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情深共風雨,丹心寄圖林
      ——譚祥金、趙燕群教授口述訪談

      2020-04-10 05:00:12譚祥金趙燕群口述肖鵬等訪談肖鵬趙慶香等整理
      高校圖書館工作 2020年1期
      關鍵詞:圖書館學圖書館工作

      ● 譚祥金、趙燕群口述,肖鵬等訪談,肖鵬、趙慶香等整理

      1 訪談意義

      譚祥金、趙燕群夫婦是中國現(xiàn)代圖書館發(fā)展的見證者和參與者。過去數(shù)十年,他們先是受教于中國圖書館學教育的發(fā)源地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畢業(yè)后奔赴北京,參與了國家圖書館新館建設、籌建中國圖書館學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撰等重要事件,其后輾轉(zhuǎn)南方,既為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院今天的茁壯發(fā)展打下了根基,又為深圳圖書館和廣東圖書館事業(yè)的發(fā)展貢獻了智慧。

      他們的口述訪談之中,既涉及激情難抑的當代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史,又有發(fā)人深省的學術議題;既讓我們感慨圖書館人的職業(yè)精神與奉獻精神,也讓后來者對圖書館事業(yè)充滿向往和期待。

      2 訪談說明

      本文是籌備中的《譚祥金趙燕群口述史》一書的部分精選,由肖鵬、趙慶香等整理完成。本團隊關于譚祥金、趙燕群教授的口述訪談工作,最早可追及2013年12月的學生交流活動,參與者有肖鵬、張瀅、許慧穎、何嘉欣、李杏君等,其后在2015級的“圖書與圖書館史”課程中,陳曉毅、梁果壯、高曉文、鄺芷雯、李雅倩、肖冉、蒲艷雯、趙慶香等同學又參與了后續(xù)的訪談整理工作。而對兩位先生最為系統(tǒng)的訪談發(fā)生在2017年末,配合國家圖書館的“口述歷史——中國圖書館界重要人物專題項目”完成,此次訪談由肖鵬訪問,傅鈺、馮芳玲參與了訪談稿的整理、劉佳親參與了相關文本的整理。上述的工作,都與本文稿的形成有一定的關系。

      除2017年的訪談因錄制需要選址于中山大學圖書館學人文庫,其他訪談均在兩位先生家中進行,由受訪者許可全程錄音,最終文稿經(jīng)譚祥金、趙燕群同意核發(fā)。

      3 訪談正文

      3.1 同學少年,結緣圖林

      問:請問兩位當時為什么會讀武漢大學圖書館學專業(yè)?就讀時的情況是怎樣的?

      譚:我老家在湖南津市,是一個很小的城鎮(zhèn)。我是津市一中第一屆高中生,高考報志愿是根據(jù)收集到的招生通知和高校簡介,我不知道報什么好。我的班主任就建議我報圖書館學,他說報了圖書館學,之后的生活會比較安定,不會有太大的波折。實際上那時候我家鄉(xiāng)那邊根本就沒有圖書館,我也不知道圖書館是干什么的。我聽從班主任的建議,報了圖書館學,之后就接到了武漢大學圖書館系的通知書。

      趙:我比較喜歡看書,大學第三類專業(yè)很少,我就報了圖書館學之類的專業(yè),之后被武漢大學圖書館學系錄取。1959年我們?nèi)雽W時,圖書館專業(yè)已經(jīng)改成本科四年制了。之前的幾屆學生,我記得很清楚,一入學就有人告訴我們這專業(yè)沒什么好學的,那時候我們也不知道三年???,四年本科有什么區(qū)別,更不知道圖書館學專業(yè)的學制好不容易變成了四年。

      我們59級錄取了38人,畢業(yè)的時候變成了48人。那是上兩屆休學,以及55級曾經(jīng)被打成右派“勞改”,后來被“摘帽”分到我們班的同學,他們和我們一起學習到畢業(yè),所以班里畢業(yè)時的人比較多。

      問:那時的專業(yè)學習情況是怎樣的?

