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宇明
讀史書,我留心到一個問題:古代文人造訪揚州極為頻繁。
揚州能讓文人青睞自有緣由。這座城市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勢非常平坦,長江與京杭大運河在此交匯。因為長江,它可以溝通東西;因為大運河,它可以連貫南北。古代沒有公路、高鐵、飛機,這種地理上的優(yōu)越很容易化作經濟上的巨大優(yōu)勢,至少從隋唐時開始,揚州便商船如梭、店鋪如林、繁華無比。
揚州的美麗讓人沉醉。蜀岡的清雅閑適,五亭橋的秀而見大,二十四橋的月下吹笛,大運河的波光粼粼,揚州城的三月飛花,大明寺的典雅莊嚴,處處讓人流連忘返,一唱三嘆。
在古代文人中,西安人杜牧跟揚州淵源很深。此君官做得不是很大,26歲中進士,從弘文館的校書郎做起,最高職位就是一個刺史,大概相當于今天的地級市市長。要知道杜牧可是個“官三代”,他的祖父杜佑曾當過唐德宗時的宰相。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時年33歲、詩名還不太大的杜牧來揚州做淮南節(jié)度使牛僧孺的推官,后出任掌書記,一直呆到開成二年(838)。三年之間,他逛遍揚州的大街小巷,細品揚州的山山水水,當時及后來創(chuàng)作了許多與這城市相關的詩歌。比如他曾癡迷揚州城的酒色,人到中年,似乎覺得快樂得有些過頭,于是寫了一首詩:“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與美色相比,更讓杜牧難忘的是揚州城的美景?!额}揚州智禪寺》詩云:“雨過一蟬噪,飄蕭松桂秋。青苔滿街砌,白鳥故遲留。暮藹生深樹,斜陽下小樓。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在智禪寺,一切都是安靜的,這種安靜可以讓詩人獨自品味蟬聲、秋意、暮藹、斜陽,對遠方的浩渺歌聲生出無限遐想。那首《寄揚州韓綽判官》更使后人久久傳誦:“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在詩人筆下,揚州實在太美了,青山隱隱可見,水路迢迢不斷,即使是秋天已盡,這里依然綠草如茵,明月、玉人相映生輝??梢院敛豢鋸埖卣f,在杜牧的詩中,“揚州詩”最出彩,這座美麗浪漫城市成就了他最初的名聲。
名城同樣需要名人,名人有意無意的“加持”可以使名城的美譽度呈幾何級數放大。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劉禹錫罷和州刺史任返回洛陽,當時大詩人白居易恰好也從蘇州赴洛陽,兩位老朋友在揚州相逢。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鄭,做過翰林學士、左拾遺、京兆府戶部參軍、太子左贊善大夫、江州司馬、蘇州刺史,費了老鼻子勁,都沒弄上個“省部級”。然而,白居易官沒有做上去,詩名卻大得不得了。他早年曾與元稹一起倡導“新樂府運動”,提倡將詩歌寫得通俗易懂。其詩作意境清新、思想深邃,收獲了大批“粉絲”。到揚州時,他早已是當時詩壇的領袖。一樣人到中年,一樣才華橫溢,一樣無辜遭貶,一樣需要找個可以說心里話的人,白居易見到故友的那份親切自不待言,他當即在席上寫下著名的《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這首詩有對朋友不幸命運的同情,有對其才華的真心稱贊,還有對當時社會之黑暗的尖銳批判。
或許因為得到知己的理解吧,劉禹錫反而顯得比白居易更曠達,他當即回贈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詩云:“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币馑际钦f:哥兒們,咱苦是苦一點,現在不是翻篇了嗎?別的話少說,喝酒!喝酒!后人談到揚州,誰能忘記他們這兩首名作,誰能無視他們給這座城市帶來的一片紳士般的優(yōu)雅與溫暖?
宋代歐陽修也是在文名顯赫之后來到揚州的。慶歷三年(1043),時任參知政事的范仲淹發(fā)起“慶歷新政”,準備在吏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進行徹底改革,希望一舉扭轉北宋官僚隊伍龐大、行政效率低下,民不聊生、邊境不穩(wěn)的現狀,歐陽修也積極參與其中。然而,有人多分了蛋糕,就必然有人少吃幾口,如果少吃者有權有勢,改革自然就會遭到抵觸。啟動新政不久,范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等人相繼被排擠出朝廷。歐陽修由朝官后諫知院先是被貶為滁州太守,后又改知揚州、穎州(今安徽阜陽)、應天府(今河南商丘)。歐陽修生性豪爽,喜歡飲酒、聚會、游山。某日,他登臨揚州西郊的蜀岡中峰,往前望去,青山嬌媚、綠水映眼,耳畔蟬鳴鳥喧,當即決定于此筑室。堂名“平山”,平山者,與山相平也。他公務之余,就與一班朋友品茗作賦,飲酒吟詩。平山堂的一副對聯:“過江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與眾賓歡”,描寫了當年的盛況。因為有了歐陽修,有了瘦西湖的湖光樹色,有了廳堂深處那流傳千年的文脈、情脈,平山堂才成為風景名勝,揚州也多了一層別樣的美麗。
(責任編輯:劉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