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文學的惜生情懷及對非人類生命救助

      2020-04-10 06:49蓋光

      蓋光

      摘要:人類要合理收受自然的“饋贈”及“回報”,首先要有惜生情懷,有善性的姿態(tài),能有機和諧修行,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條件下與非人類生命同行有機一過程。人本是“善性”存在,理應對非人類的萬物生命懷有尊重感和憐憫之情。非人類生物的生命能夠成為文學敘事的重要對象,成為關系性的“中介”,呈現(xiàn)文學的一種本有之態(tài)。文學與人的其他精神活動協(xié)同調(diào)節(jié),與人的物性肌體相契合,合力作用生命有機體。文學與自然、社會及他人的一切存在有機感應與交融,形成多層次、多角度、多方位的結構及多重意義指向,使生命機體能夠有精神導向性。文學敘事的惜生情懷,能夠暢敘生命,其關注點不只在人的自體生命,更在明晰人與自然萬物的生命有機交往。非人類生命的生物習性和獨有的堅守、韌性,以及對生物多樣性及相互間互動、互生機理的適應且遵循,是其生命得以存在的必要條件。人類對此深層認知及體認,不僅能使人類習得對非人類生命救助的技法及策略,更能成為人類自我守持的必選之策。對于文學而言,惜生也好,救助也好,既能解構一種“最后”之境,也能通過朝向未來的倫理敘事明晰當代人如何為子孫后代行倫理善事。

      關鍵詞:文學敘事,惜生情懷,善性,非人類生命,有機一過程

      人不斷植生保護自然萬物的責任感,也在強化對自身命運走向的責任關注。人類和非人類都是生命的存在,都需共享陽光、雨露,在廣袤的原野、山川、海洋、草原、湖泊、森林、河流的養(yǎng)育中有機和諧生存。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我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一文中明確學習馬克思、恩格斯“人靠自然界生活”的思想時指出:“人類在同自然的互動中生產(chǎn)、生活、發(fā)展,人類善待自然,自然也會饋贈人類?!痹谡劦健皥猿秩伺c自然和諧共生”時指出:“當人類合理利用、友好保護自然時,自然的回報常常是慷慨的;當人類無序開發(fā)、粗暴掠奪自然時,自然的懲罰必然是無情的。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guī)律?!比祟愐侠硎帐茏匀坏摹梆佡洝奔啊盎貓蟆?,首先要有惜生情懷,有善性的姿態(tài),能有機和諧地修行,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條件下與非人類生命共同邁著有機一過程的腳步。

      一、文學的精神守望之目清視達

      惜生是對生命的憐惜、愛惜、珍惜,既為自我、為人類,也為萬物、為大自然;既表達了生命的情懷及關懷,也是一種精神品性。生物多樣性,生命關聯(lián)性,生命“個體”的生生死死,以及緣何生生死死,等等,不只會成為協(xié)調(diào)人的精神狀況的“中介”,也是文學靈性的基本支撐。

      文學與人的其他精神活動協(xié)同調(diào)節(jié),與人的物性肌體相契合,合力作用著生命有機體。人的精神機能必與感性肌體的有形運動相吻合,并與自然、社會及他人的一切存在形成有機感應與交融,形成多層次、多角度、多方位的結構及多重意義指向?!痘茨献印ぞ裼枴分杏卸螁⑹拘栽捳Z:“是故精神,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夫天地之道,至紡以大,尚猶節(jié)其章光,愛其神明,人之耳目曷能久熏勞而不息乎?精神何能久馳騁而不既乎?是故血氣者,人之華也;而五藏者,人之精也。夫血氣能專于五藏而不外越,則胸腹充而嗜欲省矣。胸腹充而嗜欲省,則耳目清、聽視達矣。耳目清,聽視達,謂之明。五藏能屬于心而乖,則勃志勝而行不僻矣。勃志勝而行之不僻,則精神盛而氣不散矣。精神盛而氣不散則理,理則均,均則通,通則神,神則以視無不見,以聽無不聞也,以為無不成也?!边@種精到闡釋,是從天、地分類中探究精神與形體的根源,嚴密地論證了天地、血氣具備的指代性作用,亦為精神存在的根本元素。當天地與人的精、神,與形、體,與各個部分、各種要素形成生命合力,或同體構合,在血氣、臟腑及肉身形體運動中,就合成整體性、有機性的生命結構,其內(nèi)里顯現(xiàn)的精神結構基于實在,并不斷運動,且有機性協(xié)調(diào)。這段話還表述了一個重要意義,即強調(diào)人的內(nèi)守精神,要保持精神活動的節(jié)度,節(jié)制對身外之物的過度欲求,或者只有節(jié)制“嗜欲”,才能夠“耳目清,聽視達”。