      譚:我們和你們一樣,分上學期和下學期,有些課是學期課,有些是學年課。系里編排課程很重視學生的知識結構深度和廣度。系里很重視外語教學,“俄語”“英語”都是連續(xù)上兩學年。俄語課分“快班”和“慢班”,“快班”同學像趙老師高中三年學俄語,“慢班”同學中學學英語,沒有俄語基礎。給 “快班”同學上課是俄語系的系主任。“慢班”同學像我要從發(fā)音開始,因此我們在練發(fā)音的時候,“快班”已經(jīng)在講翻譯技巧了。老師教得非常認真。

      60年代初,外語系一批老師正好從蘇聯(lián)回來,他們給我們講“蘇聯(lián)文學史”“俄羅斯文學史”,講到車爾尼雪夫斯基、馬爾科夫斯基什么的,聲情并茂,聽起來非常享受。還有“科技概論”“古代漢語”也非常之好。這些課都是非常全面、非常系統(tǒng)的。

      專業(yè)課教學方面,有“讀者工作”“事業(yè)建設”“圖書工作”“倡導工作”“圖書館概論”“應用技術”“圖書館編目”“圖書處理”等。還有“英語編目”“俄文編目”,這些都是我們系的老師上的,上得很好。當時的專業(yè)課有一點很特別,比如我們學習杜威分類法,課程叫做“杜威分類法批判”。我們的具體課程名稱可以從我們的成績單上看出來。

      那時候的教材沒有什么正式出版物,基本上是油印講義,用的是翻漿的再生紙,灰灰黃黃的很粗糙,大多不用中文打字機打印,是人工刻鋼板,油印而成。講義由任課老師編寫。內(nèi)容基本上都是根據(jù)當時黨和國家提出的方針任務,以及蘇聯(lián)翻譯過來的內(nèi)容。我們確實很幸運,專業(yè)課開得很全。

      除了上課,我們那時候還有課程實踐,就是實習。我到武漢醫(yī)學院實習了一個月。趙老師是去 “大館”,就是現(xiàn)在的武漢大學圖書館老館。實習安排很緊湊,流通借閱、分類編目等,也要用鋼板刻蠟紙,油印卡片,總之各個業(yè)務部門都輪到,都要動手操作。

      趙:對,我們班是很幸運的。我們年級前后幾屆的同學,都要搞運動,參加勞動,例如下農(nóng)村,東西湖勞動,到煤礦勞動。他們上的課不多,由于新中國成立不久還沒有什么新教材,于是他們就參加寫人民公社圖書館之類的教材,好多教材就這樣出來啦。而我們后面的幾屆,比如64屆他們進校剛好碰上停課,勞逸結合,還有再后面的幾屆,在校期間也沒有我們上的課多,他們后來還碰上“文化大革命”。我們1959年進大學,記得的勞動就是修筑漢丹鐵路,到學校廚房幫廚,遇著三年困難時期,除了上課,沒有太多運動和勞動。所以說我們這一屆是很幸運的,上全了所有的課。不少課記得是上一屆58級和我們一起上課。

      問:您成績單上有畢業(yè)論文一項,能跟我們講講當時畢業(yè)論文的情況嗎?

      趙:譚老師畢業(yè)論文選的是讀者工作,因為結合去武漢醫(yī)學院實習的體會。我是研究“鄭樵藝文略”,因為我比較喜歡古書,當時圖書館里所有能看到的藏書,像《二十四史》《四庫全書》中的“藝文志”“藝文略”相關的內(nèi)容我都反復閱讀,然后從歷史背景、古籍出版情況、鄭樵分類思想與分類體系的形成等各方面將它們進行分析比較,特別是對古籍四分法到鄭樵十二分法進行分析比較,提出自己的看法,寫了大概一萬六千字左右的論文。那個時候似乎還沒有很多人研究“鄭樵藝文略”。

