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禾
端午節(jié)當天,一段一男子模仿屈原投江的視頻在網(wǎng)上流傳。這名身著傳統(tǒng)服飾的男子站在河邊的石墩上,念念有詞,然后張開雙臂,身體前傾,直接跳入河中,濺起一串串水花,漣漪蕩漾開去。男子沒有掙扎,黑色的衣服在泛黃的河面上漂動,六七秒后,男子起身,用手抹去臉上的水,望向岸上。
用模仿屈原投江的方式來紀念屈原,還有這種事?別懷疑,也不要驚訝,它的的確確發(fā)生在中國大地上。該男子姓賈名治勇,是西昌一家漢服體驗館的老板。賈先生標榜自己的舉動是行為藝術(shù)。要我說,這算什么行為藝術(shù)!不過是惡搞歷史罷了!
屈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之一,他是愛國、為民、求真、向善的代表,屈原投江就是這種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賈先生取屈原投江的外在形式,舍棄屈原精神的內(nèi)核,將屈原所代表的民族精神歸結(jié)為一個“死”字,這實在是對屈原的低俗化理解,是對屈原的侮辱!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身份證明,是民族內(nèi)在的靈魂和血脈,是維系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jié)的精神紐帶。對于傳統(tǒng)文化,我們必須永懷虔誠、敬畏之心,任何肢解、扭曲傳統(tǒng)文化的行為都必然遭到抵制!
遺憾的是,近年來惡搞文化十分盛行?!渡臣忆骸繁谎萘x為“一個女人和三個男人的故事”,抗日英雄阿慶嫂被塑造成“潘金蓮”;小英雄潘冬子搖身一變,成了一個整日做明星夢的“富家子弟”,潘冬子與胡漢三之間的階級斗爭被惡搞成“參賽歌手”與“評委”之間的腦筋急轉(zhuǎn)彎游戲……這種顛倒歷史、惡搞深受人們喜愛的經(jīng)典歷史人物和深受人們崇拜的英雄人物的行為,讓原本嚴肅的事情、一身正氣的人物都成了人們嬉笑怒罵的談資,真是可氣!可悲!可恨!
我國的歷史豐富多彩,它當然可以脫下沉重的外衣,鮮活生動地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更為人們所熟知,這也是社會進步、思想解放的表現(xiàn)。但是,調(diào)侃歷史,惡搞歷史,以消費歷史代替認識歷史,以娛樂歷史代替思考歷史,這樣,就讓一段段歷史故事、一個個歷史人物成了一個個笑料。一切都可以被惡搞,一切都可以被消費,那就無所謂真相,無所謂真理,是非成敗、高尚卑劣都不過爾爾。既如此,還有什么精神信仰和價值追求可言呢?當歷史盡歸于娛樂之時,也就是社會的價值底座和人們的精神信仰瓦解之日。
歷史是昨天的現(xiàn)實,敬畏歷史,就是捍衛(wèi)良知。適當?shù)貖蕵窔v史無妨,但要當心被無聊的娛樂影響了認知。
(指導老師 劉步春)
簡 評
文章先簡述某男子模仿屈原投江的新聞事件,一句“還有這種事?”表示質(zhì)疑,巧妙地貼合文題要求;接著明確指出這種行為的實質(zhì),也就是本文的中心論點——這種惡搞行為是對歷史的褻瀆;繼續(xù)說明屈原已經(jīng)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并闡釋其精神內(nèi)涵,與之對比,進一步指出惡搞行為是對文化的低俗化理解;然后聯(lián)系社會現(xiàn)實,列舉種種惡搞現(xiàn)象及其危害,將模仿屈原投江行為置于特定的社會背景之下,使本文論題具有了更廣泛的意義,更典型的代表性,使本文的立意得以深化與升華;再用辯證的觀點闡釋對待歷史的正確態(tài)度,最后總括作結(jié)。文章高屋建瓴,立意深刻,頗有時代感和現(xiàn)實針對性;論述層次清晰,層層深入,頗有邏輯力量。
(劉步春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