      人能夠“目清視達”,即會止欲,即會自由而暢快。這亦是生命機體能夠有精神導向性、有明確目的與價值的基本標志。對生命機體而言,“欲”是不可缺少的,但有時難以調(diào)控、掌控,如“無序開發(fā)、粗暴掠奪”?!昂侠砝谩⒂押帽Wo”,乃至救助,是人類的清醒認知,也是止欲/治欲的良策。清醒/清靜/清凈,需有節(jié)/有度/有界/有限。這一切適用于人類自控,也適宜于對非人類生命的態(tài)度。這里所言的“態(tài)度”,即關涉我們所言的“非人類”生命的救助。勞倫斯·布伊爾曾言:“我繼續(xù)相信,人類關懷和價值依據(jù)一種更強大的關心非人類環(huán)境的倫理來調(diào)整,會使世界成為人類和非人類的一個更美好的地方?!本W(wǎng)胡冬林就是對非人類生命的關懷及救助的楷模。他長期沉潛在原始森林,與野生動植物親密無間,難分難舍;他細微體察,更清醒認知。他曾說,當人類與野生世界發(fā)生沖突時,他永遠站在野生世界一邊。他的散文《原始森林手記》《約會星鴉》《蘑菇課》《狐貍的微笑》《金角鹿》等,長篇小說《野豬王》等,即為他傾情的文學書寫。胡冬林堅守的理念為:保護野生動植物,保護生態(tài),也是保護人類生存。這使他不僅“目清視達”,還總結了許多經(jīng)驗。如他有“聆聽自然的七種方式”:一是像古人王維聽“桂花落,鳥鳴澗”、徐霞客聽石潭泉滴那樣,細聽各種細微的自然音響。二是傾聽黑暗中的自然律動,流水音韻,水獺配對的歌鳴及攪水,春夜冰層融雪聲。三是諦聽所有人都聽得到的自然聲,以及所有人聽不到的內(nèi)在之聲,如大魚心跳、雪落湖水等。四是辨聽野生動物叫聲中傳達的含義,水獺求偶、喚仔、警告、恫嚇、報警等叫聲。五是化作它們,“走火入魔”,深入秋初唧唧的灌木叢,與蟲鳥你一聲我一聲搭話。六是聆聽聲音背后的生命故事,聽山兔、野狍的絕叫似孩兒喊痛,是誰傷害它,為什么?七是以生命聆聽生命,即以生命為代價或在彌留之際時選擇聆聽天籟之聲。凹胡冬林認為,所有自然之聲遠比人類烏七八糟的聲音更古老、更美麗、更偉大,因為那是地球本身發(fā)出的聲音。他常常誦唱那首他最喜愛的因紐特人民謠:“在遠古時候,人高興變成動物就能變成,動物要高興也能變成人。那時候我們曾共用同樣的話語,只因為/那時人和動物講同樣的話?!笔湃サ暮质菆?zhí)著的踐行者,曾為救助非人類生命竭盡付出,也引領人們識認萬物生命的美好。

