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燕地
大天鵝(學名:Cygnus cygnus),是鳥綱鴨科天鵝屬的一種候鳥,沒有亞種分化。體型高大,體長120~160厘米,翼展218~243厘米,體重8~12千克,壽命20~25年。嘴黑,嘴基有大片黃色,黃色延至上喙側(cè)緣成尖。游水時頸較疣鼻天鵝更直。雄雌同形同色,通體潔白,頸部極長,體態(tài)優(yōu)雅。該物種顯著的鑒別特征在喙部,大天鵝的喙部由黑黃兩色組成,黃色區(qū)域位于喙的基部,與小天鵝相比大天鵝喙部的黃色區(qū)域更大,超過了鼻孔的位置。
大天鵝從天而降,翩然降落在黃河濕地綿延百公里星羅密布的湖面上。三門峽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內(nèi),已經(jīng)有四千多只天鵝到來,青龍湖和蒼龍湖上傳來歡快的嗷鳴聲,潔白的天鵝如綻放的朵朵白蓮,聚集在這里的大天鵝有的嬉戲覓食,有的交頸而歌,有的翩翩起舞,還有的凌空翱翔。
三門峽是眾多鳥類的越冬地,也是部分大天鵝南飛、北歸遷徙途中的折返點。大天鵝是眾多遷徙動物其中的一個族群,分布廣泛,種群數(shù)量也很龐大。據(jù)專家研究,三門峽的大天鵝是生活在西伯利亞的種群,它們本能地向南飛行尋找越冬地,中途數(shù)次停下來休整、覓食,最終飛過蒙古高原,降落在因三門峽大壩涵養(yǎng)起的一片湖泊濕地中越冬。三門峽與大天鵝結(jié)緣最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之后每年都會有天鵝飛來,而且數(shù)量逐年增加,最多的時候達到一萬多只。2019年為了迎接“水上精靈”的到來,三門峽早早地就做好了準備,提前清潔了湖水,籌備了充足的糧食。10月22日,第一批大天鵝飛臨,當天一早,人們在濕地公園內(nèi)見到十幾只大天鵝,到了中午,天鵝數(shù)量增加到五十多只。到了11月中旬,飛臨這里越冬的天鵝數(shù)量已接近五千只。
大天鵝棲息于開闊的、水生植物繁茂的淺水水域。性喜集群,除繁殖期外常成群生活,特別是冬季,常呈家族群活動,有時也多達數(shù)十至數(shù)百只的大群棲息在一起。晝夜均有活動,它們生性機警、膽怯,善游,遷徙時以小家族為單位,呈“一”字、“人”字或“V”字形隊伍。飛行時較疣鼻天鵝靜聲得多。 它是世界上飛得最高的鳥類之一(能和它比高的還有高山兀鷲),能飛越世界屋脊——珠穆朗瑪峰,最高飛行高度可達9000米。主要以水生植物葉、莖、種子和根莖為食,除植物性食物外,也吃少量動物性食物,如軟體動物、水生昆蟲和其他水生無脊椎動物。
人類很早就注意到了天鵝,《楚辭》中“黃鵠之一舉兮,知山川之紆曲;再舉兮,睹天地之圓方”,形容天鵝一飛看山川屈曲,再飛觀天地萬象?!妒酚洝分?,陳勝當年還輟耕隴上時受到鄰人譏諷,于是說出了“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另外《漢書》中說“鵠,水鳥也,其鳴聲鵠鵠”,杜甫用“舉頭向蒼天,安得騎鴻鵠”來抒發(fā)情懷,孟浩然以“壯志吞黃鵠”來形容志向之高遠,他們所說的“黃鵠”“鴻鵠”等都是天鵝。直到李商隱寫出詩句“撥弦警火鳳,交扇拂天鵝”后,“天鵝”一詞才出現(xiàn),并被固定下來。在西方,天鵝是圣潔、高貴、純美的象征,古希臘神話中就有天神宙斯幻化成天鵝向麗達示愛的傳說,蘇格拉底歌頌過天鵝臨終前的絕唱,認為天鵝是“神的仆人”。圣桑的《天鵝之死》、舒伯特的《天鵝之歌》、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達·芬奇的《麗達與天鵝》也都是以天鵝為題流傳下來的不朽之作。
遷徙是候鳥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本能使它們按照生活習性選擇適合自己的產(chǎn)卵地、越冬地和遷徙路線。通常大天鵝最北可以在北緯70度高寒苔原地區(qū)生活,最南可以飛到北緯40度左右的地方越冬。大天鵝遷徙是為了覓食,到了冬季,北方大部分地方被冰雪覆蓋,食物嚴重匱乏,迫使它們南飛尋找食物。大天鵝北歸產(chǎn)卵,南飛越冬,在它們周而復始的生命歷程中,一直重復著這種遷徙奔波的生活方式。為了避免天敵騷擾,大天鵝一般在晚上遷徙飛行,其飛行速度也很驚人,可以達到每晚一百多公里。每年三月,大天鵝感受到春天的氣息,感受到了遙遠的北方冰雪在消融,回歸家鄉(xiāng)的日子到了。每年10月底11月初,北方天寒地凍,當最后一塊湖面被冰封住后,所有的大天鵝又踏上了南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