      我的論文是廖延唐①老師指導的,譚老師的論文是孫冰炎②老師指導的。那時候的要求很嚴,我們論文都是手寫的,每個字的一筆一劃都要求嚴格。廖延唐老師的字本身就有水平,很工整。如果是皮高品③教授給我們當指導老師的話就比較麻煩了,皮教授要求很嚴,他老嫌我們英語水平不夠,他講杜威分類法(DC)時,講英語名詞術語基本上都是英語,板書是滿黑板英文。課的名稱是“批判”,課的內(nèi)容是介紹杜威分類法,對于工作后科技情報所使用的《國際十進分類法》(UDC),以及后來分類法的編制等很有幫助。

      3.2 由南向北,伉儷“北漂”

      問:二位能否跟我們談談畢業(yè)后的經(jīng)歷?

      譚:畢業(yè)之后我被分到了北京圖書館,也就是現(xiàn)在的國家圖書館。前十年首先分配到書庫取書上架,在書庫足不出戶日行千里,很快任團委書記,大專班輔導員,到陜西甘肅搞“四清”,“四清”回北京就是文革。1969年下放咸寧文化部五七干校勞動,1972年11月回國圖。

      1973年中央要求領導班子搞“老中青三結合”。我們當時的館長叫劉季平,他是1927年參加革命的老干部。解放初期,陳毅當上海市市長的時候他和谷牧等就是副市長,后來就調(diào)到了教育部,在教育部擔任黨組書記、常務副部長。后來國家圖書館要找一位館長,季平館長休養(yǎng)一段時間后要出來工作,當時周總理就讓劉季平1973年初安排到國圖當館長。

      1969年我們館大部分人下放到了湖北咸寧的文化部五七干校。三年后,1972年分批調(diào)回國圖,我是1972年11月倒數(shù)第二批才回館的,最后剩下在干校的就是所謂的“地富反壞右”了。當時臨時黨委剛成立,業(yè)務還沒有開展,到了1973年4月劉季平館長找我談話,說經(jīng)過從群眾到館領導,幾上幾下討論,決定由我擔任副館長,已上報文化部。那時剛從咸寧干校回到北京,由于在干校幾年受到不公正遭遇,我根本只想在圖書館平凡工作中度日,所以我一聽這個決定就說:“怎么一下階下囚,一下是座上客?”表示不接受任命,劉季平館長說:“你不懂!叫你干你就好好干?!本瓦@樣,劉季平館長、胡凡夫和我的副館長一紙任命書1973年11月由國務院批復。

      剛開始上任我主要是負責前臺服務部門,就是流通、閱覽等。實際上是讓我了解熟悉全館的業(yè)務,很短時間我深入全館所有的部門。和大家一起干活。

      國家圖書館的新館建設時間是從1973年到1987年,新館建設我是全程參與的館領導,我曾經(jīng)在《北京圖書館通訊》1987年第三期發(fā)表了《北京圖書館新館工程紀事(1975~1987)》一文,全文有8 500多字,我辦求真實、全面、詳細地記錄了當時建新館的情況。除了這個紀事以外,關于國家圖書館建設的情況和我當時的一些想法理念,我后來寫了不下十篇文章,大概有七八萬字,包括國家圖書館的地位與作用、國家圖書館的現(xiàn)代化等等。這些文章是當時全館工作的寫實,更多的是表述了當時館領導會上、會下取得共識的建館觀念。現(xiàn)在這些文字可以說已經(jīng)成為了這個新館建設的歷史記錄。

      為了建設新館,了解現(xiàn)代化國家圖書館的要求,國家圖書館分批派人到歐美各國考察訪問,1978年1月第五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發(fā)展各類型的圖書館,組成為科學研究和廣大群眾服務的圖書館網(wǎng),這個時候提出來了“圖書館網(wǎng)”的問題。當時強調(diào),對于世界上先進的科學技術,要認真學習,要拿來為我所用。季平同志帶著如何建設國家圖書館的問題,于當年10月率團出訪了英國。出訪前后20天,訪問了11個城市和13個公共圖書館,還有10個各種類型的圖書情報部門以及公共檔案館等等。