      非人類生命的生物習性和獨有的堅守、韌性,以及對生物多樣性及相互間互動、互生機理的適應且遵循,是其生命得以存在的必要條件。人類對此若能深層認知及體認,不僅使人類習得對非人類生命救助的技法及策略,更能成為人類自我守持的必選之策。飛翔在天空中的鳥類是美的,其美起碼有兩重蘊含:一是隨著翅膀的有節(jié)奏運動而穿行,顯現(xiàn)了生命的律動及無限的力量;二是隨季節(jié)的轉(zhuǎn)換及律動而南北穿行去搏擊生命的不竭,延續(xù)生命的有機一過程。遲子建是有情懷的作家,筆者認為她的“文學情懷、人類情懷與自然情懷是融合的”?!逗蝤B的勇敢》中,遲子建敘事著一群東方白鸛,它們是“候鳥管護站”開春迎來的新軍。在一片茫茫的水域建立管護站,使多年未得北歸的侯鳥回到了育生、哺生的家,這顯然是環(huán)境治理的作用,生態(tài)保護觀念及措施在不斷強化,生態(tài)修復及生態(tài)恢復的效果明顯。白鸛的到來本是新奇,是喜事,但又頗令人憂心。對白鸛們而言,同樣是新奇,是快慰,也是歷險,因為人的貪婪仍在危及著它們。這群候鳥中最牽動人心、也令人揪心的是棲息在娘娘廟的那對白鸛“夫妻”,因為“丈夫”的腿受傷了(受傷原因不言自明)。療傷中,有“家庭”的救治、探護、撫慰,更有人的救助,但后來還是被驅(qū)逐了,家不能回。秋去冬來,候鳥又要遷徙了,但傷者如何行動?最終演繹了真正的“候鳥的勇敢”,是這對白鸛命運交響。其他的白鸛舉家飛向天空,這對“夫妻”的子女也隨行而去;“妻子”遠行又回來了,它不忍丟棄“丈夫”,于是它們相互幫扶,迎著風雪飛動,它們的“勇敢”令人震撼。但生的祈望最終沒有勝過暴風雪,它們翅膀貼著翅膀,就像在雪中永遠地相擁甜睡。候鳥勇敢地向死而沖、向死而生,實際上展示了大自然的“勇敢”,即執(zhí)守平衡及有機,依循本有節(jié)奏韻律演進。生物間的交往、互助、躍動,即為生命的本有狀態(tài),這不也在促人“清醒”“視達”?人是有情懷及善性的,理應深情滿滿地體認自然的“勇敢”。筆者曾這樣評述遲子建的這種情意書寫:“她將無盡的情懷匯聚到這對東方白鸛身上,并極盡張揚由白鸛而聚合的一種情意、一種超驗、一種崇尚,積聚某種胸懷,匯聚她慣常的美學追求。”對人而言,知解、呵護萬物生命,救助萬物生命,實際也在自我呵護及救助。特里·威廉斯《心靈的慰藉》中就充滿了鳥的情意,不限于愛鳥,而是鳥可以療治傷痛,治療的不只是身心的傷痛,更是家族的傷痛。這個家族受到現(xiàn)代工業(yè)的污染,尤其是核污染,成為單乳家族,家族的女人不斷逝去。威廉斯說,鳥與她的生命息息相關,它們“是我的哨兵。每年它們都提醒我注意大地的周而復始,春夏秋冬。春季,我發(fā)現(xiàn)它們在筑巢。夏季,它們與幼鳥一起覓食。到了冬季,它們放棄了候鳥保護區(qū),去尋找一個更為舒適的地方”。周曉楓用候鳥起興、作比,并作為脈線敘述一位現(xiàn)代女子的命運走向,以見證一番光明的天地?!傍B群就是那樣,在她的仰望和渴望之上飛翔。”周曉楓這樣認知候鳥:“這是遷徙,這是季節(jié)性的朝圣——深埋地下的磁力,指引著候鳥內(nèi)心的指南針,由此形成這個世界偉大的節(jié)律與鐘擺?!薄爸挥续B,能夠從災難中逃生,它的翅膀就是自己的方舟?!?/p>

      生命是美的,因生命是多樣、有機的存在,依萬物相互關聯(lián);美是“生生”不息的,也是多樣的。人是求美且創(chuàng)美的,人何以為美:其一,人是生命有機存在。人依賴萬物的多樣、有機關聯(lián),永難分離。其二,人能創(chuàng)造美。創(chuàng)美的過程中,人躍動生命有機體的活力,惜生、愛生且救助萬物的生命,也是在植生人的精神及文化品性。于其中,人必然“耳目清,聽視達”。

      二、文學的解困之放生自由

      美是自由的,美的精神合韻著生命精神、倫理精神及愛意精神。美依生命的關聯(lián)及節(jié)律演進,人認識且創(chuàng)造美經(jīng)由生命(真)-倫理(道德、善)合成及過程而顯現(xiàn)。美與自然萬物的生命關聯(lián)著,人的生命活動(肌體-身體、社會-倫理、精神-文化)即在關聯(lián)中創(chuàng)造美。美暢揚自由,需要釋放被禁錮、被束縛的生命。

