吉祥物,開年第一天民間以紅紙剪雞作窗花,而且把這天定為“雞日”。因而,這天百姓有口頭禪:“大年初一,開門大吉?!辈贿^,春節(jié)這天還有種種忌諱:忌掃地、忌汲水、忌乞火、忌做針線、忌用刀剪、忌倒糞穢、忌用湯淘飯、忌說不吉利話。
正月初二是狗日。民間傳說,這天是女媧造狗的日子。這天各地漢族人都有出嫁的女兒帶著丈夫、孩子回娘家拜年的民俗。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xiāng)親。禮物雖薄,但是反映了女兒對鄉(xiāng)親的思念之情,真可謂禮輕情意重。
正月初三是豬日。民間傳說,灶王爺以及地上諸神在臘月二十三日升天向玉皇大帝奏報人間諸事,到了正月初三,便會回到人間。因此各家各戶要在這天供拜牲醴、果品、甜料等物,并燒金紙、神馬(紙上印有馬形,以供諸神乘駕),燃放爆竹,迎接諸神下凡,降賜吉祥。諺云:“送神早,接神遲?!币馑际钦f,送神應(yīng)于黎明之前,越早越好,反之,接神祭儀一概于過年以后才舉行,而且時間要在中午之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于是宋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為天慶節(jié),官員等休假五日。后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這天還是赤狗日。赤狗是古代讖緯家所謂五帝之一,即南方之神,司夏天。俗以為是日赤下凡,遇之則不吉。所以,香港地區(qū)的老一輩居民在這天足不出戶,以免遇上兇煞。另外,民間以正月初三為谷子生日,百姓祝祭祈年,而且禁食米飯。如有犯者,就會導致五谷減產(chǎn)。
正月初四是羊日。這天是中國民間迎神的日子。“三羊(陽)開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間的日子。這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羅,所謂折羅,就是把幾天剩下的飯菜合在一起的大雜燴,清理年貨;打掃室內(nèi),然后把垃圾收集堆到一處,這也是民俗所謂的“扔窮”。
正月初五是牛日。民間傳說,這天是財神的誕辰。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上海舊歷年有搶路頭的習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等物,點燭燒香,敲鑼打鼓,虔誠敬財神。這天,人們?yōu)闋幚校氏扔诔跛慕又?,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這天燃放爆竹,美其名曰“崩窮”。所謂“崩窮”,當然是送窮的風俗。類似的民俗,遠在隋唐時就很盛行。彭兆蓀《小謨觴館詩文集》注解:“正月五日剪紙為婦人,棄路衢,曰:‘送窮。行者拾歸供奉,曰:‘娶富媳婦歸?!惫湃苏J為,窮富可以轉(zhuǎn)化,表達了治窮致富的美好愿望。這天也叫破五節(jié)。古人認為,初一至初四的禁忌在這天都可以打破?!堆嗑q時記》說:初五謂之“破五”,“破五”之內(nèi)不得以生米為炊,婦女不得出門。至初六,則王妃貴主以及宦官等冠帔往來,互相道賀。新婚女子亦于當日歸寧,而諸商亦漸次開張貿(mào)易。《清稗類鈔》說:正月初五為破五,婦女不得出門。
正月初六是馬日。這天古稱挹肥,人們在這天才真正開始工作或做生意。自進入正月以來,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掃,廁所中的糞便累積,于是這天做一大掃除,然后祭拜廁所神明,并將平日污穢的廁所清掃干凈,所以稱為“挹肥”。諺云:“下田備春耕,窮氣送出門?!贝搜员硎巨r(nóng)民從這天開始下田,準備春耕。
正月初七是人日,亦稱人勝節(jié)、人慶節(jié)、人七日等。民間傳說,女媧初創(chuàng)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天是人類的生日。漢代開始有人日節(jié)俗,魏晉后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人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有戴在頭發(fā)上。此外還有登高賦詩的習俗。唐代之后,更重視這個節(jié)日。每到人日,皇帝大賜群臣彩縷人勝,并且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氣晴朗,則主一年人口安康,出入吉祥。
正月初八是谷日。民間傳說,這天晴朗,則主這一年五谷豐登,這天陰則年歉。谷日的習俗是對寫有谷物名稱的牌位進行膜拜,并不吃煮熟的谷物。這種習俗蘊含著重視農(nóng)業(yè)、珍惜糧食的意思。這天也被稱為“順星節(jié)”。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記載:“初八日,黃昏之后,以紙蘸油,燃燈一百零八盞,焚香而祀之,謂之‘順星?!边@是一個可以預知一年運氣的節(jié)日,祈求神明保佑新年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歲歲平安。正月初八有放生習俗。明代劉侗《帝京景物略》記載:“正月八日,石磴巷放生,籠禽雀、盆魚蝦、筐螺蚌,羅堂前,僧做梵語,數(shù)千相向,縱羽空飛,孽著落屋上,移時乃去,水之類投皇城金水河中,網(wǎng)罟筍餌所希至?!背醢朔派粌H體現(xiàn)了古人尊重自然萬物和諧相處的品德,也表達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間各種生物興旺發(fā)達的美好愿望。正月初八還有祭祀八仙的習俗。民間取“八”字的讀音,遂將正月初八日演變成了敬八仙節(jié)。八仙即中國民間傳說中的李鐵拐、漢鐘離、張果老、何仙姑、藍采和、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八位神仙。因其不畏強權(quán),藐視富貴,經(jīng)常深入民間,解危濟困,深受百姓愛戴,故備佳肴水果以祭祀八仙。
