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啟鋒
【摘要】
EB病毒感染是兒童時期多發(fā)病,部分為隱性感染,出現(xiàn)臨床癥狀者,多發(fā)現(xiàn)為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皮疹發(fā)病率相對較低。本文報道2例以皮疹為主要表現(xiàn)的病例,并進行文獻復習,以拓寬廣大醫(yī)者診療思維,盡早明確診斷。
【關鍵詞】 兒童;EB病毒;皮疹
【中圖分類號】
R197.7?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4-117-02
EB病毒1964年由Epstein和Barr等從非洲兒童惡性淋巴瘤的細胞培養(yǎng)首先發(fā)現(xiàn),屬皰疹病毒群,是一種普遍感染人類的病毒。其具有雙鏈DNA的基因組,成熟感染性顆粒直徑約150-200nm,培養(yǎng)約需4-6周。病毒進入口腔后,在咽部淋巴組織內繁殖復制,繼而進入血流產生病毒血癥,主要累及全身淋巴組織及具有淋巴細胞的組織與內臟。EB病毒是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主要病原體,其典型癥狀有發(fā)熱、淋巴結腫大、咽峽炎、肝脾腫大、皮疹。在嬰幼兒感染可導致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并發(fā)癥,包括無菌性腦膜炎、腦炎、脊髓炎、視神經(jīng)炎、顱神經(jīng)麻痹、格林-巴利綜合征[1]。
1病例資料
第1例,男,2歲,因“皮疹2天”于2018-04-27初診。表現(xiàn)為:全身頭面、軀干、四肢散在紅色斑丘疹,逐漸發(fā)展為黃豆大小皰疹,皰液清,有明顯瘙癢感,疹周無明顯紅暈,口腔內無皰疹,無丘疹、皰疹、結痂同時存在。無發(fā)熱,無明顯淋巴結腫,肝脾觸診無異常。否認過敏史,近期無服用藥物。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計數(shù)21.0×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 20.2%,淋巴細胞百分比 74.2%;快速C反應蛋白:4mg/L;降鈣素原檢測:<0.05ng/ml。雖白細胞總數(shù)高,但以淋巴細胞為主,中性粒絕對值在正常范圍,考慮病毒性皮疹。予阿昔洛韋外用,口服抗組胺藥物等治療,療效欠佳,皮疹此消彼。4月30日實驗室回報:EB病毒DNA測定:2.91E+5copies/ml,查腸道病毒71型核酸測定+腸道病毒通用型核酸測定+腸道病毒A16核酸測定:均陰性,單純皰疹病毒DNA陰性。明確為EB病毒感染所致皮疹,加用阿昔洛韋靜滴抗病毒治療,仍無顯效。后患兒于市皮膚病醫(yī)院就診,加用氟替卡松外涂,5月10電話隨訪,皮疹明顯消退。
第2例,男,4歲,因“發(fā)熱3天,皮疹1天?!庇?018-11-30首診。發(fā)熱呈不規(guī)則熱型,熱峰39.0℃,口服退熱藥體溫可降至正常。于社區(qū)就診,考慮:扁桃體炎,予口服頭孢等治療3天,體溫逐漸降至正常。11月29日出現(xiàn)皮疹,初發(fā)于腹部,為較密集紅色粟粒疹,壓之褪色,撫之有摩沙感,有瘙癢感,皮膚無明顯發(fā)紅,無疼痛。皮疹逐漸向后背、頭面部漫延,但腰以下無皮疹。無口周蒼白圈,無楊莓舌,口腔粘膜無柯氏斑。無藥物過敏史。此外查體頸部及耳垂下可捫及數(shù)個腫大淋巴結,較大者長徑15mm,質中,活動度可,表面光滑,無觸痛,咽充血,雙側扁桃體Ⅱ°腫大、充血。肝脾無腫大。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計數(shù),22.6*10^9/L,淋巴細胞百分比,62.4%;快速C反應蛋白,1mg/L;降鈣素原檢測:0.27ng/ml;肺炎支原體抗體:陰性。初步考慮感染性皮疹,但病原體不明。據(jù)發(fā)熱與出疹時間、部位關系,不考慮麻疹和幼兒急疹。其一般狀況良好,予西替利嗪滴劑口服及爐甘石洗劑外涂治療。皮疹有少許增多,但仍未及腰以下。12月3日報:血涂片異形淋巴細胞:48%;EB病毒定量DNA測定:6.70E+3copy/ml;雙份咽拭子培養(yǎng)均無優(yōu)勢菌生長。加用阿昔洛韋乳膏外涂治療,至12月10日,皮疹基本消退,無色素沉著及脫屑。
2討論
EB病毒宿主是人類,主要傳播途徑是經(jīng)唾液傳播、輸血傳播,亦可通過母乳喂養(yǎng)[2]及性傳播[3,4,5],其進入人體后,可終生潛伏,一旦感染后可發(fā)生不同狀態(tài)的感染即溶細胞性感染、隱性感染、缺損性感染以及轉化B淋巴細胞感染[6]。一般認為EB病毒感染與機體的細胞免疫有關,病毒進入人體會先感染成熟B細胞,后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