      施放自由,歸復生命的本然,意在求美;對人而言,就需止欲胎欲,需“耳目清,聽視達”;需改變固化的生活與生產(chǎn)方式,同時需要文化觀念及守持方式的轉(zhuǎn)換。賈平凹的《懷念狼》、雪漠的《獵原》、姜戎的《狼圖騰》、王族的《狼蒼穹》等作品,都有近似的敘事視角,即“戎獵”或“棄獵”,實為獵人放棄狩獵的“本職”。利奧波德曾表述:“在集體中發(fā)揮倫理約束力的價值,即所謂‘獵人道德?!薄矮C人道德”就是自愿限制狩獵用具(武器)的使用,自愿信奉這種道德信條,無疑提高了獵人的自尊?!皸壂C”行為不只助推非人類生命的生態(tài)“修復”,也是一種“饋贈”,更是在游刃自我精神及心靈自由。當卸去負重,人的身心平衡了,“目清視達”,且得到自由。傅山(《懷念狼》)、孟八爺(《獵原》)、畢利格(《狼圖騰》)、達爾汗(《狼蒼穹》)幾乎為“神”,既是打獵的超強技能之神,更具品性之神,亦為十里八鄉(xiāng)尊崇的“神”。這些作品似在賦予他們“在集體中發(fā)揮倫理約束力的價值”之神。他們由休獵到棄獵的目的非常復雜,不乏焦灼且矛盾的心路,其方法及路徑各異,但隨時事的變遷,“內(nèi)守精神”、對個體生命的規(guī)制且促成范導作用,則是確證及明晰的。

      放生萬物,回歸其有機一過程,歸復“自由”的生活,實際也是對人的精神自由的指認。次仁羅布的小說《放生羊》有言:“那些被放生的魚,從塑料口袋里歡快地游出,擺動尾巴鉆進河邊的水草里,尋不見蹤影。幾百條生命被我倆從死亡的邊緣拯救,讓它們擺脫了恐懼和絕望,在藍瑩瑩的河水里重新開始生活。”放生不只表達對生命的愛意,更在歸還生命本身,歸還生命的動態(tài)及美態(tài)?!斗派颉窋⑹隽艘粋€渴求“生”、向往清凈之善的心路。放生魚對“我”而言,起初可能不為本意,放生羊也非“我”的初意,然而當生命遇到危難,面臨疾病與苦痛威脅時,人往往對生命變得極度渴求。這不是夢境存在,也不只是精神的,更是生命、身體的本來。小說的“我”,似乎就纏繞在這種生命焦灼中。人心何時能夠“變得純凈澄澈”,是當人與神最近的時候,才是放生生命的時候。事實上,在藏人的哲學中放生與轉(zhuǎn)世,是互為表里的,并不限于神性祈望,更多的是歸復善性的愿望。無論是由生而死還是由死而生,生生死死,盡管都是生命的必然,但死與生必然同善與惡相伴。當“我”看到那只含淚被拖走的綿羊,一種親切感流遍周身,仿佛與它熟悉久識,一種莫名的沖動涌來:“我”要買下,要放生。當相互間一起如影隨形時,羊就成了“你”;久識的我與你的生命相伴,是心心溝通。我們常常眼神相通,濕潤的呼吸在耳邊流動;你不只緊隨我的身,更理解我的心。當我們同魚、同羊、同萬物共同放生,并“重新開始生活”時,我們天天接續(xù)磕長頭,在嚓啦嚓啦的匍匐聲中,一路前行,穿越黎明。

      放生之于生命、生靈及愛,不只是寓言,也不只是一幅美的畫幅,更是超越禁錮,經(jīng)由身心而找尋自由,與萬物生靈在浩瀚宇空中同行翱翔。老藤的小說《熬鷹》寫了一個放生“鷹”的故事,結局是金老爺子對敘述者“我/鄭小毛”說:“我熬鷹,把鷹熬下地。你熬鷹,把鷹熬上天。”所謂“熬鷹”就是訓練鷹,熬耐力及韌性,直至將自然野性的鷹訓練成服從于人的捕獵意愿,使其不失時機且最大化、優(yōu)質(zhì)化地去捕獲獵物。這實際是轉(zhuǎn)換了刀槍等狩獵工具,利用生物有機、多樣的能量互動方式,“制成”工具性的鷹。小說由捕鷹、訓/熬鷹、鷹獵到“棄鷹”/放生的敘述遞進,傳達了基本的觀念:不入陷阱,不入羅網(wǎng),必是含仁懷義之獸。“熬鷹”對人、對鷹來說都是艱難的,但最終是歸于人的快感。老爺子不再熬鷹了,學藝的“我”對捕鷹失去了念想。“我”更寵幸金雕,坐在山巖上、草地上,看那群自由盤旋的金雕。老爺子喜歡上棋磐巖上的風鳶家族,閑時,領著黃狗,到離棋磐巖近處的山坡上。風鳶是老爺子對金雕的叫法,這是猛禽中的猛禽。老爺子有句名言:風鳶(金雕),捕不得。飛禽中以金字命名的不過兩種:南半球的金剛鸚鵡和北半球的金雕。金剛鸚鵡雖然有金剛之名,但成了人類的寵物;而金雕,似乎沒有誰能限制它的自由。孫未的小說《養(yǎng)鷹人》也敘事了一個關于“鷹”的故事,老爹一生養(yǎng)鷹、熬鷹聲名顯赫,所獵動物無數(shù)。小說敘事了“放鷹”的必要環(huán)節(jié),當養(yǎng)鷹、熬鷹直至鷹的狩獵活動,而到了一定的時日,即春日獵季過去,也有放鷹回南方的過程;之后,再捕幼鷹、熬鷹,進行同樣的輪回。這一次,老邁的養(yǎng)鷹人已經(jīng)力不能及了,不想再放鷹了,不想再循環(huán)了,他想要這頭“精力充沛的兒子”留在身邊,他也有能力滿足“鷹兒子”的食物需要;但當最后一批鷹飛走了,雨季到來了,離群的這頭鷹卻不思進食,“羽毛秋葉般紛落”,變得枯瘦,終于有天僵硬、冰涼了。

