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杰
《撼動世界史的植物》是一部界面友好的小書。“界面友好”指行文簡潔,全書像講故事一樣,沒有嚇人的學術論證。“小書”指篇幅較小,全書主要講述13種普通的植物,只用了不到200頁的篇幅。去掉優(yōu)美的大幅面插圖,單看文字是頗少的。
這部書非常有趣,不經意間傳播了許多知識點。比如,辣椒和玉米都原產于美洲,傳到中國后又傳播到日本,辣椒在日本稱唐辛子,在韓國稱倭辛子,玉米在中國稱玉蜀黍(《本草綱目》),在日語中稱“唐蜀黍”。螞蟻對堇菜種子的處理,對雙方都有好處。比如,愛爾蘭馬鈴薯晚疫病的暴發(fā)與單一種植直接相關,導致100萬人餓死,以及愛爾蘭人的美洲移民大潮。而美國的肯尼迪家族、迪士尼、麥當勞兄弟、林肯、克林頓、奧巴馬都有愛爾蘭基因。對于消化草料,牛有四胃,馬有盲腸。稻米與大豆是黃金搭檔,配合良用營養(yǎng)更為均衡。淮南王劉安發(fā)明豆腐(公元前誰發(fā)明了豆腐以及有多少人食用它,可能說不清楚,但在宋代肯定豆腐已經相當普及,成了一種尋常食品)。日本農林水產省的水果概念與我們的不同,專指樹上所結的果實,番茄、草莓、西瓜都不算水果,而是蔬菜。
這部書傳達了非人類中心論的一個觀點。作者嘗試從植物的角度看世界、看歷史。人類常常自以為是,太習慣把自己置于其他所有生命之上,因而不大習慣從魚、從狗、從細菌、從松樹、從郁金香的視角看問題。作者在書的結尾處說:“人類的歷史其實是植物的歷史”。稻垣榮洋的造句“人類的歷史其實是植物的歷史”確實能給人以啟示。換個視角,“人類只不過是照料著植物的可憐蟲”,這對狂妄自大的人類或許是一個較好的提醒。不過,這些并非他個人的獨創(chuàng),類似思想我們能從其他作家那里找到,比如戴蒙德的《槍炮、病菌和鋼鐵》、波倫的《欲望的植物學》(中譯本為《植物的欲望》)、勞斯的《改變歷史進程的50種植物》,甚至可以追溯到技術哲學家埃呂爾(Jacques Ellul)的《技術社會》。本書末尾的參考文獻中,也包含上述戴蒙德和勞斯的作品。
本書的寫作順應了當下歷史學界的思想解放,本書有“大歷史”和文化史的背景或者影子。面對“現(xiàn)代性”社會的諸多問題,以及學術本身的發(fā)展需要,“歷史”觀念也在悄然變化。洞悉變化不需要熟讀巴特菲爾德《歷史的輝格解釋》和布賴薩特的《西方史學史》等學術文本,通過關注當下歷史書籍的品種、范圍即可領略?!按髿v史”,顧名思義,指時空格局大,融通多學科知識,講述萬物(包含人類)的交織的歷史。歷史學家要打通原有的條塊、部門、層次阻隔,重視系統(tǒng)突現(xiàn),在更宏大的視野中“觀察”人類與環(huán)境的互動,考慮人類的命運及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命運。影響人類歷史的植物顯然不只這些,但本書描述的13種植物已經足以說明問題,閱讀相關故事,足以讓讀者想象人類自身的歷史、人類與環(huán)境互動的歷史。
植物的故事,也涉及人的財富觀、人生觀、幸福觀。實際上,這本是一本輕松的小書,讀著好玩即可,不必想太多。當然,如果想了,也就想了,不礙事。你還可以自己嘗試像稻垣榮洋一樣思考、書寫。也可以從餐桌上啟動我們自己的博物學,認清我們每餐吃下的每一種植物。未必一下子精確到種(許多栽培植物很難確認種),通常知道植物所在的科即可。堅持一年,就會有非常大的收獲。
作者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物學文化倡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