      當時為了提高館員的服務水平,了解什么是現(xiàn)代化圖書館,館里派出了好幾批人去澳大利亞進行半年一年的考察訪問,我也是其中之一。1980年經(jīng)國務院總理圈批,我作為館領導派往到澳大利亞進行為期兩年的深入、全面、具體的考察訪問。

      除了國圖新館的建設工作,我還作為編委會副主任參與了《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的編撰工作。這是周總理的一個遺愿,當時的文物局和國家圖書館非常重視。國圖成立了一個古籍善本書目的編輯工作的領導小組,組長是館長劉季平,副組長是鮑正鵠館長和我,而事務性工作我做得比較多。文物局也十分重視,局里組織專家討論,當時任文物局長的王冶秋老前輩親自參加書目收錄的范圍、分類、著錄標準等并作出決定。1979年中國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成立。我是編委會副主任之一,參與了章程的起草、籌備以及組織等工作。工作的第一階段是在全國開展了善本的普查;第二階段就是匯總工作,即將收藏單位的目錄卡片都送到北京,編輯人員都集中在北京香廠路的國務院第六招待所匯總書目。1990年《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問世,前后經(jīng)歷了15年的時間。

      趙:我1963年9月畢業(yè)分配到鐵道部科技情報所,1980年9月調(diào)離,總共在該所待了17年。當時中央號召向科學進軍,所以科技情報機構里面普遍建起了資料室。資料室管技術資料、期刊以及檢索工具的收集、整理和提供服務,所里另外設有圖書館,負責單行本科技圖書的借閱。我進所之初,前后四個月時間先是安排我分管資料庫,很快我脫產(chǎn)學俄文三個月,還到鐵道學院(現(xiàn)在的北京交通大學)旁聽“鐵道概論”學期課。

      1964年春節(jié)過后,作為“三門干部”(家門—學校門—機關門)下放山西壽陽南河大隊一年,和貧下中農(nóng)同吃同住同勞動。1965年下放結束回所里,所里“四清”運動已經(jīng)到所長“洗手洗澡”階段,“四清”工作隊沒發(fā)現(xiàn)所長有“四不清”問題,可以繼續(xù)當所長,就讓她做檢查,接受群眾批判,即所謂“洗手洗澡”,然后是安排一般干部和群眾通過學習提高認識,到基層去勞動鍛煉,即所謂“下樓出院”。我因為剛從農(nóng)村下放回來,“思想改造不錯”,就留守所里做資料的分類編目等業(yè)務工作。

      文革期間,我因為社會關系復雜,除了參加一般學習,所里很多業(yè)務工作不能停,就讓我搞業(yè)務,即所謂“促生產(chǎn)”。1969年10月,譚祥金剛?cè)ジ尚2痪?,我們情報所整建制去湖北修建枝城長江大橋。我們把大兒子送到湖南譚家。然后倆人分頭去咸寧和枝城勞動。一年后,即1970年冬,枝城長江大橋合攏,我們情報所整建制回北京。我還是負責外文刊物、資料等多項工作。那時所里的老專家還沒“解放”,所長卻一再叮囑我:他們(指未恢復工作的老專家)思想是“反動”的,但是他們都是有本領的,無產(chǎn)階級要把資產(chǎn)階級的學術本領好好學來。所以我就開始跟老專家,特別是科技情報的元老曾世榮老前輩虛心學習。

      1980年譚祥金去澳大利亞,正好北京師范大學創(chuàng)建圖書館學專業(yè),9月開學的時候我就去了北京師范大學,成為系里第一位老師。

      在鐵道部情報所這17年是我業(yè)務水平和能力提高的一個重要過程。首先我對情報科學這門學科有了一個系統(tǒng)的、深入的學習。我本來是學圖書館學的,從事情報科學的工作等于是跨界。不過觸類旁通的思維,我把兩門學科進行分析比較,以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用比較方法來認識它們的異同,這對于我后來去圖書館開展工作以及教學都有非常大的幫助,用現(xiàn)在的語言無論是信息服務,還是圖書館服務,都要取信息服務的敏銳性,針對性,主動服務精神,結合圖書館學對文獻處理的系統(tǒng)性、嚴謹性,二者互相促進,就會有飛躍發(fā)展。