      放生會是多面向的。被《狼圖騰》的作者姜戎稱為“中國第一狼女”的李微漪曾演歷過現(xiàn)實版的“與狼共度”。她救助了奄奄一息的小狼“格林”,并養(yǎng)護其成長,但為了恢復小狼本有的生物本性又將其放生,讓格林“重返狼群”了。與小狼共生共榮的生活經(jīng)歷,李微漪感覺自己精神上似乎受了一次洗禮。她發(fā)現(xiàn)了狼的很多長處,如自由精神、頑強拼搏、狼的競爭性等,它們善于突破逆境而活下來,讓自己變得更強大。兩部長篇小說《重返狼群》書寫了救助、養(yǎng)護、放生及精神升華的經(jīng)歷。格林的生命迎接著自然的召喚,盡管在李微漪這里有精神與心靈的焦灼,但不乏趨近自由的感受。她說,自己只是一個記錄者,真正的作家是小狼,小狼是故事的真正創(chuàng)造者,她在他的書里哭著、笑著,做著各種各樣的事情。李微漪透過文字告訴人們有關自由、競爭、生存、夢想、尊嚴、情誼、草原和狼的故事。在送走格林之后,她一度很失落,將格林的故事不只寫成小說,還拍成電影,希望借此留下那段記憶,希望讓更多人關注狼群,關注到草原上所有的野生動物。

      自然萬物/生命、人類與非人類的生存/生機持之不渝、永無止境,于此建立“生”的觀念及行動同樣會持之不渝、永無止境。每個人或許都有“共度”的故事,或曾有放生的經(jīng)歷,這都會像一部書;如果我們要健康性書寫,就需從根、從真去磨礪故事、豐富故事,演歷自由,打造“萬物一體”“生生”相依的故事。

      三、文學的定力之解構“最后”

      惜生也好,救助也好,既在解構一種“最后”之境,更蘊含未來性關注;而對于文學而言,也是朝向未來的倫理敘事,是明晰當代人如何為子孫后代行倫理善事。這作為當代人的責任,既是體現(xiàn)代際正義,也是生命有機一過程運演的必然;既彰顯人類情懷,更注塑一種“人類精神”。

      這種情懷和精神一定意義上約定了對非人類生命的救助。當文學敘事蘊聚一種“最后”策略,實為昭示人類活動應如何規(guī)避“最后”的狀況。陳應松《豹子最后的舞蹈》就體認了這種敘事策略。豹子家族的消亡由一種象征性敘事展開,其中不只多向度、多層次地破解“最后”的深層意味,也反襯著“悖論”。豹子的境域敘事呈現(xiàn)較強的寓言特色及象征性,小說以豹子為第一人稱,作為故事的講述者,進行了生態(tài)還原,展露動物生存世界的豐富及交往策略,呈現(xiàn)其非人類生命基本的活動狀況。盡管其中生存主角是野生動物,而以老關一家為代表的人處于附屬地位,但主角“至死也不明白,人類為什么會有這么強大,會對我們恨之入骨”。小說通過這種獨特敘事方式,繪制了豹子家族的命運及走向滅亡的全過程。事實上,這不僅僅是老關一家對豹子家族的劫殺,人類活動造成自然環(huán)境的變異也讓豹子失去了生存的必要環(huán)境,弱化了動物間的生命有機交往能力及條件。豹子家族成員越來越少,母親、兄弟、妹妹和情人紅果、情敵石頭都被獵人老關殺死,僅剩的最后一只豹子也死在獵人手下。最后舞蹈著的豹子的死亡仍是獵人老關的所為,因而豹子慨嘆:老關“這一輩子,嗜殺了無數(shù)美麗的生靈,使山林變得單一,沉寂,安全”。豹子家族的危難激起了最后一只豹子復仇的欲望,必然使獵人老關一家付出慘重的生命代價。

