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人類從什么時候發(fā)現傳染病,已經無源可考,但傳染病史一定貫穿人類社會進化過程。漫步今日羅馬,諸多建筑遺跡仍讓人追想古帝國的輝煌。也就是在羅馬鼎盛時期,從羅馬城開始,羅馬帝國全境至少暴發(fā)了四次大瘟疫,其覆亡給今人留下深刻的警示,從眾多傳世畫作中,我們仍可見到這場正邪大戰(zhàn)的生動見證。
公元168年,如日中天的羅馬帝國突然暴發(fā)了大規(guī)模瘟疫,史稱“安東尼瘟疫”。尼古拉斯·普桑在畫作《阿什杜德的瘟疫》中記錄了這場恐怖瘟疫的實況:“因無人埋葬而在街道上開裂、腐爛的尸體,腹部腫脹,大張著嘴,如洪流般噴出陣陣膿水,眼睛通紅,手則朝上高舉。尸體重疊著尸體,在角落里、街道上、庭院的門廊里以及教堂里腐爛。”
羅馬歷史上最后一次,也是影響最深遠的一次瘟疫發(fā)生在542年(查士丁尼瘟疫)。當時瘟疫從東羅馬帝國暴發(fā),它從埃及席卷至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并向西擴散至歐洲。這次瘟疫造成了整個東羅馬帝國四分之一人口死亡,歐洲古代歷史的面貌也隨之改變。
在美術史上,《被瘟疫侵襲的羅馬城》是一幅極有代表性的作品,19世紀法國畫家居勒·埃里·德洛內為這幅畫籌備了12年之久,同時采用了非常文學化的表現手法。他擷取了圣徒塞巴斯蒂安殉道故事中的場景:“之后一位善良天使顯現,他指揮一位惡天使手持長矛戳擊各家門戶,門被戳幾下,家里就死去幾人?!倍@幅畫作里描繪的恐怖情景,正是導致拜占庭(東羅馬)帝國走向滅亡的開端——查士丁尼瘟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