      后來我去了北京師范大學,當時在這個系教書的老師基本上都是來自圖書館。所以我們教學的理念就跟北京大學、武漢大學不太一樣,更注意貼近實際。當時,我們的學生頭兩年按文科理科分到其他各個系,他們學完兩年再回來念圖書館學。他們的專業(yè)課教材由授課老師自己編寫。我們就基于實際情況來給他們授課。我上兩門課,“分類法主題法”和“期刊工作”。當時全國都沒有開“分類法主題法”這門課,我是因為參加了《漢語主題詞表》和《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的編制,也看了很多國際先進的分類法,所以選擇開這個課。這門課第一個學期就是讓學生做標引,標分類號、主題詞;第二個學期讓他們每個人把當時已經(jīng)發(fā)表的、和這門課相關的論文編寫書目索引,然后每個人再評價某一種分類法或者主題詞表,國內(nèi)外的分類表都可以。“期刊工作”的課我會講期刊的基本概念和期刊工作的整個流程,包括期刊工作的標準化、縮微化、自動化,我都會講。在80年代初,我這門課算是最早涉及圖書館工作中如何應用計算機的課程。

      問:那在北京的生活情況是怎樣呢?

      譚:1963年我大學畢業(yè),分到北京,對于我來說是我人生中一個新的起點。我當時就想,既然黨把我培養(yǎng)到大學畢業(yè),我應該是專情地、執(zhí)著地,把我的青春和我的全部獻給我從事的事業(yè)。趙燕群和我一起分去北京,幾十年來她幫我分擔了很多擔子,一起共患難。

      說到生活,不外是衣食住行。由于我家庭負擔重,畢業(yè)以后,我的工資全部寄回我家,北京就靠趙燕群的工資。我們那個時期雖然單位在北京,但是下放農(nóng)村,“四清”以及文革期間我到咸寧五七干校,趙燕群去修建長江大橋,一去起碼一年,甚至兩三年,所以居無定所。結婚后有了孩子,單位分給我一個四合院內(nèi)一個小單間。那時我在甘肅搞“四清”,家里什么也沒有,正值寒冬,必須生爐子。趙燕群懷著八九個月身孕,北京有賣生爐子用的劈柴的小店,她和同事去店里挑了些廢木板,1塊錢1擔,買回來以后挑一些能夠用的木材做了一個小飯桌。再買煤爐、煙囪安裝起來,向單位借一張單人床加一塊板子。當時我們家就這么點家當。

      文革一家四口分散,所謂“三國四方”,直到我從干?;乇本┖?,才把小兒子從佛山接回北京。我們一家四口,就住在趙燕群單位分配的一間不到20平米的房間,現(xiàn)在叫“蝸居”。那還是借住在北京交通大學的學生宿舍,每家在房門外樓道上放一個煤爐子,燒蜂窩煤來做飯,全樓道一個“水房”,有幾個水龍頭洗菜洗衣服,一間男女共用的洗手間。

      當了副館長,現(xiàn)在叫廳局級,可是劉季平館長說“升官不發(fā)財”,只是為黨為人民多做貢獻。工資住房一切待遇不變,工資還是56元,“蝸居”住了7年。1977年,館里為了工作方便,給我分了一套兩居室,就是兩間房間。一間10平方米兩個兒子住,一間14平方米,我們兩個住,只能放一張床,還有一張吃飯的小茶幾。我們曾經(jīng)招待過澳洲的朋友,吃飯時,她坐在床邊,我們坐小板凳,一條很窄的過道連著這兩個房間。搬家就是搬書和借來的床繃子,還有那個小飯桌。碗櫥和方凳子是趙燕群的木工手藝,家里也沒有多余的家具,