正月初九是天公生日,亦稱天公生、玉皇誕,俗稱玉皇會。天公就是玉皇大帝,是主宰天界最高的神,是統(tǒng)領(lǐng)三界內(nèi)外十方諸神以及人間萬靈的最高神,代表至高無上的天。祭拜天公在子夜時分。祭拜前全家人都要齋戒沐浴,祭拜時由家中的長者先上香行三跪九叩大禮,再依長幼順序分別上香。祭品如果要用家禽,一定要用公雞,禁用母雞。若是要還愿時,要用全豬或全羊。
正月初十是石頭節(jié)。這天是石頭神生日,亦稱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動。這天不準動用石頭和碾、磨、石臼等石器,否則會傷了莊稼。這天還忌開山打石和以石起房造屋,并有向石頭焚香祭拜、午間供奉烙餅的習俗。還有的地方流行抬石頭神的習俗:初九夜里,將一個瓦罐凍在一塊平滑的石頭上,初十早晨由十名姑娘或男青年,輪流抬著瓦罐奔走。如果石頭始終不落地,預示著新年豐收;如石頭落地,預示著年成不好。
正月十一日請紫姑日。最早記載“紫姑”的文獻是南朝宋劉敬叔的《異苑》,大致說紫姑是人家的小妾,遭到原配的嫉妒,并在正月十五這天被害死在廁所里,天帝憐憫,封她為廁神。不過,中國民間敬奉紫姑并非因為她是廁神,而是紫姑代表了封建社會中深受壓迫的女性,才得到女性的崇拜,把她奉為弱女子的保護神來祭祀。這天也是子婿日。正月初九慶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初十吃一天外,還剩下很多,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和女兒。
正月十二日過老鼠節(jié)。相傳,正月十二日是老鼠娶媳婦的日子,也有的說這天是老鼠的生日,于是人們圍繞著老鼠創(chuàng)造出各種各樣的“節(jié)目”——敲遍墻角旮旯、藏剪刀、收舊鞋、燒老鼠洞、捏老鼠嘴、吵老鼠耳朵、嚼老鼠眼,不但表達了老百姓對老鼠的憎恨,還驅(qū)趕了父老鄉(xiāng)親們一年的辛苦勞累。即日起人們開始準備慶祝元宵佳節(jié),選購燈籠,搭蓋燈棚。有童謠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p>
正月十三日上燈。上燈從正月十三開始,正月十八日落燈,民間有“上燈圓子落燈面”之說,還有“十三、十四神看燈,十五、十六人看燈,十七、十八鬼看燈”之說。不少地方尚有出嫁女請娘之俗。
正月十四日是臨水娘娘的誕辰。民間傳說,臨水娘娘叫陳靖姑,又稱順天圣母,生活在唐朝大歷年間,家在福建古田縣臨水鄉(xiāng)。曾在家鄉(xiāng)斬殺妖蛇,為民除害。后因皇后難產(chǎn),御醫(yī)束手無策,順懿夫人聞訊進宮助產(chǎn),幫助皇后產(chǎn)下皇子。于是,龍顏大悅,敕封她為“都天鎮(zhèn)國顯應(yīng)崇福順意大奶夫人”。從此,她便成了拯救難產(chǎn)婦女的神仙,于是民間立祠奉祀。其實,這是婦女們在沒有地位、科學不發(fā)達的時代為自己塑造的一位保護神,也是她們畏懼難產(chǎn)鼓舞自己的一種方式。同治年間《麗水縣志》卷十三記載:“每歲上元前二日,司事?lián)駤D人福壽者數(shù)人,為夫人沐浴更新衣。次日平明升座,各官行禮,士女焚香膜拜,絡(luò)繹不絕。至夜,舁夫人像巡行街市,張燈結(jié)彩,鼓吹喧闐。小兒數(shù)百人,皆執(zhí)花燈跨馬列隊,觀者塞路?!背思腊菖R水娘娘,這天還有喝亮眼湯、吃糟羹和試花燈等風俗。
正月十五日鬧元宵,是最好玩、最有趣的節(jié)日。因為元宵節(jié)有張燈結(jié)彩、觀燈猜謎的習俗,故又稱燈節(jié)。元宵賞燈,唐代三夜,北宋五夜,南宋六夜,到了明代,朱元璋變本加厲,下令天下富商上燈十夜。花燈是多種工藝、多種裝飾和多種材料制作的綜合藝術(shù)。其種類繁多,人神仙怪、花鳥蟲魚、家禽野獸均可成其造型,以竹木作架,紅色絲綢、布料、紙張等作燈衣。豪門廳堂、門首懸掛的宮燈和紗燈,有的鑲金嵌玉,有的飾以彩穗,有的題寫詩謎。紗燈因呈鼓球體,用三塊乙楠或竹篾釘成三腳架,把它掛起來,三腳分開,便可離地三尺垂懸半空;三腳合攏,又可手舉高懸。紗燈比宮燈的用途廣泛,龍燈、獅燈、花燈等雜耍多用紗燈伴舞。元宵節(jié)也有放河燈的。所謂河燈,實是漂浮在水上燃燭的花形燈籠。我國東北,尤其是黑龍江,臘后春前制作的冰燈別有情味?!逗邶埥饧o》記載:“上元,城中張燈五夜,村落婦女來觀劇者,車聲徹夜不絕。有鏤五六尺冰為壽星燈者,中燃雙炬,望之如水晶人。”元宵燈市還有一種約定俗成的組燈景觀——鰲山。鰲山是先用竹片和篾絲扎成山形,狀若巨鰲,配上數(shù)以百計、千計的各種華燈。燈市鰲山是元宵節(jié)的壓軸戲。
元宵節(jié)過后,年就結(jié)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