      江洋才讓的小說《雪豹,或最后的詩篇》以生命與心靈同體流動而娓娓敘說,也演歷了這種“最后”的式樣。小說直視一只走向死亡的雪豹,盡管這是一個動物個體的“命運”,卻透析著整體,呈現(xiàn)著多重“警示”。“我”是雪豹群類及家族中一個不守規(guī)矩的“怪物”,常常與兄弟們打斗撕咬,使得母親也不待見“我”,于是,“我”被拋棄了,成為一個孤獨者?!拔摇庇袃蓚€朋友一個神靈:“深深地熱愛著的月亮”和“寂靜”是朋友,而父親則是神靈。“那面冷月常常讓我的兄弟們鄙夷我。它們不斷地把我當作豹族的怪物。也就是那面冷月常常使我挑戰(zhàn)狼族的權威?!痹谘┍@里,作為無處不在的朋友“孤獨與寂靜”都是難以別離的。饑餓與覓食是食肉動物的常態(tài),“母親曾告訴過我,對于一只雪豹而言,捕食是重要的,抗餓的本領更為重要”。驍勇的“我”曾經(jīng)斗棕熊、戰(zhàn)群狼,還夜間潛入羊圈,在飽食之后被捉住,受到了極重的處罰——“四肢交錯被牢牢地捆在椽子上”;但這并沒有摧毀雪豹的“意志”,甚至還向人炫耀“粗長的尾巴是多么的飄逸”。雪豹柔曼地舞動著,并且誘惑到了一位年輕人的眼神,于是,他獲救了,回到了雪線,把自己的臉扎入陳年的積雪。饑餓、孤獨繼續(xù)伴隨著他,他時常與朋友“寂靜”說著一些無聊的話。然而物競天擇,生存的競爭始終伴隨著它。雪豹有兩次解救他者,一次是偶遇,知恩圖報的雪豹解救了曾經(jīng)釋放他的年輕人——一位身受重傷的喇嘛攝影家,并將其馱至人類生活區(qū)域。另一次是在群狼巧設的伏擊中解救了一只母雪豹,由此,獲得了愛情,有了后代。沉浸在生命快樂中的雪豹,為了母豹和孩子又經(jīng)歷了“解救”。被獵者擊中了,雪豹奔跑著吸引獵者,救助自己的“妻子”,然而鬼使神差,他“自己竟然跑到了父親亡故的地方。這就是命。我閉上眼,躺在寂靜的懷中”。亦如小說的名稱,這是一只雪豹生命的詩篇,這種詩性書寫,由內(nèi)而外的敘事節(jié)律,經(jīng)由雪豹的自我心靈陳述,映襯了一個動物群類生命演歷的艱難。這并非一只孤獨雪豹的命運過程,小說還以巖洞壁畫的點線而描繪了雪豹族群演歷過程,一個野生動物群類將絕跡的過程。作為“最后”的顯露,這或為一個預言,或?qū)⒈幻髯C的寓言,更是一道警示。

      文學展示老關家族和豹子家族的命運結局及雪豹詩篇,也明證了布伊爾在分析闡釋諸多作品關于非人類保護的敘事現(xiàn)象,所表達的一個需要重申的說法:“人類個體和非人類個體之間的戲劇化的密切關系,可以成為想象生態(tài)問題的強大資源?!比祟惖摹盁o序開發(fā)、粗暴掠奪自然”導致自身生存家園的變異,對非人類的過度征用實際是使“生生”節(jié)律變異,是在阻隔有機一過程的順通、順暢。

      四、文學的拓展之科學釋“秘”

      非人類生物種群及生命體的生生死死本是常態(tài)?!吧馈本S系生存及繁衍,這本是物質(zhì)循環(huán)代謝的必然,是自然本然。但人類活動過度介入,使諸多非人類物種及種群別離了這種本來狀況,不只常有“最后”之狀,提早消亡、滅絕也是多而又多。顯然,這會使得自然萬物的生命運演節(jié)律不斷變異,地球生命不斷減少。