      趙:當時條件確實不是很好。北京那時候我們居住的衛(wèi)生條件情況不太好,而且我們住在郊外,記得集體宿舍的臭蟲非常多,床板縫用開水燙,一澆,臭蟲都一溜掉到地上。但是因為我曾下放到山西非常貧困的黃土高原勞動一年,我知道還有很多人比我們要困難得多。所以我對生活還是感到非常知足,我一輩子到現(xiàn)在為止都很知足。

      3.3 由北向南,嶺南故事

      問:兩位老師可以講講來中山大學之后的情況嗎?

      譚:來中山大學之后,我倆調(diào)換了一下,原本我在館里、她在系里,來了之后,我在系里,她在館里。這個系(中山大學信息管理系)的發(fā)展要感謝連珍老前輩,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為我們系的創(chuàng)辦嘔心瀝血,四方廣納人才。而且建系第一年就用中文系的名額招收研究生,最早參與教材編寫工作。中山大學的這個圖書館學專業(yè)才能夠建立起來,而且他的思想還是比較先進的,我很尊敬他。

      問:您來到中山大學圖書館學系之后主要做了什么工作呢?

      譚:我來的時候,連老已經(jīng)退休了,我和程煥文他們一起去他家拜訪,他給了我們一些建議。我當了系主任之后,首先是師資隊伍建設。根據(jù)我的要求,我當上學校職稱評委會委員,我們系評職稱就開始在學校有了話語權,于是老教師們都評上了副教授、教授。同時是根據(jù)現(xiàn)代化圖書館建設需要,在教師的知識更新和觀念更新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為擴大教師的視野,我們爭取到嶺南基金會的資助,從1992年開始,每年派教師到美國、香港等地進修,基金會資助了我們差不多10年。第一個到美國進修的是程煥文,我們系派出的人員都能按項目的規(guī)定時間回國。1996年9月我也到臺灣去考察了3個月,因為我感覺到海峽兩岸圖書館界開展交流合作很有必要。我是祖國大陸第一位赴臺較長時間深入考察圖書館事業(yè)的專業(yè)人士。結識了很多同行。

      另外,我覺得我們的系要發(fā)展,必須舉賢薦能,特別是對系里年輕教師的培養(yǎng)。只要他們追求進步,刻苦學習,我就爭取他們連續(xù)破格晉升副教授、教授。讓他們擔任教研室主任工作。于是陳明先、陳永生和程煥文他們就脫穎而出。因為我很年輕就有機會擔任國家圖書館的副館長,這一經(jīng)歷和體會讓我感觸很深,要給年輕人機會。我也很感謝系里面年富力強的骨干老師,為系的發(fā)展著想,讓出教研室主任的位置,支持我的工作。

      在我的任期內(nèi),系里很快就申報并通過了圖書館學碩士點。我對研究生的培養(yǎng)方面有幾個方面的要求,一是上課,特別是第一年要跟本科生一起上,二是練習寫文章,最后畢業(yè)論文要有嚴格的答辯。教師方面,我根據(jù)圖書館事業(yè)的發(fā)展需要,招聘有現(xiàn)代化技術方面的知識的教師。另外又增加了“圖書館管理學”“圖書館建筑學”“信息資源管理學”等方面的教學內(nèi)容,我自己也給系里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課,我開過“圖書館管理”和“圖書館學概論”課程。后來到1996年,學校將我們系與電子計算機系合并為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之后又升格為資訊管理學院。

