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銘
《富春山居圖》算得上是一幅奇卷——人奇,畫奇,事奇
展開畫卷,入眼便是浙江省富春山一帶初秋的景色,有起伏的丘陵、云煙繚繞的村舍亭臺、出沒于波光間的漁翁漁船、盤旋于林間的飛禽和山間的飛瀑小橋……要在一張畫紙上畫出這些美景不難,但《富春山居圖》用了8張畫紙,畫面長度甚至遠遠超過名畫《清明上河圖》。畫卷越長,內(nèi)容就越豐富,這就要求畫中的景物不但不能重復,還得做到移步換景、步步不同,這些《富春山居圖》都做到了。而之所以稱它“奇”,是因為作畫者黃公望當時已經(jīng)是八十多歲的老人了,而且,這幅畫從誕生之后,就命途多舛,最后還變成了兩部分,分分離離,讓人感慨。
用七年的時間畫一幅畫
此畫作者黃公望是元朝人。他中年為一小吏,四十六歲下獄,等終于從昏暗的牢房走出來,細數(shù)渾噩走過的人生時,恍然發(fā)覺自己已經(jīng)過了五十歲。在古代,五十歲已是人生暮年。但對于黃公望來說,從那一天起,他才決定要做些自己真正喜愛的事,求山、訪水、學畫,和心中那個最真的自己對話。此時的他已經(jīng)褪去了對名利空泛的追逐,真正開始順應本心,走遍山川、游歷大江,歷時二十余年開創(chuàng)了獨樹一幟的“淺絳山水”風格,素雅清淡,明快透徹,著色以淺赭為主。畫面色調(diào)單純統(tǒng)一,減少濃淡和輕重的變化,而其色多施在山石上,用來表現(xiàn)深秋和早春時節(jié)及斜陽夕照的景色。
當然,黃公望能把富春山畫得如此傳神,還有個更重要的原因——勤奮。他晚年就居住在富春山,袖筒里始終裝著筆墨。遇到獨特的景致就立刻畫下來,直到富春山的一草一木、一丘一壑了然于胸時方才動筆作畫,一直到他謝世前不久,這幅畫才完成,前后用了七年時間。
據(jù)說看過《富春山居圖》的人去富春江游覽的時候都會大吃一驚,覺得沿岸風景似曾相識,繼而驚嘆:“畫和實景真是太像了!”可是,怎么可能像呢?這幅元朝畫作畫的可是六百多年前的景色,經(jīng)歷了明朝、清朝、民國的戰(zhàn)亂更迭,富春山肯定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比如原來的民居沒了,小木橋塌了,還修了新的水泥橋……即便如此,游客仍舊覺得實景和畫中很像,這是因為《富春山居圖》畫出了富春山的神韻。
顛沛流離的古畫
伴隨著王朝更迭,《富春山居圖》輾轉(zhuǎn)流落到了“明四家”之首沈周手里。
據(jù)說沈周得到此畫后大嘆,時不時就要拿出來欣賞一番。后來他將《富春山居圖》交給他人裝裱??裳b裱匠有個不肖的兒子,偷偷將這幅畫盜走,賣給了別人。在思念成疾的情況下,沈周愣是將《富春山居圖》背臨了一遍,拿現(xiàn)在的《富春山居圖》(沈周卷)和原作對比,我們會發(fā)現(xiàn),沈周的背臨幾乎絲毫不差,僅在著色上和結(jié)尾處略有不同,這不同便是兩位大師跨越時光的交流。
之后,《富春山居圖》歷經(jīng)多個主人,到了知名收藏家吳洪裕手里。吳洪裕膝下無子,將這幅畫當親兒子一樣珍視,還為它蓋了樓,樓名“云起”。等到他患病即將逝世時,舍不得自己的珍藏,令侄兒燒掉《富春山居圖》。畫卷丟入火盆后,侄兒偷梁換柱,用另一幅畫取代了它??墒牵嬜饕呀?jīng)被燒成了一大一小兩段,從此,它分為兩部分:《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和《富春山居圖》(剩山卷)?!笆I骄怼绷髀涿耖g,在1956年,正式落戶浙江省博物館,并成為該館的鎮(zhèn)館之寶;而“無用師卷”在乾清宮中靜靜地存放了將近兩百年,隨后流落到臺灣,從此,兩幅真跡殘卷隔海相望。直到2011年,《富春山居圖·剩山卷》來到臺灣與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一同展出,兩幅殘卷才得以重新團聚。
雖然中間有很大一部分被火焚毀了,但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用數(shù)碼技術(shù),奇妙地復原了古畫中“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那優(yōu)哉游哉的美感。
小小解說員
我是小小解說員李奕萱,來自廣西桂林市匯通小學,我來給大家解釋一下《富春山居圖》給我印象最深的幾件事。
皇帝也會看走眼
雖說《富春山居圖》的真跡被毀為兩截,不過在被毀之前已經(jīng)有不少仰慕者臨摹仿照。這些仿制品中,人稱“子明卷”的畫卷還被清朝的乾隆皇帝誤以為是真跡,他興致來了就在上面題幾個字,有時還叫上大臣一起題字。真正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則被送到了宮中的庫房里。不過,也正因為他看走眼,真的《富春山居圖》才躲過這位“蓋章狂魔”的頻繁題字蓋章。
古畫中的留白
《富春山居圖》原畫畫在八張紙上,接裱成一幅約七百公分的長卷。而作者并沒有一定按著每一張紙的大小長寬構(gòu)思結(jié)構(gòu),而是任憑個人的自由創(chuàng)作悠然于山水之間,可遠觀可近看。其中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筆墨最少,只有山,只有水,一片水沙和一段長長的留白,如同一年四季,時間流逝,歲月匆匆,船上漁夫也只是點景。畫家大概是希望用減少的方式來體現(xiàn)繁復,這和現(xiàn)代的“極簡主義”很像。留白是“為生命留下一個空間”,不要都塞滿,又叫“余地”。