      文學與科學都是因自然天地之正,循“生”“生生”而成,其中必探究何謂生、如何生。文學與科學都能夠作用于人的精神活動,從“心”展開、輻射,不只在探究那種變異、減少之因,亦充蘊惜生情懷,探究對自然萬物、對“非人類生命”的救助之策。文學調(diào)制著人的心靈有機、平衡態(tài),科學不只助其力,更能求因、循理而確證及定準,亦能為其解密、解困,并矯正“倫理”走向。愛德華,威爾遜討論過人的一個困境,即是否具有“固定的去向”,對此他有過一段總結性話語:“為了根據(jù)更真實的人類定義找尋一種新的道德,我們必須向內(nèi)探索,剖析心靈的機制并回顧心靈的進化史?!笔聦嵣希鳛榭茖W家的威爾遜一貫的“心靈”探究必須由科學助力,從他這里我們能夠認知、確證何謂“生”,并找尋持之不渝地守持生命有機一過程的方法及策略。所謂“新道德”,理應確證在此基礎上的人的精神、心靈生態(tài),而科學的力量則在于使“生態(tài)”成為實在、定在。就此而言,科學也好,文學也好,都需求因而證果,循因而明理,這或可用中國傳統(tǒng)智慧中一詞“因循而用”來注解?!耙蜓弊匀弧⑸鷳B(tài)、生命的本有狀態(tài),去揭示其本、運行其理;在現(xiàn)實中落實其質(zhì),以尋“用”之方來達“用”之地。陳紅兵明確“因循而用”是道家對老子“無為而治”思想的豐富和發(fā)展,“是指在社會治理實踐中順任天地人萬物的自然本性”,“尊重、順應事物自然本性、自然存在狀態(tài)……應慎用科學技術及人為手段改變事物的自然本性及自然存在狀態(tài)”。

      如果我們“因循”觀豹、解豹,那么對豹子群類的結局,文學家與科學家都會有自己的“解”:文學家通過文學性敘事而達,科學家則經(jīng)由科學實驗及實證觀照而解。但科學家同樣能有獨特的文學敘事,如史蒂芬·奧布萊恩的基因組技術研究的重要成果——《獵豹的眼淚》。該書主要研究獵豹、座頭鯨、山獅、大熊貓等多種野生動物的絕跡狀況,也探討了多種保護及可利用的生物學技術,并研究如何通過技術使這些動物群類在現(xiàn)有數(shù)量中得以保留。奧布萊恩與學生、同事們的科學研究成就了《獵豹的眼淚》,該書匯聚著“故事”的力量,每一章都獨特地述說著“小說家們所無法想象的曲折婉轉(zhuǎn)的故事”。奧布萊恩在序言中稱,這是“一系列故事的集成”,“這里既有歷險,也有科學之謎;既有醫(yī)學奧秘,也有偵探故事。大部分的主題是關于無可效仿的瀕危物種和揭示了過去和現(xiàn)在的危險的科學進步。這些記錄都是真實的,并且從不同的角度說明了新基因組技術在揭示野生物種、伴生動物及我們自身的歷史中所隱藏的秘密方面的力量”。作為“故事的集成”,“獵豹的眼淚”既是該書名稱,也是第二章討論的內(nèi)容。獵豹作為豹子物種的一個群類,奧布萊恩的“故事”,陳應松敘述的豹子,江洋才讓敘述的雪豹,相互間敘事方位尚有不同,但卻沒有別離這種“貓科”野生動物的一般性,作為科學方法,奧布萊恩“故事”的舉證力顯然更強,亦能顯示科學與文學默契合作的魅力。奧布萊恩有個描述,獵豹是世界上奔跑速度最快的陸生動物,集諸多生理適應性于一身,能在非洲平原上華麗高速地馳騁。這也使歷史上王公貴族們對獵豹格外著迷,他們訓練獵豹成為狩獵伙伴,而獵豹被圈養(yǎng)起來時也順從乖巧。20世紀環(huán)境保護運動風起云涌,“停止大范圍物種滅絕的全球決心,導致各動物園也調(diào)整了自己的角色,從世界生物多樣性的收集者和展示者,轉(zhuǎn)變成為保護伙伴”,其中“繁育并圈養(yǎng)瀕危物種”就是最主要方式,顯然,獵豹也在此列。奧布萊恩認為,這很快就證明了一個他們自己非常棘手的課題,“圈養(yǎng)”使得動物們“易受驚,易激動,甚至神經(jīng)兮兮的,而且它們不愿意繁育”。在歷史與現(xiàn)實層面上,這種記錄了“繁殖持續(xù)失敗,幼仔死亡率高”現(xiàn)象的還有許多。但在久遠時間中,“獵豹可從來沒有因為其皮毛而遭受系統(tǒng)屠殺”,這一方面因為獵豹分布范圍遼闊,最重要的或許是“它們難以捉摸的天性也有效地保護了它們免遭獵殺”。