      趙:到中山大學后我提出到系里繼續(xù)教學工作,因為我在北師大是分管教學科研的副系主任,一直在帶研究生,給學生上課,可是學校安排我到圖書館,1989年任命我做副館長。我從心里不想任職,因為在北京時,我一再表明,到中大只教書,不但任行政工作。可是黨委組織部找我談話時,說共產(chǎn)黨員要多做貢獻,我只好接受。1991年,又找我談話,要我當館長,而且只配備一位副館長,擔子很重,我更不愿意??墒墙M織部還是說工作需要,共產(chǎn)黨員要多做貢獻,同時一再說,我除了做館長,還要承擔科研工作,而且還要在系里做兼職教授。等于給了我三個任務。第一,繼續(xù)科研工作,當時我在北師大的科研項目比較多,有國家級和部級的;第二,繼續(xù)擔任研究生導師,招收碩士生;第三,擔任教學任務,碩士生課程,以及全校選修課“社科文獻檢索”等課的教學。

      1991年系里的碩士點申報通過了,我作為系里的兼職教授,第二年招收了5個碩士生,是招收最多的導師。此后我既是館長又是老師。我不上系里本科生的課,只上研究生的課。1992年10月份我提交了一份研究生培養(yǎng)目標和初步設想,也和系里進行了溝通。我提出,研究生課程要包括計算機等方面的內(nèi)容,與此同時,根據(jù)我在北京參與的、以及我接觸到的一些情況,還向系里建議要將“數(shù)據(jù)庫建設”設立為學位課程。審批通過了,之后系里針對檢索語言、文獻數(shù)據(jù)庫建設、研究方法等重要內(nèi)容都增開了相應的學位課程。

      當時的學生水平是參差不齊的。比如說我講到機讀目錄——書目數(shù)據(jù)庫都涉及到機讀目錄。不少來聽課的學生本科沒接觸過,北師大的學生懂一些,北師大給他們開設過這些課程。一些學生甚至連計算機都沒操作過。有學生說上我的研究生課就是想接觸計算機,因為我的課是涉及計算機實踐的。凡是上我課的同學,我都要求他們參加編制分類表或主題詞表,有的還要參與資源庫建設,最后的成績按編表的情況或參與建庫等的實際成績進行綜合評分。

      3.4 踏遍青山人未老

      問:兩位退休后還有繼續(xù)關注圖書館事業(yè)的發(fā)展嗎?

      譚:我是延期一年在2000年退休的。我認為圖書館事業(yè)是我生命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所以我退休以后,還是跟圖書館事業(yè)聯(lián)系在一起,直到現(xiàn)在。首先是我一退休就立刻應邀參與深圳圖書館新館建設。當時深圳是對外開放的窗口,因為我參加了國家圖書館新館的建設,深圳圖書館又正好開始建新館,因此深圳圖書館邀請我參加新館建設工作。我來廣東后一直很關注深圳圖書館,尤其是深圳圖書館的自動化系統(tǒng)。我在《廣東圖書館自動化》這篇文章里,用了4 000多字的篇幅,詳細地介紹了深圳圖書館自動化集成系統(tǒng),英文簡稱叫做ILAS。深圳圖書館的館領導吳晞、杜秦生、肖榮梅等,他們當時還算比較年輕。我們只要一見面,就像朋友熟人一樣親密無間,有什么事情一商量,就很快一起解決了這些問題。

      在我70歲生日時,程煥文建議把我倆的文章整理一下出個文集,也就是后來出版的《譚祥金趙燕群文集》。文集出版后,深圳圖書館開了一個“譚祥金、趙燕群學術思想研討會”。結果這個研討會在圖書館界反響很大,我們還給美國、臺灣海內(nèi)外的李華偉、胡述兆、李德竹、謝灼華、周和平等幾位圖書館界著名教授、專家在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文集,這套文集就是《圖書館學家文庫》,我們已出版共1 000萬字,文集出版后都召開了首發(fā)式和研討會。

      趙:退休以后我們一直沒有停過為圖書館做事。主要是編制專題分類表主題表、幫縣市圖書館建新館、建網(wǎng)站和資源庫、補充館藏等。程煥文教授還讓我們帶著研究生去汶川做圖書館災后重建工作。今年,我正在做兩件事,其中一件事是在為廣東省新興縣建《六祖慧能數(shù)字圖書館》項目。八十歲了,要做的事,要學的新科技,新知識還很多。能學一點,做一點,算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服務社會吧。我們還干了一件比較有意義的事情,就是設立了“譚祥金趙燕群獎學金”。這個獎學金的設立是程煥文教授首先提出來的,我們和他相處了三十多年,他確實是一個有事業(yè)心、有愛心的人。2006年他提議以我們兩個人的名義設一個獎學金。設這個獎學金對我們來說主要有兩點意義,第一點是情感的驅(qū)使,既然從事圖書館事業(yè),就對圖書館有著深厚的感情,希望后輩有更多人也對圖書館事業(yè)抱有這種感情;第二個是圖書館事業(yè)建設的需要。

      譚:是的,我就出生在一個很貧困的家庭,在我上大學的時候,我應該是我們班最窮的學生之一。我和趙燕群都是我們家族第一個大學生。我的幸運是碰上了窮人上大學不要錢的時代,那個時候上大學不要學費,住宿費也不要錢,連棉衣棉褲都可以在學校申請補助。所以我覺得獎學金的設立對上學有困難的優(yōu)秀學生會有所幫助。系里還設立了“沈祖榮沈?qū)毉h(huán)紀念獎學金”,我們也捐了款。

      為什么說這是事業(yè)建設的需要呢?我1973年被任命為國家圖書館副館長,擔任副館長長達15年。在這個過程中,我對自己的職業(yè)有了更深的認識,逐漸感覺到我不只是有了職業(yè),一種謀生的手段,而是在為理想干一番事業(yè)。當一個人在干事業(yè)的時候,就是在為理想而奮斗。這是這些年來我最深的感受,當你為理想、為事業(yè)而奮斗的時候,其他的什么都可以放下來。我國圖書館事業(yè)的興旺發(fā)達,就成為了我自己的理想,成為了自己終身奮斗的目標。而且我清楚地知道要實現(xiàn)這個夢想,我應該盡我微博的力量,我希望經(jīng)過幾代人的努力我們的事業(yè)達到理想的目標。

      注釋:

      ①廖延唐,生于1932年,江西奉新人,1957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圖書館學專業(yè)。曾任教于武漢大學圖書館學系(圖書情報學院),1985年調(diào)入十堰職業(yè)大學任副校長。長期致力于古籍版本學、目錄學的研究。

      ②孫冰炎,湖南沅陵縣人,1952年畢業(yè)于文華圖專,一直任教于武漢大學圖書館學系。

      ③皮高品(1900-1998),湖北嘉魚人,1925年畢業(yè)于武昌文華大學,歷任武昌文華圖書館學??茖W校、武漢大學圖書館學系(今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教授。

      猜你喜歡
      圖書館學圖書館工作
      2023 年寧夏圖書館學會年會順利召開
      圖書館
      小太陽畫報(2018年1期)2018-05-14 17:19:25
      不工作,爽飛了?
      桃之夭夭B(2017年8期)2017-10-25 14:53:20
      飛躍圖書館
      我要出艙工作
      再說還有工作忙
      兒童繪本(2015年6期)2015-05-25 17:55:54
      選工作
      去圖書館
      中國圖書館學之當下:反思與瞻望
      圖書館論壇(2014年9期)2014-03-11 18:48:08
      廣西圖書館學會2013年年會暨第31次科學討論會在貴港舉行
      圖書館界(2013年6期)2013-03-11 18:50:45
      区。| 屏山县| 永宁县| 黑水县| 阿勒泰市| 定远县| 临邑县| 西乡县| 囊谦县| 大洼县| 东兴市| 玉门市| 临桂县| 云安县| 林西县| 衡山县| 奉化市| 陇川县| 固原市| 甘德县| 玛曲县| 平湖市| 阳高县| 垫江县| 车致| 漳州市| 讷河市| 海城市| 玉屏| 那曲县| 迭部县| 鹤壁市| 正定县| 大石桥市| 达孜县| 平邑县| 乾安县| 长兴县| 韶关市| 拉萨市| 龙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