      獵豹繁育之所以是“瓶頸”,根本原因就是“近親繁殖”,隨之是“遺傳多樣性”弱化。奧布萊恩及同事們揭開了這個謎,顯現(xiàn)了科學技術的魅力?!敖H繁殖”顯然是“被迫”的,這也肯定是獵豹種群數(shù)量減少最直接的原因。作為科學家的奧布萊恩,從嚴謹、實證的科學方法舉證者轉(zhuǎn)到一位文學家,他情意涌動地暢抒著文學情思:“想想很久很久以前,獵豹還與當時興旺昌盛的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一道在全球漫游。想象一下,在南歐的某個地方,一只懷孕的年輕雌豹爬進一個溫暖的洞穴,蟄伏起來,度過嚴冬。春天來了,她和她的幼崽緩緩爬出洞穴時,它們面對的世界卻全然不同了,當?shù)氐墨C豹和大型食肉動物全都消失不見,成了一個全球大屠殺的受害者。……作為一個新種族的創(chuàng)始者,一個創(chuàng)造了這樣一個宏偉的進化杰作的累積遺傳適應性的蓄積庫,她要與她的兒子交配,以繼續(xù)這一物種得以恢復的遺業(yè)。我的腦海中浮現(xiàn)出那位獵豹媽媽淚流滿面的情景,那眼淚在那以后給每一只獵豹的眼下都留下了擦除不掉的淚紋?!币吧鷦游锓N群減少、生物多樣性的變異,緣何造成這樣的結果,科學技術的揭示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揭示野生動物繁殖“瓶頸”這樣秘密的,仍然靠的是科學技術的力量;如若使野生動物種群擴大,并得以有效保護,科學技術同樣是最主要的力量。對于這種“雙刃劍”的力量,奧布萊恩這樣表述:“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雖然技術本身就是將物種逼至瀕危境地的一個主要原因,但它也可能幫助扭轉(zhuǎn)滅絕的困境?!痹趭W布萊恩看來,縱然獵豹的遺傳現(xiàn)狀令人絕望,但認為它們注定滅絕也是錯誤的。如何解決這種“瓶頸”,最大的難題就是棲息地保護的問題。不論歷史上獵豹乃至諸多野生動物種群減少,與人類大量獵殺有多大的關系,但“本世紀獵豹的最大問題是人類活動造成的棲息地喪失。生存的希望與其說依賴于過去,不如說更依賴于未來。如果能痛下決心實施保護獵豹及其棲息地的舉措,我打賭,獵豹的種群將勢不可擋”。事實上,這何止是獵豹種群呢?任何野生動植物保護最根本的原因不就在此嗎?如果說瘋狂殺戮及亂砍亂伐還可以節(jié)制的話,那么棲息地保護及擬制擴張則是極為困難的。奧布萊恩認為,更重要的還需提醒醫(yī)學界,諸多讓人衰弱的人類疾病與此亦有關系,因而這對保護人體健康方面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是命運共同體,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zhàn)和共同責任。”“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生態(tài)環(huán)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強化共同體意識,保護意識,明確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不可逆性,文學啟動著堅執(zhí)步履且成就卓然,但起點常新,責任常在,擔當永在,邁上新臺階亦是必然的。

      (責任編輯 張月紅)

      扎赉特旗| 昭通市| 广平县| 庆城县| 玉屏| 贡嘎县| 大英县| 巩留县| 泰来县| 石首市| 洪湖市| 汾阳市| 井冈山市| 永泰县| 沙田区| 新闻| 宿松县| 杭锦后旗| 长顺县| 抚顺市| 汝州市| 海伦市| 九寨沟县| 古田县| 蕉岭县| 扎兰屯市| 龙泉市| 张家口市| 聂拉木县| 宿迁市| 余庆县| 鄂托克前旗| 齐河县| 阳高县| 延寿县| 平阳县| 扎兰屯市| 澄迈县| 邢台县| 嘉荫县| 阳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